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藝文行事 詩與世界的距離 — 高雄世界詩歌節(之二)

詩與世界的距離 — 高雄世界詩歌節(之二)

by 高雄世界詩歌節

Augusto Rodríguez(奧古斯多•羅德里格斯)————厄瓜多惠夜基國際詩歌節主辦人

Alvaro Mata Guille(阿瓦羅•馬達•際耶)————墨西哥國際詩歌節主辦人

凃妙沂 ————— 作家/厄瓜多、中南美洲詩人聯絡人

金尚浩 ————— 韓國譯者/台灣現代詩人協會理事長

權宅明————— 韓國知名詩人

凌性傑————— 作家

夏夏 ———— 作家

崔舜華 ———— 詩人

林央敏 ———— 作家

李敏勇 ———— 作家

廖亦武 ————中國流亡德國作家

朝吹亮二 ———— 日本知名詩人和法國文學研究

関根謙 ———— 慶應義塾大學《三田文學》主編

二○二三年高雄世界詩歌節於十一月二十四至二十八日在高雄盛大展開,為期四天的活動共有來自國內外六十三位詩人參與,涵括「專題論壇」、「小論壇」、「朗讀沙龍」、「主題書桌」、「主題影展」、「詩集出版」六大面向,除了有精彩的詩歌對話,更有「跨閱、界、世代」前進書店‧校園響應活動,走進大高雄獨立書店與校園,還有詩人錄製「文學隨身聽」。歡迎大家共同以詩傾聽世界,攜手通往美好的未來。

本屆高雄世界詩歌節盛情邀請西班牙語系重要詩人,包含二位國際詩歌節主辦人——厄瓜多主辦人Augusto Rodríguez(奧古斯多・羅德里格斯)教授、墨西哥國際詩歌節主辦人Álvaro Mata Guillé(阿瓦羅・馬達・際耶)——以及多國重要譯者,每位都是國際詩人獎得主,同時也是英文/西班牙文優秀譯者。

這次邀請的流亡德國定居的詩人廖亦武,他是一位不向暴政屈辱的詩人。另外也有「以詩歌推廣台灣和印度的文學交流」的印度詩人沙德偉(Devesh Path Sariya)。日本方面也邀請到重要文壇詩人和新銳詩人,像是「尋求詩人內在聲音與土地的連結」的天童大人、「日本文壇知名的詩人與法國文學學者」的朝吹亮二、「日本文壇重要的女詩人」的平田俊子、「文學與藝術的創作者」的柏木麻里,除了詩人之外,希望能夠進一步推展到日本與台灣的文學雜誌交流和推廣,所以邀請「致力於文學研究、翻譯和交流推廣的學者」的関根謙(《三田文學》主編)。

小談戰後台語詩的發展(節錄)

林央敏/撰文

要看戰後台語詩的成就,大致可以二○○○年做一個分水嶺,總體來看,林央敏主編的《台語詩一甲子》(前衛,1998)精選集,共收錄五十一位詩人的九十二首佳作,其中除了前六首是日治時期的歌詞作家所寫的歌謠作品外,全部都是台灣作家在戰後的創作,包括歌謠體與自由體的新詩。而以個別的作家來看,由黃勁連、林央敏共同主編的《台語文學大系》(真平,2001)以作者為單位所出版的個人別集,也可視台語詩的一座階段性的里程碑,裡頭寫得較多也較好的台語詩人,依他們踏足台語詩壇的先後為序有林宗源、向陽、宋澤萊、林央敏、黃勁連、陳明仁、胡民祥、李勤岸、林沈默、莊柏林、路寒袖等人。

二○○○年之後,在前述的基礎上,又得力於:

(1)母語開始被列入學校教育,之後又在語文競賽中增立台語項目。

(2)民間與官方的台語文學獎的鼓勵。

(3)民間機構與官方文化單位補助台語創作的書籍出版。

(4)教育部開始重視台語的書寫問題,並於二○○九年制定台語文書寫符號的推薦方案,並有專為台語文書寫的電腦輸入系統,使台語寫作變成更簡易也更普及。

主要在前列四個因素的推動之下,台語詩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此間較重要又有詩集問世的台語詩新秀如方耀乾、陳秋白、李長青、陳正雄、陳金順、王羅蜜多、柯柏榮、胡長松、黃徙、林文平、陳明克、黃明峰、鄭順聰、藍淑貞、慧子、翁月鳳……都有很好的成績,人數之多已不勝枚舉,出版詩集之總量也遠逾千禧之前。

