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主題特輯 【文化桃園】透視創意:擴增實境的藝術

【文化桃園】透視創意:擴增實境的藝術

by 李俊逸

在當今充斥科技潮流的時代,藝術和科技的交匯不僅改變了我們對創意和美的看法,還推動著藝術創作和體驗的進一步演進。其中,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簡稱AR)技術的崛起,為藝術注入了新的活力,為藝術家和觀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本文將深入探討擴增實境技術在藝術創作、展覽和教育中的革命性影響,並探究如何透過AR打開藝術的嶄新視野。

AR藝術創作:無限的想像空間

藝術創作一直是人類表達情感和思想的媒介,而AR技術的引入,為藝術家們打開了一扇通向無限想像空間的大門。傳統的藝術形式受限於平面或立體的展示方式,而AR技術讓藝術品的呈現更趨多元和交互。藝術家可以將虛擬元素嵌入現實世界,使作品變得更具深度和層次。

舉例來說,藝術家可以利用AR技術為觀眾呈現一幅油畫,但在觀賞時,畫中的角色和場景可以動態展示,與觀眾進行互動。圖為府中15與廣達文教基金會合作的「大師眼中的世界:經典名畫動起來-米勒特展」委託作者團隊(臺灣藝術大學遊戲實驗室)所製作的AR動畫,當觀眾拿起平板掃描米勒畫作時,立即在平板畫面呈現AR小動畫。

「大師眼中的世界:經典名畫動起來-米勒特展」AR動畫體驗

在現今社會中,智能手機已經是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亦是最貼身的智能設備,而AR技術在此發展之下,成為大眾最容易接觸到AR技術的設備,也藉此衍伸出許多AR在藝術創作上的應用,乃至於表演藝術上。在多數的舞台表演中,手機往往都是被視為一種會干擾表演的科技產品,在大觀國際表演藝術節《時光冉冉》跨域表演中,讓觀眾得以在表演途中,透過手機鏡頭掃描舞台上的投影白樹,即可四處觀看表演廳空間中充斥著虛擬物件,並可與之互動跳脫舞台的框架。

這種交互性的體驗使藝術更貼近人們的生活,使觀眾不僅是旁觀者,更成為參與者和創作者。藝術品的虛實結合,激發了人們對藝術的探索和體驗的熱情,也為藝術創作帶來了新的可能性。

「2020大臺北當代藝術雙年展-真實世界展」AR導覽員

AR藝術展覽:虛擬與現實的交匯

傳統的藝術展覽通常需要觀眾實際前往展覽場地,才能欣賞到藝術品的魅力。然而,隨著AR技術的發展,藝術展覽的形式也得到了顛覆性的改變。AR技術使展覽不再受限於實際空間,觀眾可以通過智能設備,隨時隨地參觀藝術展覽,無論是在家中、辦公室還是公共場所。

這種虛擬展覽為觀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參與感和互動性。觀眾可以透過AR技術,近距離觀察藝術品的細節,甚至可以在虛擬空間中與藝術家互動,了解作品的創作背後。而且,AR技術還能實現時空跨越,讓觀眾感受到來自不同地域和時代的藝術風情。這種全新的展覽體驗不僅豐富了觀眾的文化生活,也為藝術界帶來了更多的創意和啟發。

此外,AR技術亦可作為輔助實體藝術展覽之觀展功能,作者團隊曾於「2020大臺北當代藝術雙年展-真實世界展」中開發一套結合GPS及AR導覽系統app,在系統當中創造一名AR導覽員,觀眾可跟隨AR導覽員的引導在巷弄中穿梭,並且導入遊戲化體驗,除了達到導覽指引功能外,亦可達成區域分流之效果。

廣達文教基金會《游於藝》計畫「生活畫市集」app

AR藝術教育:互動的學習體驗

教育是藝術發展的重要環節,而AR技術的應用為藝術教育帶來了革命性的改變。傳統上,藝術教育主要依賴教室內的課本和平面圖片,無法真正讓學生深入了解藝術品的細節和意義。而現在,AR技術讓藝術走進教室,讓學生能夠通過互動方式,深入探索藝術的世界。

學生可以通過AR技術,在教室內觀賞虛擬的藝術品,近距離觀察每一個細節。他們可以旋轉、縮放甚至進入作品中,感受到藝術的深度和豐富性。同時,AR技術還可以模擬不同的藝術創作過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藝術家的創作思維和技巧。這種互動的學習體驗不僅激發了學生對藝術的興趣,也培養了他們的觀察力和創造力。例如作者團隊與廣達文教基金會《游於藝》計畫合作,開發「生活畫市集」app,在全台國中小巡迴展出。展出作品其中一項特點,即是將中國古代畫當透過AR技術將畫作當中所有角色賦予生命力外,也透過語音導覽讓學生了解畫作背景知識,加深對畫作的印象及認識。

然而,AR技術的應用也面臨一些挑戰和限制。首先,技術的普及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源和時間,包括設備的更新和維護。其次,教育者需要不斷學習和適應新技術,以確保能夠充分發揮AR在藝術教育中的優勢。此外,AR技術的有效應用還需要精心設計的教材和互動體驗,才能真正實現良好的學習效果。

擴增實境技術的崛起為藝術帶來了無限的可能性,不僅豐富了藝術創作和展覽的形式,還革新了藝術教育的方式。雖然面臨著一些挑戰,但我們有理由相信,AR技術將繼續推動著藝術領域的創新和發展,為我們帶來更加精彩紛呈的藝術未來。

圖文提供|李俊逸

現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副教授,曾擔任科技藝術實驗中心主任,並主持遊戲實驗室。曾獲國科會千里馬計畫補助前往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數位媒體學程擔任研究學者。目前致力於培育實驗遊戲開發人才,將臺灣遊戲創作能量推廣至國際。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