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上海當代中青年作家的一員,小白一直對上海這座城市有著迷一般的興趣,他的小說幾乎都以上海為背景,尤其是 30 年代初和 90 年代初的上海。這固然來自於他作為上海人的熟悉感,不過,在他眼裡 …
平常相遇
-
-
-
漢娜.鄂蘭在《黑暗時代的群像》中,曾引述作家伊薩.迪內森的一段話:「講故事的人只要能夠忠於……故事,到了未了,連靜默也會發聲。若是背叛了故事,靜默就只有空洞。因為我們忠實,講完最後一個字時, …
-
自稱「性格彷彿生就一種流浪因子」, 洛夫的旅居生涯宛若一箋魔幻之舟, 徙轉於湖南、台灣、金門與溫哥華之間。 經驗過孤島, 大陸與汪洋, 洛夫認為, 詩人最重要的, 是與文化的母體血脈親連 。 …
-
少女忽必烈說過:小說有八成真實、兩成虛構,而虛構的部分就和超人胸口的S一樣代表希望,這段話也是一樣。人們期盼在生活中會發生,卻從未發生的奇蹟與救贖,在虛實相連之後,在小說世界裡一切幻夢成真。 …
-
大都市的發展需要功能的優化和改觀,但任何規劃和整治,希望都不要以犧牲宜居和便利作為代價。特別是在傳統的歷史街區,它們是城市有機生長的產物,其核心為自然、日常、友善、親和、豐富、便利這些元素。 …
-
自《岸上的心》出版算起,寫作的指針在座標點上走到了二十,張維中再次選擇以長篇小說形式作為個人創作的斷代。《餐桌的臉》自城市間的移動開始,定錨在多元家庭的想像,更試圖切入公眾與私領域的雙面;以 …
-
沉寂三年而出的長篇小說《睡美男》一反李昂過去從《殺夫》、《迷園》、《自傳の小說》、《北港香爐人人插》、《路邊甘蔗眾人啃》那種直白、激烈的女性情慾書寫,從外部吵嚷紛擾的性別、政治衝突,轉向內我 …
-
每隔一段時間,總要到巴黎探訪「故」人⋯⋯一八六七年八月三十一日早上十一時許,波特萊爾病逝於巴黎西北郊夏約一帶多姆街一號的杜瓦爾醫生(Docteur Émile Duval)療養院;畢生最愛的 …
-
一提到法蘭西詩人波特萊爾,大家總會想到《惡之華》,其實散文詩《巴黎的憂鬱》也是公認的經典之作。日常生活中,他講究時髦,穿著體面,是位典型的潮男。一八二一年,出生於書香世家,父親是貴族的家庭教 …
-
《空臉》是韓麗珠繼四年前出版《離心帶》後,蘊釀多時的第四本長篇小說,也可說是香港人近年生存狀態的總結。人們對面臉的認同和更換、社會對面臉的制度化和立法規管,不單揭開了自我挖掘的過程、創傷的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