再就文學的角度來看,千禧年後,台語文學的各類型作品都顯著增加和進步,當中不少佳作的文學美質含量絕不遜中文文學中的佳作,僅以台語詩一類來說,甚至有的作品已超越華語作品,比如林央敏的台語長篇敘事詩《胭脂淚》(金安,2002),全詩大約九千行十一萬字,不只是台語文學也是台灣文學的第一部具Epic類型的史詩,中國學者周長楫稱她是整個漢語文學有史以來最長、最宏大的一首詩她既是一部史詩,也是一部以詩的形象語言寫成的長篇小說,被譽為「台語詩的巔峰之作」。(分別見於林永堅的論文:〈《胭脂淚》之生命省思及教學應用〉,收入《生命教育的覺醒與實踐》(中台科技大學出版,2005),及應鳳凰的評論:〈亂世煉情─記《菩提相思經》聆賞〉一文,2011.06.05,《人間福報》。)

雖然台語詩已被當下的主流文壇所肯定,但觀之市場與閱讀人口的普及度,以及國人對學習台語文的熱度,前途尚不容樂觀。台語文學仍需更多會講台語的作家跨足投入台語創作,同時還需政府多加鼓舞,並強化台語文教育,如此,台語詩,乃至台語文學才能繼續開拓,走出一條康莊之道。

參考書籍:
①林央敏著《台語文學運動史論》,前衛出版社,1996及1997增修版。
②林央敏著《台語小說史及作品總評》,印刻出版社,2012。
③林央敏著《典論台語文學》,前衛出版社,2022。
作者介紹

林央敏

嘉義人,現居桃園市。曾任小學、大學教師……。現任《台文戰線》發行人。曾獲詩獎、詞獎、散文獎、小說獎、評論獎、文化獎等,作品入選台灣長篇小說TOP-101、史詩《胭脂淚》被評為漢語文學史迄今最長的一首敘事詩。戰後台語文學運動的倡導作家及台語文學理論的建構者,百餘篇作品被分別選入各類選集及大、中、小學教材百餘種。著有作品《五十年沉默沉澱成一首長長的無言詩》等四十餘冊。

拉丁美洲新詩的探索

一九七二年至一九八四年間出生的詩人(節錄)

奧古斯托·羅德里格斯(Augusto Rodríguez)/撰文、鄭秋惠/翻譯、崔舜華/潤稿

一首充滿光與信仰的詩歌

拉丁美洲是詩歌的肥沃土地。詩歌經由創作、夢想、品味、享用、轉化等滿活力地存在,且為世界文學貢獻了眾多一流的詩人。這群詩人充滿能量、活力、多才多藝。

為數眾多的詩人,無法在此一一列舉。若想要為二十世紀的詩人進行全面觀的話,那麼名字實在是多得不勝枚舉。同樣地也可以說,本世紀的拉丁美洲詩人也是數量眾多且多樣化。確實,時間會沉澱一切,毫無疑問,每個國家都會留下最優秀的作品與作者,這對於西班牙文詩歌的發展是非常有益的。

秘魯評論家胡立歐.奧爾特加(Julio Ortega)曾叩問:「如何閱讀未來的詩歌?出於某種尚未明朗的原因,閱讀詩歌一直都是一種信仰的行為。有人說,這需要暫時放下堅信的事實,並為這個世界的交易開啟一個選擇替代的空間。但即使有意願解決,我們通常還是不得不先解決當前的爭議。 但最終它還是確認了一個將是輕盈的重寫當前的未來,從未來的輕盈中出現的語言。」

在本世紀最年輕的詩歌中,現在的詩歌紀錄了各種各樣的剝奪與失落,而我們應如何以另一種方式來解釋對個性和人性化的溝通交流,重申對話的親密關係和創作者的願望?

