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平常相遇焦點人物 【焦點人物】少女的慰靈祭——專訪《鯨之嶋》導演李易修、編劇施如芳:向死而生,照見自己

【焦點人物】少女的慰靈祭——專訪《鯨之嶋》導演李易修、編劇施如芳:向死而生,照見自己

by 吳孟倫

人間世的末日場景,地鳴震怒,黑色海嘯吞噬島嶼和僅存的人類女孩娜娜及其玩偶咘咘。末日來臨前,黑潮 KURO 路過和娜娜說起古老的神話:位於北回歸線,山巒錯落的小島上,神靈贔屭、黑潮、鯤鯢在此經歷初生、啟蒙、爆發、還復的生命樂章。隨樂音起落、大地分裂又聚合,個體於毀滅與重生的往復循環裡,初見成長、自由與生命的意義。

《鯨之嶋》由「拾念劇集」藝術總監兼導演李易修、劇作家施如芳及「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聯手製作,以臺灣島的地理、生態及歷史標誌為劇本創作底蘊,表現形式融入南北管音樂及戲偶美學,打造臺灣島的身世寓言劇。

開始聚焦寫關於臺灣的劇本,對編劇施如芳而言,一切是時候到了,非刻意為之。她先前觀賞李易修導演的作品《大神魃》、《蓬萊》,被其用南北管音樂說臺灣的坦誠點燃想合作的心意。在三館共製計畫的加持下,他們將在人世間留下《鯨之嶋》這樣的當代神話。

童趣與黑暗並存的少女冒險記:以慰靈,重塑自己

《鯨之嶋》是個隱喻。施如芳以孕育富饒生命的黑潮與遭核輻射污染後的黑水相呼應,點出人類的殘暴,與末日後大自然始終容納死亡與生機的開闊,並透過主角娜娜,展開一場少女漂流冒險記,故事在終曲收束於「向死而生」的哲思,帶出經歷人生關卡後,生命因而轉化、重塑的心靈運動。

若將故事主體對照臺灣所處的國際局勢來看,施如芳「向死而生」的取材與詮釋,並非消極、無力的,反而是將力量返還自身,充滿突破力度的態度。「因為疫情,世界看見了臺灣晶片之國的實力。我在作品中也想點出臺灣『雖小猶大』的隱喻,它或許看似微小,但內在卻蓄積著非常關鍵的影響力。」

作為導演,李易修根據施如芳的劇本,將這場少女冒險記於舞臺上延伸二創,完成了少女死亡後的一場慰靈祭。以慰靈,揉雜陰與陽的力量,重塑自己。「對我來說,娜娜的這一段旅程變成她作為『中陰身』的慰靈儀式,是死後七七四十九天送走自己的一個過程。」李易修直言,此次創作過程於他很特別,選擇以女性為主角是因為:「女性在面對混沌、試圖突破時,除了顯見的陰性力量外,她必須向內挖掘體內的陽性能量,帶著陰與陽的力量直面現況、重建世界。」如同太極的平衡之道,明白陰影明亮有時,暴戾與柔軟並存,那是生命本然的樣子。因而能去愛自己的黑暗,敞開地與他人連結,送走過去,迎來新生。

《鯨之嶋》除了在劇本下足功夫外,在舞臺與音樂呈現上更是與「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導演鄭嘉音,南北管編腔、作曲家許淑慧充分合作,透過戲偶美學與南北管音樂變奏創造出奇幻詩意的劇場氛圍。舞臺和戲偶設計歷經多次改版後,李易修有感而發,「我們自己在看的時候會感覺,《鯨之嶋》它有許多看來童趣的畫面,但可愛童趣的背後其實藏了一些黑暗的意涵。它是個冒險歷程,也粗暴地直指一個少女的死亡,再深一點看,它也有比較沈重的國族議題。」他認為,不同心境的觀者來看這齣戲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體悟,如同他一直以來做戲的初衷,「我不是要做出一個蓋棺論定的說法,透過作品,我想呈現的是我在這個社會裡感受到的衝擊,而那樣的衝擊或許有些人能與我共感也不一定。」

創作是足跡,讓想「家」的人知道這裡有路

過去李易修以《大神魃》談多元跨界的自我認同,如何在眾人目光下忠於自我的勇氣;《蓬萊》觸碰更多國族兩岸的政治議題。他直言透過創作,自己因而更深刻地關注臺灣,「作為小島島民,我們容易感到局限,但回頭翻找、認識島的歷史後,會明白我們跟世界一直繫在一起。」

對此,施如芳深有同感,「2019 年因《當迷霧漸散》寫到林獻堂的故事時,我強烈感受到自己渴望以各種可能性、載體訴說更多臺灣故事。過去在戲曲裡寫曹丕、王羲之,皆抱持一期一會的心情。但當我開始寫臺灣,寫完後總會在路上與它們再相遇,這是我走得到的地方。」施如芳感慨,創作使其明白神話所說「離開腳下的土地尋找聖所,是徒勞無功的」話中含意,「我們所在之處,就是我們要朝聖的地方。我用臺灣的地理元素寫《鯨之嶋》,意象化的思考讓我寫到死去活來,感覺很混亂,但寫完那刻有瞬間的清明,感覺悟到些什麼。」她認為,就算那樣的清明只有一瞬,皆是因創作而得的珍貴覺察,非過普通生活所能領略。

運用更具象的臺灣元素寫戲,於施如芳而言是時候到了。對李易修來說,則是踩著他人足跡意外發現此處有路。「這幾年臺灣文史有很多新發現,當我覺得寫不下去時,重新出土的史料、素材支持我繼續創作。那我會想,自己的創作是否可以累積些什麼讓別人繼續寫下去。」他說,自己沒有要做偉大的事,僅是想留下足跡,讓想回家的人尋徑而至,明白這裡有路。

為了更近身地經驗臺灣民俗文化,李易修說自己真的跑去觀落陰,眼蓋紅布,觀元辰宮,據說元辰宮是每個人元神的居所,也就是靈魂的家。或許對李易修而言,創作與觀落陰並無二致,都是貼近自身,返回靈魂居所的一種方式,「神話在我的宇宙裡,它不是時空的座標,它是心靈的座標。透過寓言,我想知道我從哪裡來、我可以往哪裡去、命運能有怎樣的選擇⋯⋯在不同敘事裡看見自己,也看見生命的各種可能性。」

貫穿《鯨之嶋》全劇的「向死而生」精神,亦是兩位創作者的心路歷程與創作體感,始於混沌,終於覺察。為了一刻的清明與照見自身,他們不斷地返回創作現場,走那一條回家的路。

2023.5.5 —— 5.7
2023TIFA 拾念劇集✕無獨有偶✕施如芳《鯨之嶋》
國家戲劇院
購票請洽 OPENTIX

採訪撰文|吳孟倫
一九九四年生,桃園人,喜歡觀察人類,熱愛寫字與旅行,迷戀大汗淋漓後,等來的一陣風。曾任內容編輯兩年,現為自由工作者。在一趟美西公路旅行裡明白,啟程是為尋根。落下的字,都只為與陌生的你一同慶祝人的脆弱性,因為有些生命的火焰,只有悲傷的眼睛才能看見。更多私作品:joscenario.com

攝影|安比
劇照|林筱倩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