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中畢典傍晚,蟬聲嘹亮,燠熱的操場中央,我穿一雙富發牌火紅中筒靴,亮橘鞋帶,卡其制服別一朵鮮紅胸花(還拆掉鈕扣改縫新款)。指間殘留GATSBY甜香髮蠟味,壓著鼻翼一顆青春痘,內心翻湧著興奮與快活。橙紫彩霞連綿流動,草坪微震,腳底麻癢,高三男孩與地球熔岩鼓躁喧嘩,踢躂踢躂,一雙腳就要燃出火焰,蹲伏,向前方閃電飛奔。
我在二○○八年吊車尾考進建中,那時還稱作「基測」(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有兩次機會,考五科,每科滿分六十,作文六級再乘以二,總分三百一十二。我二百九十六低飛通過。記得高一開學第一天,我把墨綠帆布書包反背,讓「建國中學」四字朝內,不敢讓旁人看到校名。是慚愧名不副實?擔心被注目?抑或攙雜了曲折矛盾的自豪與恐懼?當年十五歲的我還不明白。往後的日子裡,晨光與夕照流轉的南海路上,儘管腳步迅疾,心中卻常感覺落後。
青春期的自我探索是困難的。向世界使勁拋出的許多問號,最後總如迴力鏢回返己身:我是誰?我為何在這裡?我要往哪裡去?這個迷惘的「我」,匯聚他人眼光與社會價值的鏡像反射,易感的心與脆弱的自尊,在課業與人際間懸晃擺盪。為了證明自身的存在,歡悅與哀嘆都如此斬釘截鐵,藉觀察與評點外界來閃躲內心惶惑,故作姿態,對抗虛無,呢喃著青春生澀的犬儒。
本書輯一篇章,大多寫於高中時期。敏銳的讀者當能察覺前後諸篇生熟有別,以及字裡行間稚拙的氣味。少年寫作,小題大作,沒有誰邀稿,也沒有截稿日,總愛捕捉碎散靈光有感而發(總是憂愁居多)。記得高一周麗麗老師在國文課上,當著全班鼓勵我:「不要放下手中的筆。」沒想到這些粗枝大葉的潦草文字,有日竟能集結成冊(這也是類青春的一種勇氣?)
阿公和母親都望我當醫生,我在高三卻只填臺大中文系,沒上就重考。聽來爽快俐落,甚至帶點「自私」。阿公後來常怨嘆,可惜啊,市長獎畢業讀中文系?可惜啊,以後要做啥?
背負雙親與家族「唯一男丁」的期待,說沒事當然是騙人。在許多向我投以「希望」的眼神裡,彷彿那些空缺的、錯過的,都能從我身上重新長出來。建中三年,強者環伺,天賦、才華與努力並具,在青春有限的視野裡,成績總是(被)排在前面。我也不知潛意識是否植入了什麼,卻總覺內心深處,想把這份沉重壓力轉化為正向的能量。我有夢想,我想找到自我的價值,而這不必透過與他人的較勁來實現。這或許是菜市場小孩的人格特質,也可能是一種自然的呼喚。我是何時開始不再對建中、臺大這些「頭銜」感到尷尬呢?升學主義、優勢者論述、失敗社會學、親子關係、青少年心理學……啊,都是好後來的事了。
高二時聽學長說,從臺大正門走到後門法學院要二十分鐘。我心生嚮往,天下哪有這麼大的學校?記得當年一階放榜後,要到臺大普通教學館考中文系二階筆試,寫A、B兩份卷子。那時每天都翻古文觀止(兼讀簡媜《水問》),晚自習看著印有臺大地圖的A4資料夾,看著那條延伸的椰林大道,想像自己騎車吹風,白雲悠悠,椰子樹招手,內心一陣澎湃—我、要、去!
