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二月俄羅斯進攻以來,許多城市已被摧毀的殘破不堪,離邊境不到三十二公里的哈爾科夫也難於倖免。在歷史上哈爾科夫有「自由之地」(Sloboda Ukraine)之稱。十六世紀時俄羅斯擊敗立陶宛及 …
平常相遇
-
-
書名強調「流氓」身分,與當時臺灣的戒嚴體制關係甚深。戒嚴下的行政命令、治安條例凌駕於司法審判,在藐視人權的前提下重新劃定了犯罪的定義,以管訓為由限縮人權,大量「製造流氓」,只為能「合法」調度 …
-
作家賴香吟的最新力作《白色畫像》,藉三篇小說引領我們回望戰後台灣白色恐怖時期微小人物的心靈狀態。小說中的清治先生、文惠女士、凱西小姐,其實都是戒嚴體制中極其平凡的身影,但是他們也有內在的為難 …
-
西班牙小説家伊凡・雷皮拉(Iván Repila,1978-)將近十年前出版的第二部作品《偷亞提拉的馬的男孩》 (El niño que robó el caballo de Atila,2 …
-
或許再沒有比地鐵更具小說感的空間了。它如此日常,明亮,卻又如此諱莫如深。何致和的長篇新作《地鐵站》,嘗試以虛構捕捉秩序感的裂縫,生命的脫逸和墜毀。他以小說展開漫長的提問:隧道盡頭迎來的,是希 …
-
楊力州年紀很小的時候,就認識了死亡。這似乎是他創作的紀錄片中,總是有著一股生命韌性的原因。所謂韌性者,並非如心靈雞湯那種鼓起勇氣的勵志話語,而乃明白生死的緊密相依,於是對於活著的當下更有感觸 …
-
2020 年,臺灣戲曲中心,委託編劇家紀蔚然擔綱「臺灣戲曲藝術節」旗艦製作,找到了分別在胡撇仔戲、歌仔戲耕耘數十年的金枝演社與春美歌劇團,以金枝演社導演王榮裕與母親的故事為藍本,共同製作《雨 …
-
短短一個半小時,從漫遊者聊到集中營、從《惡之華》旁及布列松。意猶未盡,筆記字數已經遠超篇幅。摘一句房慧真隨口引用的,關於哲學家阿岡本:「零度的人,其赤貧代表一種悚然,對於統治形象的凌厲反諷。 …
-
《倖存者,如我們》很難歸類。這不只是一本「文學純量很高」、建基於現實的文學小説,當中還包含了犯罪、心理驚悚和推理元素,甚是有趣。整本小説的形式有接近七成的篇幅是建立在社會學博士譚素敏對重返社 …
-
「潮間帶漁業是所有漁業的基礎。人類是從潮間帶開始,一步一步地,從近海走向遠海。那時依海維生的祖先,拿著削尖的竹竿刺魚,這就是鏢刺漁業最原始的樣態。」採訪當日正值秋冬之交,廖鴻基穿越三小時的車 …
-
和小說家約訪這天,淡水河吹起淡淡的雨霧。路上遊人稀落,河上渡輪一艘,「有河」的店貓在腳邊摩娑。不久以前,河的彼岸,發生了震驚社會的雙屍命案。法院審理尚未結束,世人判辭已經寫成:貪婪,殘酷,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