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post
台大医学系毕业。一九九一年生,原高雄县人。现职成大医院住院医师,在病历和小说中打滚。创作以小说为主,以《等路》获二○一九年台湾文学金典奖及蓓蕾奖、金鼎奖。曾获台南文学奖、打狗凤邑文学奖等小说首奖。
阅读洪明道的短篇小说集《等路》像沿着一条细细的昏黄光线的引导漫走。在南部小镇穿行,随着光的折射,视线明暗里映着现代农村的聚散哀乐与人情世理;残消的景象之中,更是紧紧扣合社会气氛与城镇的变貌。
洪明道用字遣词都力求精准,笔触闲静专注,淡然深刻。书中收录的九篇短篇小说时空横跨台湾战后到现代,他且在意韵律感,不用约定俗成KTV式台语,而是下苦功研究标准的台语文字辅以台罗拼音,希望小说可念可读,因而让文本语言在华文、台语文,少量日语间灵活交错,企图还原南部生活的场景与语境。小说人物或坐困愁城,或离镇出走,其中暗藏伤痕的伏流,欲言又止,总有山雨欲来的态势。人物的职业与身份亦多元,从被历史阴影缠伏的妇女、村里长伯、民意代表、中年男子、乃至农民,皆展现鲜活的生命力样态。不刻意写贴身之事,而是习于拉开距离,窥探离其生活稍远些的人事,然而,即使旁观,他亦细腻体察,充分赋予同理心,因而照鉴人性的各色纹理。
「书写这些故事,也是想要知道到底故乡发生过什么事情,这些人又是怎么想的,他们在什么样的环境成长,导致现在这样。想要发现各种不同的声音,试着揣摩,看能不能说服人。」洪明道如是说明。细究故乡事件,雕琢人物内外形象,也是一种技艺上的见猎心喜,磨练与挑战。他不讳言经常翻查乡志与地志,寻找创作灵感,「从资料中可以看到一个乡镇的人口数变迁,地区产生什么变化。有时也会读到许多乡民传说,我会从中发现漏洞,让我很想再说一遍,补充想像。」
善于铺展安稳与宁静氛围的小说作者,初出手,风格便老成持重,仿佛长者的吐露,甚至有些沧桑,「长大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快乐的环境养成,人会比较乐天;另一部分,则是乡下长大多少因为资源有限,面临多种选择,得适应放弃,提早经历许多现实面。」属于后者的他,以人格煲出文格。
洪明道力求精确,每一个意念与叙事都必须到位,甚至翻找字典搜检用字遣词,「我喜欢把事情写得清楚,让它们各自成为一个节点。读者能透过这些点拉出大大小小的网状空间,产生出各种诠释空间,倘若掌握得不精准,诠释就会偏离。」
在繁忙的医师工作之余,洪明道保持断续写作的习惯,将偶发灵感,转誊到 Evernote 上,堆建素材库,待得大片空闲时间便将散落的部件一气呵成重新组合,「创作这件事情是分散生活随处上。我写小说的方式是将累积很久的拿出来用,有什么灵感时,打一小段文字,试试看这样的语气或这样的东西对不对。」提及文学观,洪明道说自己偏爱艾莉丝.孟若的作品,「她的作品里,充满许多人物是反抗、违背某条界线后,再回头不带批判地检验,发现曾经坐下的决定,值得欣赏的部分。这间接影响到我的小说创作,我描绘人物也常常让他们在做了一件事情后,再用一种欣赏的角度回望。文学很多时候也是如此,努力之后,回去重述的过程。有行动,也有回顾,才会有故事。」
那么,希望成为什么样的小说家以及创作企图为何?
「我希望可以成为一名像『美空云雀』的小说家,从年轻唱到老,不仅音域广,领域又多元。重点是长久。」
他闪现幽默,巧妙交卷,接着腆笑续言,「因为我的乡土素材累积了很多,成为我最大宗的创作养分。台湾文学史其实还需要一种平衡,目前我们的文学史还是由华语文化延伸出来的观点,但在台语文化中,仍有很多没有进入主流的东西可以探索。譬如多族群之间的关系、南部的歌厅文化、台语语境衍生出来的活动、美丽岛事件等等,都还有很多可以讨论的空间与价值尚未被写透,而我想要继续挖掘,让它们成为文学的核心。」
关于创作,洪明道毁誉不沾,只求完成时的爽快感,即便连获金鼎奖、台湾金典奖与蓓蕾奖的短篇小说后,他虽感意外却并不自满,下一步,除了持续思索大格局的长篇小说之外,他同时着手进行短篇小说计画,「风格或许会与《等路》类似,但书写题材会聚焦于台语歌曲的相关延伸,探讨台语歌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也企图捕捉台语歌曲里讲的环境,以及人们对于台语歌的共同记忆与集体意识为何。」在人与歌、歌与文化之间的交会片刻,洪明道以小说家的手势,掐金银线索,描乡绘土,持续透过文学与读者、社会互动,并定位自己。
采访撰文|董柏廷
一九八六年生,彰化师范大学国文系毕,政治大学华语文教学硕士学位学程肄。曾任《自由时报副刊》。
照片提供|金鼎奖筹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