在臺大一晃眼也讀了七年書,我非常喜歡這所學校。它讓我體會自身的渺小,眺望世界的廣闊,學習承擔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當然,這裡的後青春期也令人莞爾:開學時如樂透的綠色加簽單。被拖去水源的小摺。活大五十元素食簡餐。球雀、松鼠、大笨鳥。誠品與路易莎。開心農場與春山茶水。舉辦文藝營,在深夜兩點的麥當勞看稿喝雪碧。窩在二十四小時總圖B1苦讀聲韻學。在計中寫完艱難的史記報告,也在那裡撓首苦思,文獻回顧,最終完成論文上傳,走出館外,半夜的桃花心木道星光燦爛……
恍惚睜眼,BOT寢室飄著稀淡晨光。室友已出門,我側臥在床,悶裹一身溼汗。昨晚寫論文的電腦螢幕反照米灰百葉窗,橫躺著看,像窄梯,一層一層,不知通往哪裡。
醫生叮嚀我要多曬太陽。睡衣下樓,也沒洗臉刷牙,晃到三總對面吃水果三明治。雅芬學姐騎腳踏車經過,看我一臉失神,上前關心。我無法遏止地流眼淚,無助望著她。接下面紙,擔心她遲到,說沒事沒事快去上課吧。老闆一臉疑惑,我尷尬難堪,匆匆離去,轉進小巷遊蕩。
那是二○一七年夏天,蟬聲乾燥,意識遲鈍,早上十點多的太陽白燙刺眼,汗溼了背,整個人像被抽乾,日子掏空成一個大洞。越走越覺窒息,心窩潮浪翻捲,一波波帶著記憶襲來。恍惚繞到小型停車場,躲在一輛銀色轎車後,蹲下來,哭。黑影裡只有一個我,想及整個暑假漫長空曠,不知該如何是好。
碩士班二年級,我遇見了D。在一起的時間並不長,台北花蓮,島嶼兩端,白紙般的初戀,所有的線條圖像都如此鮮明。聚少離多的日子,我們或有愛的心意,卻少了愛的能力。雙心有隔,殷殷的期盼裡,有許多的猶豫和為難。
輯四「情悟」零星記錄這段美麗而艱困的初戀。原先交稿時,其實並未收入此輯。內在外在,我有太多的擔憂和顧慮。同性情愫,自己內心明白,然在求學過程中、現實社會或隱或顯的歧視與誤解裡,原初清澈的悸動,彷彿也變得不明而混濁。在性別認同的成長路上,也曾自我懷疑、進退失據。無法自然表達的愛與喜歡,如沉重石塊,隱隱壓在胸口。
大學時開始閱讀、修課,關注社會運動,接觸理論,瞭解「性/別」在人類歷史、政治與文化中是如何被建構生成,又如何被複製鞏固,進而成為權力與秩序。這段時間,是我研究性別議題、接納自身性向,慢慢長出自信與力量的關鍵期。或許,是這份遲來的勇氣與巧合,讓我遇見了D。我記得彼此相遇時的單純、害羞與心動,也記得別離的烏雲。
第一篇〈小D〉寫於熱戀期,其餘皆是分開三年後,因內心暗潮隱伏,回視瘀傷,突發衝動,決定以文字直面陰影,作為鄭重的、對過往自我的告別。傷感字句中,我照見無知的貪執與迷妄,也看見彼此的付出與承擔。若情愛是人間的一場修煉,我想對自己誠實。儘管那份珍貴的釋懷坦然,需要用時光與淚水來交換。
斷簡殘篇,亦為成長的一部分,裡頭有一個真實的「我」。因為失去,所以完成,曾經的徬徨與痛楚,已漸隨時間飄飛、散逸。作為散文,作為個我的文學,或許還能發揮那麼一點同情共感的力量,為陷溺感情的辛苦人,捎來支持與撫慰。同時,練習心疼並肯定自己,沒有放棄成長的意志,慢慢地,找回自我的價值。
我想謝謝D。謝謝你讓我體會純真的愛情,讓我更認識自己。某年冬天,獨訪日本合掌村,天地人間向我展示如詩的潔白與寧靜,像一份給彼此的祝福。若我能為情所困,也能因情而悟。相信認真愛過的我們,將更加從容、成熟而豐盛。
高中時絕對想不到,有天會回母校實習,轉換身份,見招拆招,感受導師有如千手觀音的幕後挑戰。看見每位孩子的特質、改變與成就,更覺教育這行之深邃迷人。最後一堂課公開演示〈左忠毅公軼事〉,左光斗與史可法師生忠毅精神的感召與傳承,讓我想起當年考高中,作文題目是〈當一天的老師〉,考大學是〈學校與學生的關係〉。就這麼巧,從小到大,彷彿一首詩,隱隱預示一條教師之路。
當今臺灣的教師甄試缺額稀少,且難度非常高。從教育學程甄選、專業科目修課、全國教師檢定、入校實習半年,一直到四月開始全台各地初試,包羅萬象的茫茫題海,複試直接抽題教學、緊接專業口試,再到校長主任的行政端面試,過關斬將,每位老師無不火力全開,各顯神通。當年我發了瘋似的苦熬準備,立志應屆就上,筆尖著火,寢不安眠,衝衝衝,考三間上兩間,整整瘦了五公斤。一日傍晚,接獲教授報喜—新竹高中三百八十八人正取一!范進中舉,我在客廳大叫出聲,心跳如鼓,難以置信。
在高中教書樂趣無窮,卻也十分耗費體力。每日與百多位十七歲男孩相處,青春期能量爆棚,看小獸們蹦跳嘶吼,反應敏捷,發現自己早已無法像他們那樣,無辜,賴皮,尖叫狂笑而不顧形象,偶爾自棄耍廢但總有人接住他。
內行人都明白,當中學導師,難的不是教書,是教人。孩子的生活習慣、學習態度、責任感非一日形成,許多細節與人情常有難使力之處,背後更有不可抗力的結構性因素。某日中午到班上和學測戰士聊天,瞥見那常在課堂補眠的小孩一臉渙散,眼皮未完全撐開,像被催眠一般打開便當鐵盒,又旋開另一杯冒煙綠咖哩,失神澆淋飯上,抖腳咀嚼,看不出到底餓還不餓。慣性的睡和吃,日復如是。那瞬間我深深同理他母親的煩憂與勞苦,幾通電話聯繫,盡是對孩子的掛慮擔心。
我安慰她,提供一些親子溝通與相處方法,卻也只能如此。她是如何在疲憊下班後,打開冰箱,切菜,洗菜,熬煮一鍋綠咖哩,一日一日為孩子做便當?當孩子怒甩房門,沉迷手遊,沒有任何目標,考卷亂猜也不在乎能否畢業,她如何在暗夜獨自吞下無奈與傷心?
