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主題特輯 【文化桃園】面對難解的局面,堅持走自己的路 以利己利他的機制鏈結農友,創造農村經濟:專訪臺灣和作農社·邱榮漢

【文化桃園】面對難解的局面,堅持走自己的路 以利己利他的機制鏈結農友,創造農村經濟:專訪臺灣和作農社·邱榮漢

by 吳孟倫

回到故鄉,凝望自己成長的土地,青農邱榮漢決定以過去的社造經驗為養分,滙聚公私部門資源讓更多桃園青年回鄉發展農村經濟,近年更與大溪木博館物產小舖合作,以自己的方式回應對土地的在意與疼惜。從社區營造,到近期走向地方創生,邱榮漢不斷串連在地農友,將土地永續作為核心理念,開發一套利己利他的市場交易機制,試圖突破產業框架,創造農村經濟。

2010 年秋天,邱榮漢返鄉照顧年邁的父親。小時候父親靠著在桃園復興山種植綠竹筍將他拉拔長大,採收竹筍得趕在日頭出來前,清晨摸黑上山,粗重的農務父親如今做得吃力,邱榮漢一把攬下。一次因緣際會,他參與了雲林古坑慈心農場的建置計劃,認識有機耕種農法,決心朝有機農業發展。回家務農後,邱榮漢每日務實耕種、辛勤勞動,卻也在其中看見農業的限制與困境,於是他聚集一群農友及對協助農業發展有興趣的夥伴,創立「臺灣和作農社」,串連地方力量,創造農村經濟。

從社造出發,凝聚農業力量

返鄉以前,邱榮漢投身社區營造十餘年。2000年在文化部仍稱作文建會時,他就在中央服務參與政府推動的各項主要政策,其中包括2002年至2007年行政院推動「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時提出的「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該計畫希望串連特有文化傳統、空間環境與在地產業,發展地方魅力。邱榮漢直言不論是民間或政府推動的社造活動,他皆曾親身參與,知名的臺南市官田區大崎社區、土溝農村社區營造,都有他的身影。

回到自己的家鄉,面對實際的生計問題,他認為談論理想以前得先落地,照顧好個體的生活與經濟。經歷反覆試錯,有時也傷透腦筋,但邱榮漢以農村經濟的思考為優先,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路。首先他注意到務農以後和過去在工作或學校場域,最大的差別在於缺乏討論的機會,如何集結眾人的力量,是他最重要的課題。

他說,「我一直認為農業如果要發展,單靠一個人的力量是很薄弱,一定要透過合作的方式,才可以讓整個產業達到比較好的狀態。我們共同的目標很簡單,就是將各行業的力量集結起來投入農業,創造一個合作經濟體,改善生計。」

「臺灣和作農社」是由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創立,成員來自各行各業,各有各的專業,他們的共同目標是要解決許多農業所面臨的困境,一群人用沙龍的方式聚集,用討論激發火花。他們曾經一起研發網購APP系統,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也曾經為了翻轉民眾對農業的刻板印象,創辦了農山塾農業學校,希望讓更多人體驗農業文化。

不過,在過程中邱榮漢有了一些心得與探問,「以前做社造,強調人文地產景的調查,強調的是大家共同參與,背後就是希望產生集體認同,讓社區產生凝聚力。在這個過程中很重要的是參與者有共識,可是在組織裡往往會因為人際關係或是其他考量,有時候共識會趨於表面化,變成一種假參與。我們應該要創造的是一個能夠針對問題核心理性辯論、提出行動的平台。」如何避免假參與、看見議題的本質,成了邱榮漢參與社造時反覆思索的問題。

邱榮漢以土地永續為價值核心,與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合作設立「物產小舖」。

農村經濟:以利己利他的機制,推動生態理念

2022年邱榮漢與政大社會科學院社會實踐辦公室結合地方及學術單位,企畫「歸蜜.好料」的地方創生方案,此舉便是邱榮漢試圖突破產業邊界的一次嘗試。

「我們目前在推的『歸蜜.好料』事業體,背後其實有一個理想性,就是讓更多的土地變成生態。」放眼社會,不乏看見許多組織推動生態保育的觀念,但如何以實際行動讓生態保育與經濟發展互相結合,形成正向循環?

