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主題特輯 【文化桃園】山地丘陵與水之間的多樣桃園:地景與文化的互動

【文化桃園】山地丘陵與水之間的多樣桃園:地景與文化的互動

by 黃舒楣

多樣族群歷史互動的流域和丘陵之間

身為桃園市中壢區長大的孩子,這些年偶爾回到當年的國小——中壢國小,見到童年時期的國小與火車站周邊,保存了幾棟日式宿舍群,十分驚豔。前幾年很榮幸曾經受邀到現稱壢景町的警察局日式宿舍時,不禁有點羨慕現在的小朋友,能接觸這些保存成果,有機會在結合文化資產保存和教育活動的活潑城市校園生態中成長學習。

這些文化資產不僅保留了部分日治時期風景,也見證了曾經的中壢事件、民主化過程等歷史。註➀重生後,透過展覽與校外導覽連結當地史實,這些現場有機會成為市民與學生理解歷史脈絡的重要場域,相關保存與活化不只是建築修復,還可透過「教育」讓文化資產得以整合代際傳承與公共教育功能。

2025年臺灣燈會,桃園青塘園的地方燈區主題為「光臨千塘國」,將燈座作品結合廣闊水域與特殊地貌,呈現地方特色,圖為作品〈千塘。光池〉。

桃園市當然不只是有日式宿舍。位於臺灣西北部,地理位置橫跨北臺與中臺的過渡地帶,桃園市擁有山地、丘陵與平原等多樣地形,至少十七世紀起已是族群遷徙與交通要衝,其文化資產呈現出高度的多元性與豐富層次。尤其是以大漢溪(以更早之前久居流域的泰雅族人語言稱呼則為大嵙崁溪,過往在此流域居住的族人自稱Gaogan)為軸線所形成的自然與人文地景,不僅塑造了地方聚落的分布,也深刻影響了桃園的文化面貌。

大漢溪發源於雪山山脈,最終注入臺灣海峽,不僅是桃園重要水系,也是一條貫穿原住民、客家人與閩南人歷史記憶的文化長廊。早期泰雅族即沿著溪流上游地區建立部落,保留了豐富的語言、編織、獵具等傳統知識與文化資產。很遺憾為了石門水庫的興建,泰雅族卡拉社和漢人達三千人被迫搬遷,為了國家基礎設施而斷裂了族群生活和地景的深刻聯繫。註➁今日唯有如復興區的三光部落 Btwanokan、羅浮部落Kinnyopan等地,仍可見族群傳統及生活技藝傳承。

隨著清代漢人拓墾的展開,閩南與客家族群陸續遷入桃園平原及溪流中下游地區。因應地勢與資源分布,形成了如龍潭、楊梅一帶的客家聚落,以及中壢、大溪等閩南人為主聚居地。這些聚落發展出各自特色的信仰系統與生活習俗,造就了多元的宗教建築與節慶文化。這個遷徙過程並非毫無衝突,族群之間的人際互動之外,國家治理的嘗試亦刻畫地景。

在今日的平鎮地區的「土牛溝」指的就是清朝時期為了區隔漢人和原住民而設置的界線,也稱「土牛紅線」。近年民間陸續發現在平鎮地區和其他幾個行政區,如楊梅、大溪和八德,都有遺址。此邊界系統長達數十公里,呈現出深約二到三公尺、寬約二到四公尺的溝堤結構,部分段落高堆土堆狀,民間視為如「牛背」因而得名。土牛溝不僅僅是歷史遺跡,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文化和族群關係,是研究臺灣歷史發展的重要線索。註➂

平鎮區段如今仍留存並登錄為「文化景觀」。2011 年後,桃園市文化局推動調查與標示工作,使居民重新關注此段隱沒的歷史空間。土牛溝的保存如今亦逐漸成為地方教育與文化認同資產,透過導覽與地方活動,成為認識原漢共居衝突與民間邊界治理的記憶載體。

2022年桃園地景藝術節的作品〈河流的形狀〉以南崁溪為靈感,編織出河流流動時,豐富有變化的角度曲線。
2024年桃園地景藝術節的作品〈龜吉拉的守護〉以鐵構與竹編做成龜吉拉,並與歷史建築憲光二村互動,是「無圍牆美術館」的概念落實。

藝術節慶之外

近年來,桃園市政府積極推動「千塘文化」保存與再生計畫,強調桃園作為「埤塘之都」的歷史意涵。市府透過調查、修復與轉譯工程,將埤塘視為連結農業技術、環境知識與社區記憶的文化資產。如此,不僅提升了文化資產保存的公民參與,也逐漸形成一套以「水為文化媒介」的在地文化論述。市府還結合教育與觀光,如2025年以「光聚千塘串桃園」為主題舉辦燈會。

