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post
訓練AI寫小說,入門的第一堂課從「敘事框架」開始學起。
關鍵要點!
1.
如果要訓練AI寫小說,入門的第一堂課想必要從「敘事框架」開始學起。
2.
AI不會不耐煩,我們實際上有充裕的時間,來要求它設想多種可能性。
3.
ChatGPT可以想出動機、想出動作、但無法讓動機與動作的「因果鍊」完全合理。
在ChatGPT席捲網路的這一陣子,幾乎每個人都在問:「AI可以做到OOXX嗎?」對此,我的態度基本上是「審慎樂觀」——大多數一般人能做到的事情,AI都有機會做到,只是時間長短、有沒有必要讓它去做的問題(比如你總不會訓練AI代替你去吃上一期的「台灣B級美食」吧);但是,目前ChatGPT的表現,也沒有許多觀察家所宣稱的那麼誇大,什麼「人類再不努力就要完蛋了」之類的說法,在我看來比較像是行銷文案。
回歸本行,我輩小說創作者當然也可以自問:AI可以學會寫小說嗎?我認為目前仍有難度。相較於允許邏輯跳躍的新詩,小說、散文恐怕是更難攻破的一關。這麼說並不是看不起詩人。真正的關鍵不在誰比誰「難寫」,而是誰比誰「難分辨」。新詩的彈性,使得讀者傾向用比較寬容的預設值去讀,不會那麼認真偵錯;但小說與散文更在乎「合理性」——不只是邏輯上的合理,也要人情世故上的合理,兩相交纏,自然更容易被讀者抓到把柄。微軟早早就有少女小冰,它的文學興趣是詩歌而非小說,或許原因就在這裡。
如果要訓練AI寫小說,入門的第一堂課想必要從「敘事框架」開始學起。所謂「敘事框架」,是任何敘事型作品都共有的一種深層結構。在「敘事學」的文學研究裡,就有許多學者歸納了神話傳說、民間故事乃至於當代作品的共同模式。我們在市面上看到的各式各樣小說創作教學書,也都是敘事學的衍伸應用。我在教創作課時,第一堂也必從這裡講起,因為只要能掌握此一框架,雖然不保證能寫出「好小說」,但基本就能保證寫出來的「是小說」。
?我可能會先要求AI搞清楚如下三條觀念:
① 一切敘事的核心,是一名「帶有動機的主角」。
② 故事之推進,就是「主角為了滿足動機,所執行的一連串動作」。
③ 一切敘事的核心,是一名「帶有動機的主角」。
當然,這是最簡化的版本。由於AI不會不耐煩,我們實際上有充裕的時間,來要求它「設定反派角色,以阻撓主角完成動機」,或者「設定外部情境,讓主角的動作受到干擾」,甚至可以要求它設想多種可能的結局。比如《小紅帽》的故事,就是由「想送餐給奶奶的小紅帽」(動機與主角)、「小紅帽踏上旅途」(動作)、「小紅帽最終完成任務」(動機滿足)。但即便在《小紅帽》這麼簡單的童話裡,都仍然有「大野狼陰謀吃掉祖孫二人」(反派角色)、「獵人幫助小紅帽祖孫」(盟友)等比較複雜的設計。但是,這對AI來說,應當只是增加一點微不足道的運算量。只要它能夠先掌握上述三條觀念,基本上就能完成一篇「像小說的東西」。
然而,實際操作之下,我們會發現目前的ChatGPT還是沒能很好地執行上述流程。對ChatGPT來說,最難的部分果然在於「合理性」——就像Midjourney會畫出詭異的手指和進食動作一樣,ChatGPT可以想出動機、想出動作、但無法讓動機與動作的「因果鍊」完全合理。當小說家自然地在邏輯與人情之間敷衍故事時,要讓ChatGPT理解「人悲傷時會哭、但人悲傷時也可能會笑」已經有點困難,要讓它去判斷一段悲傷情節裡的角色到底該哭該笑才「比較好」,那就真的還有一段距離要走了。
這一切,似乎又回到著名的「莫拉維克悖論」:對於人類來說高度抽象、困難的思考活動,AI比較容易掌握,比如下圍棋;但對於人類來說簡單到近乎無意識的生活決策,AI反而需要花費極大的運算能力,還不見得能模擬出來。偏偏文學,又對人類一切「無意識」所透露的神秘如此著迷,這簡直就是強AI所難。無論是喜是悲,看來短期之內,我輩小說創作者的稿子還是非自己交不可了。
文|朱宥勳
一九八八年生。畢業於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專長為現代小說、文學批評。曾獲金鼎獎、林榮三文學獎、全國學生文學獎、台積電青年文學獎。已出版個人小說集《誤遞》、《堊觀》,評論散文集《學校不敢教的小說》、《只要出問題,小說都能搞定》、「作家新手村」系列二冊、《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戒嚴台灣小說家群像》,長篇小說《暗影》、《湖上的鴨子都到哪裡去了》。與黃崇凱共同主編《台灣七年級小說金典》,並與朱家安合著《作文超進化》。目前擔任奇異果版高中國文課本執行主編,並於鳴人堂、蘋果日報、商周網站、想想論壇等媒體開設專欄。個人網站:chuckchu.com.tw
【本期雜誌介紹】
《聯合文學》雜誌 NO.463:CHATGPT時代作家自救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