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新鮮推薦當月精選 【當月精選】《藍屋子》心理學─秘密之下 窺探人性

【當月精選】《藍屋子》心理學─秘密之下 窺探人性

by 蘇益賢

如果你是那位發現了藍屋子的主角華生,在發現藍屋子的秘密之後,你會選擇再次進入藍屋子嗎?你會告訴其他人嗎?你會怎麼做?

關於秘密 與秘密如何影響一個人

「秘密」一直是許多作品裡頭的重要元素。持有秘密者,多半是沈重而辛苦的(至少我們很少聽過誰幸福快樂地守著某個秘密)。在《藍屋子》這部小說裡,許多角色都背負著秘密。從主角華生,到前女友的露西,乃至於在後半部擔綱要角的小桃與劉董等。

作為一位心理背景的讀者,這篇文章想從「秘密」的心理學出發,試著討論「持有秘密」這件事,會如何影響一個人。二○一七年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的Michael L. Slepian 與另外兩位學者在心理學知名期刊《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期刊》發表了一篇探究人類秘密的研究,揭櫫了一些有趣的發現。

這篇研究是由十多項小研究組成的。當中有幾個值得一提的發現。首先,研究團隊調查後指出,每個人身上平均背負著多達十三個秘密,而其中大概有五個秘密是我們這一輩子都不會向別人訴說的。

這些被標籤為「禁忌」的秘密,幾乎都在這《藍屋子》裡出現過:關於不忠、性、謊言與財務相關的狀況等。當你看到這些關鍵字時,你是否也想起了故事裡的誰呢?

在小說裡,華生與他人互動的模樣,在「知道藍屋子」前後有了很大的變化。這種在面對他人時,小心不要說溜嘴的「任務」,是普遍大眾認為持有秘密者最有壓力的部分。

但研究發現,這還只是小事。持有秘密對當事人造成的另一個更大挑戰則是,他的心思會時常被這些秘密給佔據。就連獨處時,腦海也無法控制地會不斷浮現這些他想隱瞞的秘密。

明知不可言,但腦海卻不斷想起這些秘密。這種狀態對大腦意志力來說也是個挑戰,讀者應該能發現華生故事中,時常處於心不在焉的狀態。正是因為他的心思不斷地穿梭於自己要保護的秘密與外在世界之間。

研究也特別提到,秘密與當事人之間的關係,不是那種溫和的「想起」,而更像是不請自來地闖入、入侵我們的思考。就像是主角華生,從無意闖入藍屋子,演變為刻意進入藍屋子。到後來,藍屋子這個秘密,也開始不顧華生的同意,就逕自地闖入他的內心。

繪圖|崔舜華

不只是貪與慾, 事情沒有這麼簡單

《藍屋子》不僅是一部與時間有關的歷史小說,更是一座人性展現的真實舞台。以主角華生為例,讀完作品後,我們不免會浮現人性中貪婪與慾望的印象。不過,在做出這個結論之前,本文想提供另一種理解「人性」的角度給讀者參考。

在探討人性時,心理學家發現,人是離不開「情境」的。因此,在認識一個人的所作所為時,我們必須同時留意這些行為,可能是源於他本身的個性,也有可能是肇因於情境所致。

在小說裡,小桃熱衷的「戲劇表演」是一個好例子。為了精確呈現戲劇期待的效果,小桃完全放下了自我,也就是「小桃的人格」這個元素。在舞台上,她所有的行為表現,都是源於戲劇的需求。這是一種行為完全出於「情境」,而絲毫不受「自身人格」影響的例子。

在另一種極端下,一個人的所有行為表現皆源於「個性因素」,這種狀況其實很罕見。完全不看場合、太過「做自己」的行為,很容易造成生活上的問題。
故一般來說,一個人的言行,其實都不會這麼極端地只跟個性(或情境)有關。通常是兩者不同比例的混合。