我們都知道生命自主,最終都必須自我承擔。人與人相處需拿捏界線,太遠冷漠無情,太近則逼迫控制。在父母比孩子更在意的升學事上,高中老師往往在為未成年的生命設想,督促,鼓勵,用心但不能濫情,換句話講孩子聽得懂的道理。他畢業後不見得記得你,但你不會忘記他。
偽造簽名、考試作弊、謊報班費、自卑憂鬱、性平事件、網路霸凌、翹課逃家、被集團詐騙、拿刀割大腿、三餐不吃只為買遊戲點數……在深夜話筒另一端,我聆聽許多疼痛且破碎的心。爸爸跟我說,不要跟孩子說,怕他有防衛。孩子跟我說,不要跟爸爸說,不然我就退學。我成了秘密的封口瓶,在海上漂流。
我不曉得每位孩子帶著怎樣的經歷來到這裡,儘管處理許多大小事件,肩負青春難以承受之重,能夠相遇,我總相信冥冥中有善緣牽引。一次親師座談會中,我在台上講到哽咽。許是因內心深處,也有和孩子們一樣的無助感覺。相似的期待與無奈,年復一年;那些過勞的臉、無人理解的傷,在光亮的外表下靜靜發炎。
青春的惶惑與孤獨,總蒙著傷感色澤,身為教育工作者,有時不免悵惘無助。孩子們見我愁眉,會跳奇怪的舞,或說冷笑話給我聽。儘管教育現場有太多的無解,我仍感受到特別的溫暖與善意。三十歲生日那天,早上剛進辦公室,就收到孩子的星巴克蛋糕和卡片(因提早買蛋糕所以沒遲到)。上午連三節,小孩幫我過生日,問我有帶第二件衣服嗎?我說誰敢砸我派或刮鬍泡就死定了(畢竟本人期許的教師形象乃望之儼然,即之也溫)。結果毫無暴動場面,全班大唱走音的生日快樂歌,送上珍珠奶茶、巧克力、手作餅乾和生日蛋糕,我在驚喜又溫馨的燭光中許願。
本書開篇〈蒼蠅人〉寫於高三,收結於新任教師〈永恆迴盪的鐘聲〉,剛好十年。好奇易感的少年,自台下走到台上,從男校到另一間男校,制服繡字從寶藍變草綠(儘管學生總是不愛穿)。在這看似迴環的成長路上,00後、10後、20後……青春迎面而來,眼眸明澈有光,我想與少年們分享生命裡不變的正直、智慧與善良。對內,自律、自省、自覺;對外,感恩、善解、愛人。有天,他們終將揮舞專屬的魔杖,離開霍格華茲,走出青春無敵的護法。在那些看不見的遠方,記得或遺忘,我深深祝福:願藍天晴朗,鳥語花香,種子抽出嫩芽,伸展茁壯,向著光,綻放自己的理想……
《請問少年》各輯大致依成長時間線性排序,斟酌部分篇章主題近似,亦有交錯編排者。整理作品繫年與出處,懷念中頗見猶豫羞赧:如此青春少作真要出來見人嗎?從師者角度回望,日日年年,是這些文字陪伴了我。作為文學路上的見習生,有好多好多,要誠摯感謝的恩人。
首先感謝母親、父親。你們是菜市場最耀眼的明星,在熱膩油煙與零錢碎鈔中撐起家庭,含辛茹苦,育我成人,包容我的叛逆、魯莽與無知。親恩浩蕩,無以回報,願立身行道,無忝爾所生。
感謝求學路上的班導師:北投國小鄭月英老師、張家燕老師、王惠榮老師;石牌國中周穎娟老師;建國中學陳梅玲老師和董秀婷老師。如今亦為人師,深切知曉帶班之不易。這份對孩子的愛與用心,我將繼續傳承下去。
感謝啟蒙、指導我閱讀與寫作的師長:北投國小黃桂淼老師、石牌國中徐高鳳老師、建國中學周杏芬老師、凌性傑老師與吳岱穎老師,以及實習時予我諸多照顧的建中國文科師長們。點點滴滴,銘記於心,我願效法成為文學引路人。