邱榮漢認為,讓眾人認同自己的理念以前,將那個想法化為一個利己利他的機制是突破的關鍵,「利己又利他的事情就必須很透明,讓大家知道你運行的方式是什麼? 運行過程中,它可以發展出一定的利潤成為事業體,同時扣合我們的理想性。」

他首先嘗試於生產端建立機制,為了讓更多的農友加入,提供利他的誘因,「比方說我們一開始提供農友一個免費的蜂箱與課程。他養蜂養了一陣子,生產出了天然的蜂蜜,產生興趣並且覺得養蜂幫助了他的產業也提供了額外收入,他就會有意願與我們繼續合作。」

除了生產端,邱榮漢明白替農產品尋找通路也是農友們經常遇到的挑戰,於是他也收購蜂蜜,並提供消費端可以認購天然蜂蜜,支持生態保育。「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我們將許多蜂箱放到滿是果樹的農地,蜜蜂授粉,也協助了農友提高水果產量。而利己的部分就是,要跟我們合作就必須簽一份合作同意書,不能在那塊地噴灑農藥。所以這就達成我們讓土地回歸生態的堅持,靠著這樣子的機制,慢慢地回歸我們最主要的目的。」

「歸蜜.好料」計畫結合在地農友,推出大溪啤酒品牌「溪啤」。

在推動「歸蜜.好料」方案之前, 邱榮漢便一直以土地永續為價值核心,包括與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合作,設立「大溪物產小舖」鏈結桃園當地的青農、小農等年輕社群,於店內販售有機時令食材製成的蛋糕、飲品,以及各種以生態永續、生態平衡為理念的商品。

然而商品創新與開發的過程,也曾遇到許多難題。邱榮漢希望能與當地農民合作,創造屬於大溪當地特有的新產品,然而在尋找農民合作時,一開始也是煞費苦心,不過邱榮漢認為這種『地方力』的結合是很重要的,「一般的商業模式顧及的是市場,不會在意地方的事務,但我們注重的是在地經營,希望將地方上的網絡建立起來,這必須要靠長期培養的理解與信任,以及對在地文化有足夠的理解,才能一一突破,而且一旦信任關係建立之後,後續如果要推動更多合作,相對也會順利許多,因為大家會知道這件事情的好,也會更有合作的意願。」

如同他一開始的起心動念,只是為了過上更好的日子,但發展經濟與愛惜土地並非相牴觸的對立面,藉由設計機制,邱榮漢希望讓更多的人看見農業、生態的價值,過日子的同時,重新思索自己與這片土地的關係。

物產小舖店內餐飲以有機時令食材為主,亦販售推廣對環境友善的商品。

在資本主義社會裡,偷渡一點反資本的心意

邱榮漢是一個對自己誠實的人,因而能銳利地看穿物事的本質。他直率地認為,自己做農村經濟、地方創生並非有著改變社會的遠大理想,而是比較自私的,想要滿足自身的成就感。「我的自我滿足來自於,我看見了一個難解的局面,而我能透過自己的方式走出不一樣的路。」

他解釋,不論是社區營造或地方創生,都是為了提升人的公民意識。正因社會是由個體組合而成的,個體、社會都得好,臺灣才能更好。因為誠實,邱榮漢明白自己無法以一己之力改變人的思維、改變整個資本社會,因此他務實地做農村經濟,在資本主義社會裡,偷渡一點反資本的心意。

創造農村經濟、投入區域發展的同時,偷渡一點生態保育的理念,是邱榮漢不服膺於環境、堅持初心的一種柔情。

採訪撰文|吳孟倫
一九九四年生,桃園人,喜歡觀察人類,熱愛寫字與旅行,迷戀大汗淋漓後,等來的一陣風。曾任內容編輯兩年,現為自由工作者。在一趟美西公路旅行裡明白,啟程是為尋根。落下的字,都只為與陌生的你一同慶祝人的脆弱性,因為有些生命的火焰,只有悲傷的眼睛才能看見。更多私作品:joscenario.com

攝影|Eliot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