我自己在讀完小說後,就不小心在主角身上直接貼上了「貪與慾」的人性標籤,等到動筆寫這篇文章時,才慢慢意識到我忽略了情境因素。這種思考上的慣性,被心理學家李‧羅斯稱為「基本歸因謬誤」。他發現人們在理解他人行為時,會過度強調他人的「個性」,而忽略了他們所處的「情境」對行為的影響。

某種程度,我相信如藍屋子這樣超現實的情境,確實會造成一個人行為上很大的改變。如果今天你是華生,你覺得自己會如何做出反應呢?而你的行為表現,你覺得有多少比例是因為「藍屋子」這個情境造成的?有多少則是你本身的個性所致呢?(我真的想過這個問題,而我擔心這個超現實的情境如果發生了,會讓我整個不像本來的自己。)

在閱讀這部作品時,我一邊想起了哲學家常進行的「思想實驗」。在一個不存在(或者難以存在)的情境中,我們把一些思考的架構放在這種較為極端的情境中進行檢驗,看看它是否還站得住腳。《藍屋子》這部作品正提供了這樣的趣味。本文一開始討論的「秘密」,會不會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情境,足以左右一個人的行為呢?故事裡,華生對於門環的執著、衝動出國追尋某個可能根本就不存在的物件,乃至外國的情感脫軌行為⋯⋯這些行為有多少比例可能與「持有秘密」這個情境因素有關?換個角度再想想看,今天如果藍屋子只是辦公大樓旁邊小巷裡,某間放滿古物的古物店,華生還會做出這些行為嗎?以這種角度來「思考實驗」,似乎更能幫助我們靠近人性的不同樣貌。

作為心理學背景的讀者,小說帶給我的樂趣不只是情節的發展,更多時候,它更是我們不斷練習「識人」最佳的文本與素材。隨著劇情發展,也許這部作品隨時等候我們「對號入座」,進入華生的思想、露西的經歷、小桃的逃避、劉董的闊氣⋯⋯

換個位子,換個腦袋,過過不一樣的人生。

你可以不時問問自己:如果我是華生,我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專家提問

攝影|張嘉輝

Q:在構思《藍屋子》這部作品時,(劇情發展)卡關最久的地方是哪一段?後來是怎麼突破的?

蔡:很多章節都卡關吧,對於如何發展下去,都要想之後的發展可能;到後面旅館主人受贈鑄鐵菊花,如何安排那位贈送人的下落,思考較久。最後決定讓他成謎,符合小說中對台日民間友情的建立,和為現實利益可能有的政商妥協的暗喻。也覺得不必什麼事都有答案,謎本身就有力量。

Q:如果今天你是這一位發現藍屋子的當事人,你會告訴別人這件事嗎?您接下來會怎麼做?

蔡:我會希望有個人可以傾訴,然後不管後果是什麼。可以傾訴,那表示有一個完全可以信任、願意分享的對象,任何物質的擁有都比不上一個可以什麼都聊的對象。藍屋子也在反映物質與精神情感的對比,龐大的物質資產或內在的道德愧疚都可能形成精神壓力,傾訴的本身就是釋放,人生能找到一個可以傾訴的對象是幸,只要有這個對象,即使傾訴之後有不可承擔之事也無所謂。那是不孤行的人生,真正的得到了一個精神的依靠。

撰文、圖片提供|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初色心理治療所副所長,經營有「心理師想跟你說」粉絲專頁,著有多本大眾心理學讀物。

■ 2021一月號|435期  ■

「這世上真的有這樣一座藍屋子嗎?」蔡素芬老師最新小說《藍屋子》不只寫出隱藏在歷史與物件之中的記憶與故事,更深入探索人們的情感與慾望。
 
此次專輯特別邀請蔡素芬老師與魏德聖導演,談四百年來的臺灣歷史如何轉化為文學與電影創作的養分,並從文學評論的角度,全面解析《藍屋子》小說文本,此外,更邀請六位不同領域的專家,從文化、貿易、藝術、物理、心理、旅行等面向,與小說文本進行對話,精研《藍屋子》六種博物學。深藏在時代之中的遙遠記憶,藉由小說的書寫與詮釋,可以傳遞到更遠的地方。
 

You may also like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