感謝《自由時報》花編副刊彭樹君老師,《中華日報》副刊羊憶玫老師。素未謀面,然當年郵件中的提點與鼓勵,予我信心,讓高中的我創作至今。感謝《聯合報》副刊的瑜雯姐、盛弘哥、胡靖、姵穎和立安,從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聯副一路提攜相伴,有幸參與多年大小文學盛事,我無比珍惜。
感謝臺大中文系、臺大臺文所與師培中心,予我文學視野、研究理論與教育專業的重要養分。感謝論文指導張俐璇教授、國文科教材教法侯潔之教授,您們嚴謹的治學示範,是我的榜樣。
謝謝臺大心輔中心的芊羽姐姐。我記得每次擦乾眼淚,走出諮商室看見的陽光。我也想將這份聆聽的力量、溫暖的支持帶給學生。
謝謝我的閨蜜怡蘭、徐昀、蘋芬、江昇、黑熊、若雯,那些苦甜交織的秘密與默契,你們都懂得。
謝謝建中導師班211,竹中導師班110、303、314,以及所有我遇見的學生。是你們讓我明白當老師的意義與價值,體會幸福的負荷。
感謝竹中國文科,初至異地,甫為人師,忙亂日子裡,幸有哥哥姐姐們的愛護照顧,讓我不致無助孤獨。
感謝聯經總編輯豐恩的邀約,謝謝柏廷、芳琪、羽柔前前後後的費心聯繫與建議。本書能成,你們是最大功臣。
感謝楊佳嫻老師、盛浩偉學長特地為此書作序。感謝未秧、李蘋芬、林達陽、凌性傑、孫梓評、馬翊航、陳柏煜、陳繁齊、楊富閔諸位師長與文友的推薦。感謝國藝會評審對《請問少年》的肯定。序文至此是寫長了,拙著承蒙厚愛,不勝感激。
當年十八歲的我,在夏夜操場吹著風,仰望璀璨花火,猛然一陣心跳。我知道我將迎接許多未知的美好與挫傷,繼續勇敢向前闖蕩。時光悠悠,這本小書默默載著期許與祝福,像一份跨越時空的青春禮物。願自由,願可愛,蜿蜒的成長路上,停留或奔跑,回顧或前瞻,青春如是,少年自在。
《請問少年》
詹佳鑫著,聯經出版
回顧臺灣文學的青春散文書寫系譜,1977年朱天心出版《擊壤歌》,從新生南路寫到奔赴大學聯考的介壽路,迤邐一場北一女的青春狂言與大夢;1985年簡媜《水問》以清純少女心捕捉臺大椰林的點滴靈光,浪漫敘說校園裡外的心靈風景;1996年楊照《迷路的詩》問世,寫盡建中少年的狂飆與萎靡、初熟與稚氣,同時折映出臺灣80年代文青的叛逆、懺情與苦悶……
90後的青春成長書寫,又是何種面貌?
《請問少年》集結了詹佳鑫十年來,從高中到研究所,乃至為人師的真誠浪漫文字。
建中第一名畢業、推甄第一志願臺大中文系,一路披荊斬棘考上錄取率僅388分之1的國文老師,人生看似坦途一片的他,究竟是如何走過歡憂起伏、布滿荊棘的十七歲,如何在多情摺皺裡留下不為人知的敏感語句?又將如何引領新一批學子走過迷惘青春期,接唱屬於90後的青春大時代?
文|詹佳鑫
1992年生,臺北人,菜市場長大,素食者。建國中學、臺大中文系、臺大臺灣文學研究所畢業,現任教於國立新竹高中。在體制中艱難地教搶分也教人生,希望藉由文學的光照,引領孩子們認識自我、同情共感,並探勘世界的種種可能。
多次榮獲全國性文學獎新詩、散文首獎。作品收入《創世紀》、《臺灣詩選》、《台灣現代詩選》、《生活的證據:國民新詩讀本》、《新世紀新世代詩選》等,並曾兩度翻譯成外語。著有詩集《無聲的催眠》,獲周夢蝶詩首獎,並入選為文化部優良推薦讀物。
.FB:詹佳鑫
.IG:golden3words
.合作邀約與讀者信箱:f5040312311@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