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post
「穿過縣界長長的隧道,便是雨國。」這樣來形容秋冬的宜蘭,雖很川端,但毫不浪漫。宜蘭環山面海的畚箕地形,生來捕風捉雨,雨一落,更多時候是甩,日連夜,夜連日,停不下來,無奈,有時生鬱卒。
小時候,溼答答的日子裡,白天的房間外走道、廚房飯桌上天花板到處晾掛衣褲、尿布,待傍晚,祖母就燒一盆炭,蓋上雞籠子烘烤衣物。炭火一點一滴吸走纖維裡的濕氣,也緩緩注入一股股的溫熱,天冷時,我最喜歡把凍僵的手摀在上面烘暖。
一旦出太陽,大人就說:等幾百年,日頭終於出來了。於是,婦女搬出長椅條曬棉被曬枕頭,架好三角馬,掛上一竿竿衣褲、一竿竿以粥水漿洗過的被單,熱熱鬧鬧的景象,讓沉寂的稻埕一時活了起來。有時,鄰居姑姑扶著纏足的阿祖出來,讓她坐在椅子上,我蹲在一旁,看她梳髮,結一丸髮髻,不到一個拇指頭大。然後,姑姑幫她脫下那筊杯大小的繡花弓鞋,拆下一圈又一圈的白色裹腳布,幫她剪指甲、搓洗。那雙小腳,只見大拇指,其他四指全揉進腳底了,捏壞的麵粉糰。
冬日一過,初春要見陽光就不難了,這時,家家戶戶陸續曬起蘿蔔。阿嬸阿姆搬出一條條長板凳,板凳上襯著一個個竹篩、幾片厚竹簾,母親和祖母則合力把門板拆下派上用場,一瓣一瓣的蘿蔔整齊鋪排其上。盛夏,輪到冬瓜塊、豆腐乳、豆豉、大黃瓜登場。熱鬧中見靜好。
我已升格為祖母,阿嬸阿姆輩凋零衰頹,母親也年近九十,無心力曬這曬那,想念漬物,傳統市場找尋便是,回憶往日,雲端搜尋相片即可。童年的稻埕還在,冬日,難得陽光燦燦時,我輩穿梭衣竿,更多時候奔往戶外,人也要曬太陽,活動筋骨,要不,毛細孔要長蕈菇了,憂鬱症要發作了。
文|黃春美
宜蘭人。花蓮師院初教系畢業。現已教職退休。文學創作曾獲文建會兒歌徵選、懷恩文學獎、基隆海洋文學獎、教育部文藝獎、蘭陽文學獎、磺溪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著有散文集《一張美麗的拼圖》、《心豆》,童詩集《雲兒翻觔斗》,傳記《藏在時光裡的顏色:陳忠藏藝術之路》,與人合著《來宜蘭旅行》、《宜蘭味》、《時光那端遇見你》、《踢銅罐仔的人》等。作品散見各大報副刊,收錄於《九歌101年散文選》、清華大學中文教學寫作資料庫,轉載於美國宜蘭同鄉會年刊、中華民國筆會、《明道文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