與這個時代的其他藝術一樣,詩歌已經成為共享未來形式之一。本書的目的在於閱讀這樣的未來。我相信奧爾特加的這些話,相信閱讀詩歌永遠是一種信仰的實踐,但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種工作、嚴謹和天賦的行為。

這些新的拉丁美洲詩人(本文列舉的部分出生於一九七二年到一九八四年間, 來自尼加拉瓜、墨西哥、智利、阿根廷、古巴、瓜地馬拉、厄瓜多爾、秘魯、玻利維亞、委內瑞拉、烏拉圭等國詩人)。他們的名字已經被他們國家當地的評論家、作家、媒體和讀者們記住、接受與追隨。他們當中有許多人已經贏得了多個當地和國際獎項。他們的詩歌在雜誌、報紙、選集和其他媒體上發表。其中一些已經被翻譯成多種語言。他們透過旅行、交流、辯論、發表演講、舉辦朗誦會進行具有深度且廣泛的溝通。他們以憤怒、匆忙的方式寫作展現文學技巧。他們的主題廣泛,涵蓋歷史、城市生活、超現實主義、想像、祖先的遺產、人類存在、幽默、諷刺、時間、政治、社會等各類命題。

作者介紹

奧古斯托·羅德里格斯

一九七九年生,厄瓜多爾瓜亞基爾/惠夜基,記者、編輯和教授。在多國出版十五本不同體裁的書籍,包括詩歌、短篇小說、散文和長篇小說,遍及西班牙、法國、墨西哥、羅馬尼亞、美國、智利、古巴、秘魯和厄瓜多爾等地。出版過短篇小說集《熱愛醫院的男人》(2017)等,以及長篇小說《5079個秘密檔案》。曾獲得華金·加列戈斯·拉拉國家短篇小說獎(2011)。並擔任《外科手術室》出版社的編輯,以及瓜亞基爾伊蓮娜·埃斯皮內爾·塞德尼奧國際詩歌節的導演。

神話,夢想,詩,社會(節錄)

阿爾瓦羅‧馬塔‧吉榭(Alvaro Mata Guillé)/撰文、鄭秋惠/翻譯、崔舜華/
文化(社會)的誕生與身體緊密連結

我們的需求和恐懼相關,與投射在其他方面的讚美有關:

與叢林、環境、森林、無垠、沙漠有關;

面對神秘、死亡、缺席的無知。自我和事物(我們不知道的東西)之間的關係,滲透到身體之中,並將感覺轉化為圖像,變成名稱;我們渴望的經歷體驗,基於生存的需求,轉化為符號、意義、含義,以及從我們的內心深處湧現的語言,與環境相連,與有限的事物相連。

在那尋求解釋的關係

表達感受的關係中,誕生神話、儀式和神聖的事物,揭示了我們試圖用符號來解釋我們在環境中所不知道或感知不到之事物的渴望,通過符號來實現,就像夢裡曾發生的,一切都在尚未發生的情況下發生:

死者回來了,過去重演,我們與缺席共存;在那個我們既存在又不在的地方,事物不僅僅是回歸或回來,它們顯露出來並重新相遇,也重新找到我們,使夢境成為超越夢想的投影,就像神話與埋藏在記憶中的始祖傳統(如西西弗、安提戈娜、奎茨爾科亞特爾、希布)一樣,或神聖的,與無法解釋的事件形象相結合,在我們內心中顯露出來:

它是彼方在此地的回歸;

另一個陪伴我們的時光,

它變成了語言。

流逝的時光

在神話中─在儀式間、在慶典裡、在夢中─往事變成了未來,而回歸現在:

發生過的事情再回歸,成為新的未來,永恆循環的儀式,為離去而回歸的時光,賦予了祭祀的內涵,也是詩歌、舞蹈、戲劇或夢境的養分,因為在夢中─在重現的神話或超越神聖再現時─重新出現另一種現實,在另一個岸邊,正如Octavio Paz(奧克塔維奧.帕斯)所指出的─差異性,事物返回而不返回,我們對話交談-奔跑、生活、感受─在另一次單獨的轉變,在整體中轉變,在對於「絕對」的渴望中;另一種時空,在我們持續與過往相遇,與我們的感知,與我們的聲音閱讀我們自己和閱讀環境,迷失在廣闊無垠之中,在不知曉中。

