fbpx
Home 主題特輯 【閱:文學】臺灣文學的百變形態|開箱「2024文博會」臺文館文創商品攤位

【閱:文學】臺灣文學的百變形態|開箱「2024文博會」臺文館文創商品攤位

by 劉庭彰

攤位開箱

2024年,臺灣文博會首度移師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也共襄盛舉,以「當文學轉入日常」為主題,展開參展初體驗。

文博會現場熱鬧滾滾,臺文館攤位的木櫃上擺放了玻璃杯、名片夾、年曆手札等承載不同的文學典故的文創小物,吸引許多人興味盎然地駐足細看,在單純的美感之外。更看出有趣的故事涵義。

三天的展覽期間。臺文館邀請七位講師輪番上陣帶來講座,分享他們將文學融合商品、讓文學進入食、衣、住、行的精彩案例。展場規劃「當文學轉入日常」、「讓藏品重生——轉譯如何生成?」、「把文學變成商品」及「文學相談室」四大單元,企圖從生活中發掘文學藏品的各個面向。

在文博會現場參與拍照打卡、回答問題等互動遊戲,就可以獲得由作家作品轉譯的文學布貼鑰匙圈,把臺灣文學帶著走。

臨時動議公司的負責人許皓甯分享轉譯〈一桿秤仔〉球棒的開發經驗,讓大家知道:文學也可以用好玩、幽默的方式,為商品賦予意義!

讓文學走入民眾的日常

臺灣文學館首次參與文博會的展覽,藉此機會,不僅展售文創商品,也能夠進一步分享在文學轉譯過程中,隨之而來的各種想像力和創造力,並期待有更多的夥伴一起參與發想,積極地與大眾對話,讓文學走入民眾的日常。

公共服務組組長王舒虹略帶興奮地說:「這次的文創商品確實與這幾年臺文館文學作品的轉譯計畫有關。臺文館開館20年,長期推廣臺灣文學,收藏、保存了為數可觀的史料,希望能夠加以研究跟應用。以『文學就是生活』拉近文學與民眾的距離,也嘗試用更創新的形式來開展與大眾生活的連結。」

4年前,臺灣文學館在文學轉譯上投注更多資源,努力地擴大文學的面向,尤其是跟大眾、產業的連結,「當時各個組別都絞盡了腦汁,突然靈光一閃地想到館內經營的文學商店,或許商品開發可以成為一種媒介,能夠傳播臺灣文學。所以我們曾經想像,一個旅客在桃園機場的商店,買了我們的商品,這其實是把臺灣文學帶到世界,這樣的足跡相當有趣,也許透過這個小小的商品,就可以發揮一點作用。」

文學轉譯計畫有三個階段。首先,臺文館邀請青年作家撰寫藏品的故事,並發表於「轉譯研發團」的網路平臺。其次,團隊會從中挑選適合開發成商品的文學故事,選擇媒介載體,最後委託廠商尋求臺灣在地品牌來合作。從最初的委託製作,後來則希望可以發展為雙品牌合作。

第三個階段,團隊規劃民眾參與的體驗活動,以更貼近大眾,近年希望擴大運用文學的資源,包含從臺灣運動文學特展延伸,開發戶外餐具、彈力圈商品,而文博會則是整個文學轉譯成果的展現。

對臺文館來說,「雙品牌就是大家一起共好,然後透過彼此的通路各自銷售,因此,臺文館跟在地的產業會有更多、更深的連結,將文學帶入商品之中,而各個品牌則可以因與臺文館合作,接觸臺灣文學,未來或許也能將文學運用在不同的面向上。」

王舒虹進一步地解釋:「我們在這個過程中慢慢摸索,因為臺文館就是故事內容的基地,我們期待商品不僅僅只是一件商品,賦予它故事,希望也能引發民眾的興趣,藉此傳達文學的厚度跟內涵,同時讓民眾產生對博物館的興趣,前來觀展、參與活動、使用線上資源等,甚至將他們的親友再帶回臺文館,形成一股循環的回流。」

文創商品的可能性

2024是臺灣文學館文學轉譯計畫的最後一年,這4年累積了不少特色商品。剛好文博會首度移師臺南,又適逢「臺南400」活動,立足在臺南的臺文館,自然不能缺席。初試啼聲,臺文館希望將長期耕耘在文學轉譯的豐富成果展現出來,而展售商品就是其中之一,希望它能有所流動,也從中創造聲量,觸發可能的合作提案。

王舒虹以「驟雨25吋自動摺疊傘」為例說明:「這是跟臺灣在地品牌富雨洋傘的雙品牌合作,運用館藏作家賴和的漢詩作品〈別後寄錫烈芸兄〉,從它帶有別離傷感的文本內容中,擷取字句,並利用手稿字跡所特有的筆觸,結合雨傘的特性來進行設計。」

除了日常生活的物品外,臺文館也積極開發與飮食相關的商品,「文學咖」與歐舍咖啡合作,「當時我們專程去臺中,而歐舍咖啡師就文本給他們的靈感調製咖啡,讓我們一一品嚐味道。例如以翁鬧〈天亮前的戀愛故事〉為靈感的咖啡,就是呈現作者對愛欲渴望、青春消逝的苦澀

風味,所以每款都是咖啡師看完文本後,特別調製出他對於這篇作品的想像。」

另外,2022年服裝品牌UUIN也主動向臺文館提案,規劃2023春夏系列的服裝,並以1920年代的「毛斷女孩」(註)為靈感做發想,將典藏品《臺灣新民報》重新編排、印製為紋身衣,展現「知識上身」的意象。

對臺文館而言,那是一次難忘的合作經驗:「UUIN帶我們走上時尙伸展臺的這件事,相當特別。當時我們受邀去現場觀賞走秀,看著模特兒及優人神鼓表演者身上穿著印有藏品的服裝,非常震撼。偶像劇《不夠善良的我們》中女主角的劇照也是穿這件洋裝,我們發現,原來臺文館也可以跟時尙、影視結合,文學可以帶領我們走到另外一個領域。」

文學相談室:開創多元合作

臺文館目前典藏約13萬件的藏品,館方希望打造「臺灣文學館」品牌,開啟與外界的串聯。從一開始的接洽廠商,討論授權等,到目前已有的雙品牌合作模式,積極擴大文學的想像力與影響力。

王舒虹說:「透過這一次文博會的亮相,規劃一處可進一步與不同品牌洽談授權的專區,我們也趁此機會,製作了一本《國立臺灣文學館衍生性商品授權手冊》,讓有興趣的廠商、買家可以了解與臺文館的合作模式。」

未來,團隊對於商用授權的想像是將臺文館作為一個品牌經營,銷售不是最主要的目標,希望有更多的文學轉譯商品提案,多面向進行跨界合作,讓大眾可以認識臺灣文學館。隨著這幾年跟臺灣在地品牌產業的合作,跨域產生更多連結,相信這個觸角就會慢慢發散。

臺文館特地製作《國立臺灣文學館衍生性商品授權手冊》,讓更多人看見臺灣文學商品開發的可能性。

註:意即摩登女孩、modern girl、モダンガール,是大正年間到昭和初期的流行名詞,指打扮時髦的新女性。

採訪撰文|劉庭彰

1989年生,打狗、府城兩棲。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兼任講師。研究興趣為臺灣古典文學、臺灣書法史。著有《跨越時代的府城文人——羅秀惠研究》。

攝影|林睿洋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