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post
作為一個商場,位於大直的「NOKE 忠泰樂生活」(以下簡稱NOKE)展現了獨樹一格的意志。
甚至,你可以說這裡有些任性地,它不甘只是商品的陳列擺設,而是做了各種覺悟,希望與人的生活更加靠近。例如設計了一座大階梯,讓落地窗的光景灑落,人倚靠著窗、或許挑了一本剛從書店買的書;又或如一樓的ART CORNER,藝術作品可供選購、也當然可以只是安靜欣賞。如此對待空間的方式,在此地段簡直奢侈,卻慶幸有個地方如此,讓從容的餘韻可以靜靜發酵。行銷部企劃經理楊紋昌說:「我們希望,商場未必只有買賣兩種互動關係,也許你走進的第一步,可以先是感受。」
而那句話,也就是本次與《聯合文學》雜誌攜手策劃「樂秋集」品味計劃的開端。
NOKE的存在,不只能激發大家的消費力,更重要的是帶來不同的「影響力」。這是忠泰樂生活在建造之初,就定錨的一個位置。且所謂的影響,具體說來,是實踐「好好生活」的樣子。關於這點,楊紋昌深有所感。
「忠泰一開始是建設公司,起初所有心力的確都是落在建設本身。直到2007年成立基金會,我們開始覺得,『漂亮的房子』已經不僅是大家想像的終點,而是怎麼在裡頭生活、怎麼思考周遭環境?於是,我們開始創立北歐櫥窗、明日家居,引進設計家具與家飾,乃至後來,陸續經營餐廳、畫廊、花藝品牌,全部都是循著同樣的思考脈絡。」楊紋昌說:「我們希望,忠泰這個品牌與人的連結不會在房屋買賣完成以後就結束了,而是有很長遠的路可以一起經營。」
是以NOKE的成立,用他的說法是:「把我們這幾年所有投入的意志,都放進這個商場中,告訴大家我們想傳達的品味是什麼,讓我們彼此的生活能夠連結得更深。」
而他所謂的連結,還真不是開玩笑的。
以今年初剛落幕的活動為例,「我們將德國貝希斯坦鋼琴正式引進台灣,為了這個有百年歷史的傳奇品牌,我們辦了一場鋼琴典藏特展,隨之在三個月內大概籌劃了近三十場的音樂會。」楊紋昌說,他當然不是篤定大家聽完音樂會就會買走一架鋼琴,而是在消費之前,他們希望最大限度給予這個傳統工藝深深的尊重,他說:「透過音樂會的形式,大家對品牌的認識不會僅限於『古老』或者『遙遠』,而是能夠了解鋼琴的可塑性之高,能直接走進你的日常。」
那週商場之熱鬧,經常有人詢問:「下一次演奏的場次是什麼時候?」使得走進商場成為日常的習慣,這習慣又不僅純然只有消費之目的。
以這個切面來看,《聯合文學》雜誌的氣質,與忠泰樂生活不謀而合。
楊紋昌回憶,他學生時期對雜誌的印象,仍是純文學的硬派風格,不過這幾年看到該雜誌,多只有一個想法:「不知道這次又要玩什麼企劃了。」
一起玩賞,一起感受,《聯合文學》雜誌長年以來的野心,也是突破文學的疆界,直面日常的生活。楊紋昌於是緊抓今年度的秋季檔期,與之一同推出「樂秋集」品味計劃活動。
「不同於母親節、聖誕節,或者週年慶那種大檔期,秋天對於商場來說,相對是一個慢下腳步的季節。我想,這個季節很適合做一些實驗性的事。」楊紋昌說。
文學與商場的接軌,的確是一種大冒險。前者通常被歸為小眾文化,後者則總得朝向大眾表現,兩者如何取得中間值?最後在「五感品味」上找到交集。本次計畫以品味、氣味、風味、香味、滋味為靈感,邀請五位作家創作短文,並延伸至館內選品,搭配共覽。
NOKE的櫃位,本身就展現出一種有別於他者的精準質感。「我們主打的亮點不是精品,也不是靠品牌數的多寡來衡量自己的價值,而是真的透過自己相信的品牌、相信的質感進駐。」
相信會帶來力量,這樣的力量則會讓過往做的一切,都不至於徒勞。
因為本次合作的關係,楊紋昌說:「商場開幕之初,原先有兩處花架區、用以作微型佈置,也曾在上面放置書籍。想讓大家逛累了隨時可以在此歇息、閱讀。這次因為『樂秋集』的關係,花架再次被應用,讓文學互動區重新啟動。其中。我們還製作了一個放有短詩句的便籤區,如果民眾看到喜歡的詩句,可以撕下帶走。」
楊紋昌說,他們想要設計一個被文學包覆的空間,讓喜歡閱讀的人更有動力走進商場,也讓走進商場的人可以更貼近文學。
商場不是只有一種樣子。忠泰樂生活這幾年不斷努力傳達的,也是這件事情。
商場名稱之縮寫:NOKE,是取自「基隆河以北」 (North Of KEelung river)之說,楊紋昌解釋:「是希望把商場這一塊基地以前是基隆河南面,截彎取直以後變成河川以北的歷史,透過命名記錄下來。」
他接著形容,空間與歷史與時空的關係長年以來都是這樣反覆變化,如他學生時期,走進大直,此地還是一片荒蕪,如今高樓四起,忠泰樂生活成為居民的指南之一,建築應是這樣貼合人的呼吸脈動,不斷回應世代的需求,生生不息,滾動翻轉。
「這次的計畫,除了靜態的短文跟選物呈現,還有一處設計為『臺灣地酒展』,由作家高翊峰搭配三種酒類創作短文。」
楊紋昌說,上述靜態的互動展區,實已讓人備受期待,不過誠如NOKE長年以來的風格——期待能真的與大眾的生活連結,期待相遇以及引發更多的對話可能,於「樂秋集」期間,亦將舉辦三場文學講座,以及一場咖啡工作坊。
說起工作坊,楊紋昌其實還是有點忐忑,他說:「我一直相信咖啡館是寫作者的重要場域,很希望能夠一直透過好咖啡來引發大家對於生活的更多想像,那場工作坊中會由詩人任明信,以及咖啡講師共同帶領,他們分別是2024台灣區沖煮冠軍陳起軒,以及NINETY PLUS『亞洲商業總監』劉曉瑜,參與民眾將在結束以後帶回一張自己創作的詩小卡。」
聊到這裡,才會知道楊紋昌的忐忑,其實更多是對於這場秋季冒險的興奮之情。
來商場的人會願意駐足一刻,提筆寫字嗎?
鍾情文學的人,也能夠理解、屆時散布整座商場的短文,所乘載的寓意有多深嗎?
面對這樣的未知,目前還無法抓到答案。現階段,唯一能夠確定的事情,就是他們邀請眾人一起玩賞的意志不變。
期待九月之際,正式打開秋季的風光,人也能輕巧如風,鬆軟感受,看見商場的另一種姿態。
採訪撰文|郝妮爾
宜蘭人。東華華文所藝術碩士,於宜蘭經營向予書苑,推廣文學教育。長期深耕藝文採訪、劇場評論,創作範疇囊括散文、小說、童話、劇本。曾獲林榮三文學獎、鍾肇政文學獎、蘭陽文學獎、後山文學獎、OpenBook年度好書獎,並入圍臺灣文學金典獎。出版散文集《我家,或隔壁》、《去你媽的世界》、長篇小說《卡西與他們的瓦斯店》,並與勵馨基金會合作劇本書《拾蒂》。
攝影|劉璧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