此外,近年還有桃園地景藝術節之舉辦,幾屆下來吸引國內外藝術家與在地社群參與,創作涵蓋雕塑、裝置與影音等多元形式,嘗試落實「無圍牆美術館」理念,整合藝術和日常生活場域,透過科技、跨域合作,例如在青埔園區,整合大型地景裝置與AI生成藝術。例如胡縉祥與黑川團隊的互動作品〈織光〉(2023),以光線與視覺交錯編織客家文化。節慶之外,亦有地景公共藝術與生態結合在南崁溪、虎頭山、桃林鐵道等地,設置大型裝置如〈河流的形狀〉註➃,強化地方自然與族群記憶連結,深化了地景敘事與視覺想像。

然而,在充足經費與資源配置的主流藝術節之外,桃園也需要另類取向的藝術實踐,去回應土地開發、都市變遷與居民遷移所遺留下來的歷史現場。「空城現場」由王正祥與林彥翔組成,正是一支長期進駐大園、對土地與居民記憶進行深耕的藝術行動團隊。他們透過田野調查、口述訪談與影像紀錄,轉化為刊物、展覽、走讀與地圖等文化產出,重建被徵收與拆遷後的地景想像,也提出對都市發展邏輯的批判省思。

2024年桃園地景藝術節的作品〈家庭日〉以親土親水的生活感為核心,歡迎大小朋友與藝術親近互動。

「大溪大禧」則是另一吸睛的文化節慶具體案例,展現如何藉可及性高的文化慶典維繫文化的多樣性,增加民眾認識傳統民俗文化的機會。「大溪大禧」確實提升大溪的文化能見度與地方凝聚力,然而文化節慶的推動並非全然單向成功,而是在「設計的傳統」與「傳統的意義」之間進行不斷調適。

近年蔡億諠以「大溪大禧」與「社頭文化現地展」等活動為個案,探討節慶如何成為地方文化治理與信仰公共性的場域。註➄蔡億諠的研究提醒了我們,在大溪有襲產化與博物館化並行: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從2015年成立後,透過策展與技術介入,將普濟堂關聖帝君生日繞境典禮轉譯為「文化展演」,賦予其新的公共性與文化意義。同時展開了多元行動者間的張力:節慶不再只是宗教儀式,而成為專業文化工作者與地方信仰團體互動的場域,兩者在節慶形式、美學呈現及文化定義上存在協商與摩擦。摩擦無可避免也不需恐懼迴避,反而有機會是重新想像與設計轉化的契機,一如參與者可見到「大溪大禧」名稱運用、燈光設計、藝術演出皆相較傳統繞境,更具「設計感」與「美學價值」,此舉同時帶動年輕族群参與,同時還是要面對引發對傳統儀式「真實性」的質疑。

「大溪大禧」的活動與演出皆具美學設計,讓傳統儀式在新時代中有不同的呈現。(簡翊航/攝影)

動態多樣的桃園文化資源展現

桃園的文化資產並非單一族群或時代所構成,而是在大漢溪流域的自然地理條件下,各族群長期互動與融合的結果。這種由地理特質引導出的文化多樣性,在今日更透過埤塘再生等實踐,轉化為居民對地方認同與文化永續的實質行動。桃園的例子提醒我們,文化資產不只是過去的遺存,更是能夠激發未來想像的在地資源。

「大溪大禧」活動讓普濟堂關聖帝君的生日成為全民共同參與的盛典,更緊密連結傳統文化與在地生活記憶。(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圖片提供)
註釋

1.廖俐瑜、何昱泓,2020,〈見證「中壢事件」的日式警察宿舍,櫻花樹下的民主來時路〉,故事StoryStudio: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taoyuan-story-zhongli

2.大嵙崁溪的憂傷 (2011.06),《我們的島》:https://ourisland.pts.org.tw/content/220

3.施添福,2001,《清代台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縣文化局。另參考柯志明、陳兆勇,〈考釋土牛溝〉:https://reurl.cc/6q00LO

4.〈河流的形狀〉作品說明可參考: https://www.taoyuanlandart.com.tw/art-detail/FlowingWaters/

5.蔡億諠,2021,〈做鬧熱,展(tián)文化:大溪社頭的襲產化與博物館化〉,臺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撰文|黃舒楣

童年在桃園中壢國小度過,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建成環境學院博士。2015年起任職於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圖片提供|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