作者介紹

阿爾瓦羅.馬塔.吉榭

哥斯達黎加聖何塞的詩人,散文家,戲劇導演。為《書籍與字母》雜誌專欄作家,連載於哥倫比亞和拉丁美洲文學雜誌。曾任國際詩歌節《在盾牌之地》(墨西哥)主任、卡斯蒂利亞與萊昂詩歌節副主任。其著作包括:《風的下方》,《關於碎片》,《無名國家》,《惡劣天氣》,《霧之彼岸》。即將出版:《陰影中的個體》(散文)。此外,作為導演,執導作品包括:《朱莉婭小姐》(斯特林德伯格),《歡樂花園》(阿拉巴爾),《一個下午的場景》(馬塔.吉榭)。

對當代日本詩壇的某種視點

「校際詩歌」發展動態

朝吹亮二/撰文、邱振瑞/翻譯

現在,我除了創作詩歌之外,還主持了一個名為「校際詩歌」(Twitter:@incollepoetry)的活動團體。

二○一九年春,我在一次詩會上,遇見了睽違三十年的詩人伊藤比呂美女士,我們談了各自的近況,才知道我們都在大學開設詩歌創作的課程,因而討論能否為學生舉辦什麼活動。在詩會中,有幾位詩人表示贊同,立刻加入我們的編輯行列,那年秋,出版《校際詩歌 鹿》創刊號,刊載了六所大學八十六名學生的詩作。這個詩歌雜誌為半年刊,每年春秋兩季出刊。現在的「八月號」(譯注:日語八的發音,與蜂的發音相同),這期共刊出十二所大學一百五十四名學生的作品。雜誌名稱後面有動物的名稱,始於第一期刊行時,因為「詩歌」即「鹿」一詞的諧音,後來,作為一種有趣的遊戲,學生們開始以投票方式為動物取名。諸位在閱讀本文時,第九期已經出版。

二○一九年底,《校際詩歌》開始推展之際,正傳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COVID-19)全球大流行的新聞,二○二○年日本也發生了大規模感染。校際詩歌原計劃在二○二○年二月舉辦朗誦會,但由於出現疫情徵兆而無奈取消。這是一個令人沮喪的情況,因為我們發起這項活動旨在透過詩歌促進大學之間的交流,而在此情況下,我們只能出版物的交流,無法進行彼此的交流。
儘管如此,我們還是於二○二○年十月在西荻窪的畫廊「數奇和」舉辦了校際詩歌展和朗讀會。原則上,這個企畫案從企劃到執行都由學生們運作。二○二一年十二月,在慶應義塾大學舉辦了朗讀會,二○二二年十一月在同所大學禮堂共有四十六名《校際詩歌》詩人參與了長達七小時現場朗讀會。此外,二○二三年一月,在美術館「ミュゼ浜口陽三・ヤマサコレクション」舉辦「校際詩歌×版画 連詩之夜」活動,將詩歌與版畫結合起來,並邀請現場的來賓參與「連詩」創作。

此外,《校際詩歌》還根據擔任編輯的詩人的推薦,精選出發表於該詩刊的優秀作品,協助他們自費出版詩集,以「校際詩歌叢書」(七月堂)出版,目前,「校際詩歌叢書」已超過二十卷。

在第一年出版的「校際詩歌叢書」中,小島日和的《水際》(七月堂)詩集獲得第二十六屆中原中也獎、大島静流的《飛石の上》(同上)也入圍了該獎項的候選名單。次年,國松絵梨的《魂の移動》(同上),獲得第二十七屆中原中也獎,這是校際詩歌連續兩年獲獎的佳訊。我在此提及這三部詩集都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校際詩歌叢書中的二十多部詩集都出自二十多歲至三十歲左右的年輕作者之手,他們有的是大學生,有的剛剛大學畢業,他們寫出年輕人「此時當下」的感受,但寫作風格很有特色,每一冊詩集立意新穎。

