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主題特輯 【文化桃園】母語、記憶與桃園的另一種家:專訪閩東語教師劉玉蓮

【文化桃園】母語、記憶與桃園的另一種家:專訪閩東語教師劉玉蓮

by 帥佩妤

我常跟孩子們說,語言不是只有「會講」這麼簡單,它連著一個人的根。

桃園作為全臺族群多元的城市,八德區更因歷史原因,成為馬祖移居在臺灣落腳的重要聚落。這些來自海島的居民,不僅帶來了原生的語言與生活習慣,也為這片土地注入獨特的原鄉記憶。所謂「閩東語」,是福建東部地區及馬祖地區通行的語言,與臺灣常見的閩南語彼此有別,其音韻系統獨特、保留了不少古漢語的特徵。然而,如今當原生環境的閩東語面臨流失,桃園市八德區大成國小主任劉玉蓮挺身而出,從校園課堂出發,以教育為起點推動母語復振,讓逐漸沉寂的語言重新在桃園的教室裡發聲,找回那條通往原鄉的語路。

從教室做起的母語運動

根據近幾年的《國家語言發展報告》,馬祖子弟的玉蓮老師深刻體認鄉親客居桃園熟悉的母語早在歲月的流轉中漸漸被遺忘,閩東語三代間的流失率已屬於「嚴重危險」等級,在年輕人聽不懂也不會說的情況下,彷彿成為專屬老一輩們的「加密」用語,代表的不僅是一個語言的消失,更是族群記憶與文化的斷裂。面對這樣的危機,一位馬祖出身的教育工作者,也是現任桃園市八德區大成國小主任的劉玉蓮老師,選擇將復振閩東語的場域拉進小學教室,搭建這座幾乎被遺忘的語言橋梁。

在劉玉蓮自薦爭取與政府單位合作,並在桃園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首開全國先例,大成國小辦理本土語文閩東語選修課程,也陸續開辦一系列馬祖美食與文化體驗營隊,透過美食文化體驗活動,能更加認識閩東文化與語言。

2021年閩東語更有幸通過「國家語言發展法」成為國家語言,全國推廣,然而,推動過程自然是萬分艱困 ──行政系統與社會大眾普遍將閩東語誤認為閩南語、師資稀缺、教材不足、選修人數不多,甚至有學校為求管理方便而勸退選修學生;最令人遺憾的,則是許多孩子對母語既陌生又無感,因而缺乏學習動機。儘管接踵而至,但卻未曾讓劉玉蓮停下腳步。她持續投入師資培訓、教材編寫與教案研發,一切的努力,只盼能讓閩東語重新走進孩子們的日常生活,成為他們語言記憶的一部分。

劉玉蓮在桃園市政府文化局主辦的馬祖語文親子共學營中,教小朋友開口說馬祖語詞彙。

踏入原鄉的沉浸式教學

在桃園市政府文化局的策劃與資源整合下,讓閩東語教學步出教室,走進社區,融入家庭,並日益看出成績。然而劉玉蓮並不想止步於此,她認為語言教育,始終歸於生活。因此,必須從教室延伸至更貼近日常的生活體驗。除了課堂教學,她也積極辦理從單日的閩東美食活動,到為期一週的「馬祖語言文化體驗營」,將語言教育延伸至更貼近日常的生活體驗。逐步打造出一個兼具規模與深度的語言沉浸場域。今年七月展開的第二屆體驗營,時間延長為三週兩梯次假日時段,課程涵蓋日常會話、民俗手作與在地慶典文化等基礎教學。其中,「擺暝文化祭」便是去年活動中的重點之一─祭典期間,居民會準備最豐盛的供品獻給神明,直至隔日才收回,象徵對神靈的感恩與祈福。對馬祖人而言,這項儀式的意義甚至超越春節,因為在過去靠天吃飯的生活裡,神明是生活秩序的核心。因此,透過語言學習,傳遞的不只是詞彙與語句,更是一整套祖輩生活節奏與信仰邏輯的延續與理解。

在語言教學的推動中,如何讓母語不只是課堂上的知識,而是真正回到生活、進入情感與日常?這幾年,社區中開始出現許多創新的嘗試,希望打破傳統語言學習的框架,讓學習者能透過身體力行,與語言建立更深的連結。

走出課堂的戶外教學,來到特有「馬祖紅」的鮮豔外牆,特殊「封火山牆」建築的閩東廟宇─八德龍山寺,學童們獲得沉浸式的原鄉體驗。

例如,迴響良好的「馬祖故事劇場工作坊」,便是將母語學習與戲劇表演結合的重要實驗。工作坊未來也將延續實行,並預計加入繪本創作的新嘗試,讓語言教材不只是冷冰冰等著被「教」的字句,而是被「演」、被「說」的情節與畫面。透過故事、角色與圖像的交織,語言不再只是語法與詞彙,而是情境中的行動與感情。倘若有機會把這些原鄉文化帶到不同社區展演,更是讓語言活在移動與分享中的做法,讓母語重新成為公共場域的一部分。

同時,馬祖語言文化體驗營也以「親子共學」為主軸,邀請家長與孩子一起參與學習、應用閩東語的過程,讓母語在家庭中真正落地,擁有自然生長的土壤。這些語言與文化交織的現場,不只是政府計畫下的語言選修,而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回歸。而這樣的生活,正是劉玉蓮老師在一磚一瓦地重新建立著。

劉玉蓮帶領學童走讀大湳公園,走訪具閩東風格「封火山牆」的八德龍山寺,認識馬祖信仰在桃園的文化特色與在地連結。
2024年1月,學校新校門啟用典禮,結合代表喜慶的閩東文化鼓板隊與閩東美食𥻵(sì),一同歡慶學校的新校門啟用。

語言承載的是整個族群的記憶。

在桃園說出回家的路

劉玉蓮曾提到,與失智的父親用閩東語對話時,對方的眼神總會突然清亮起來。由聲音將不同世代的心靈串聯起來的默契,同樣也發生在無數個在桃園生根的馬祖遷徙家庭,在課後收到的反饋中,不少的感動都來自聽到孫子女用閩東語和自己對話時的長輩,即使只是基本的問好或生活單字,能見到這古老褪色的語言將有多彩的活水注入,再微小學習成果都是對傳承的正面影響。

作為馬祖族群人口最多且集中的城市,桃園不僅是族群遷徙的落腳處,也成為原鄉文化延續的實踐場域。劉玉蓮老師與推廣者們在桃園市政府文化局的支持下,以行動接住這份文化責任,行跡學校、社區至家庭,讓桃園的定義不只是遷徙的落腳處,而是馬祖故事傳承的重要基地。閩東語不再只是少數人的記憶,將在未來的教室、舞台與日常交流中重新發聲。畢竟一個語言的價值,不在於使用人口的多寡,而在於說這個語言時,人們是否還記得自己是誰。

採訪撰文|帥佩妤

圖片提供|劉玉蓮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