上述詩集可以在出版商七月堂的網站上購買,您還可以閱讀有關提問「校際詩歌」詩人們詩作的回覆,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或者造訪以下網站:

http://www.shichigatsudo.co.jp/index.php?category=incollepoetry

http://www.shichigatsudo.co.jp/index.phpcategory=incollepoetry&content=q30

當然,現代詩歌的年輕作者不全然都是校際詩歌的成員,但若能包括校際詩歌在內得以擴展現代詩歌的視野,我們將非常高興。

作者介紹

朝吹亮二

一九五二年出生於東京,現為慶應義塾大學名譽教授。一九七九年出版第一本詩集《滅亡與王國》(青銅社)。一九八七年出版第三本詩集《opus》(思潮社),獲第二十五屆藤村紀念歷程獎。二〇〇九年出版第六本詩集《耀眼的》(思潮社),獲第二屆鮎川信夫獎。二〇一六年出版評論集《安德列‧布勒東的詩世界》(慶應義塾大學),獲福澤獎。二〇一九年出版第七本詩集《空心體》(思潮社)。

我對韓國現代詩現況的觀察與看法(節錄)

權宅明/撰文、金尚浩/翻譯

韓國是「詩之國」。雖說比較難準確的估測質的一面,但不管從傳統,或是從目前的詩人人數和詩的大衆化程度而言,那種說法也毫不為過。首先,主要日刊報紙每週都會刊登詩人或文學評論家簡短解說的抒情詩系列作品,甚至在捷運屏幕門上也密密麻麻地登載著詩人們的詩,尚有透過公募篩選的市民們的詩作。

從詩人的人數而言,筆者所屬的在韓國擁有悠久傳統的「韓國詩人協會」會員以二○二二年為基準,已約有一千五百多人加入會員。另一個全國性的詩人團體「韓國現代詩人協會」會員,或包含沒興趣對加入詩人團體的詩人,可以說確定頗多詩人活躍在詩壇。詩文學獎也蠻多,並透過詩集出版或詩雜誌輩出詩人,這些雖說引起對「質的」擔憂之聲音,但仍是每年不少人出版詩集和踏入詩壇。

韓國現代詩從一九○八年崔南善發表的《從海到少年》新體詩為開端延續至今。從一九八七年開始由「韓國詩人協會」和「韓國現代詩人協會」主導詩壇,將韓國最早的現代雜誌《少年》刊登上述作品的十一月一日訂定為「詩之日」,並舉行紀念活動,這一點也值得一提。

現在的韓國現代詩持有多種光譜和特點。展望目前的情況時,分成幾個觀察點似乎較容易理解。首先,關於韓國現代詩的潮流,詩人韓英玉說:「一九二○年代的抒情志向和理念志向、一九三○年代的純粹詩和現代主義的對立,然後再回顧四○至五○年代的抒情志向和理念的志向,以及後半期的現代主義,此可以說韓國現代詩是抒情美學的世界和理念志向以及依據西歐影響下現代主義的足跡主導之後的分岔和趨勢。」

接著,成功引領詩和詩論的現代主義者金春洙(1922~2004),他介紹了作為韓國現代詩的色彩分類:(一)、傳統抒情詩系列;(二)、事物的(physical)詩系列;(三)、強調信息的詩系列;(四)、現代性和後期現代詩(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四種。事實上,將詩人的多種作品為大範疇來成批可能是不合適的嘗試,但不拘便利的分類,現在韓國現代詩的樣態,從廣泛的角度而言,也可以說是在上面的疇範內加以改變的。

作者介紹

權宅明(Kwon Taek Myung)

一九五〇年生。一九七四年由月刊詩誌《心象》新人獎當選後踏入文壇。著有詩集《愛‧以後》、《有影子的空地》、《永遠的另一邊》、《聽着大提琴》、《耶路撒冷的晚霞》等。韓翻日譯有李御寧詩集《有一位無神論者的祈禱》、《韓國現代詩三人集—具常、金南祚、金光林》、《朴利道詩集》、李鄕莪詩集《只問安康》等數。日翻韓譯有給金光林呈獻詩集《給把痛苦以笑容緊握的白髮》、給金光林呈獻散文集《韓國的尤利西斯金光林》等。曾獲Baum文學獎。歷任韓國詩人協會事務局長、交流委員長,現任審議委員。東北亞基督教作家會的韓國總幹事。社會福利法人韓國賽珍珠(Pearl S. Buck Foundation Korea)常任理事。

圖文提供|高雄世界詩歌節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