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普通生活靈魂交換 【靈魂交換】比起觸及數字,我更在乎自己  小林賢伍 V.S 視網膜

【靈魂交換】比起觸及數字,我更在乎自己  小林賢伍 V.S 視網膜

by 蘇曉凡

「我們認識不到一年吧。」「再五天就滿一年了。」此對話加上情侶裝,還以為兩人是一對。去年底,小林賢伍私訊視網膜,要不要一起旅遊?互不認識的兩人——喜歡台灣的日本人與鍾情日本的台灣人,踏上自駕之旅,因方方面面的互補,快速熟識。小林賢伍即將出版新書《邁步向前直到綻放吧 咲くまで歩こう》,出走台灣多年,這次藉由書寫回顧自身長成;視網膜於今年卸下眼球中央電視台主播身分,重新建立個人生活軌跡。互補的好友,一同追尋更真實的自我。

小林賢伍

一九八九年生於東京,並獲Nikon Taiwan贊助的攝影作家。自二〇一六年起旅居臺灣,決心記錄並讚頌這片大地。因拍攝及為宜蘭「抹茶山」命名而開拓知名度,連續三年獲選為「Art Revolution Taipei 臺北新藝術博覽會」百大名人。著有《大和日記:西日本》、 《風起臺灣 Be Sky Taiwan》與《台湾日記》,將推出新書《邁步向前直到綻放吧》。

視網膜

創辦YouTube頻道《眼球中央電視台》,曾任華視新聞主播與金鐘獎頒獎典禮主持人。最近生活重心是飛日本、主持節目、照顧柴犬柚子。討厭香菜,討厭芋頭,喜歡三色豆。

Soulmate POP QUIZ

Q 對彼此的第一印象是什麼?

小林賢伍:很低調,很有禮貌,意外很常笑。

視網膜:看過他學狗的照片,心想是個有趣的人,認識後真的是。

Q 若不是成為作家和主持人,覺得對方會從事什麼樣的職業?

小林賢伍:政治家

視網膜:模特兒

Q 心目中的理想生活?

視網膜:我覺得現在很理想。

小林賢伍:我也是

Q 若能交換彼此靈魂的一部分,最想擁有對方哪一項能力或特質?

視網膜:勇敢冒險,想要去哪裡就一定會去。

小林賢伍:謙虛,生活得簡單平實。如果我是他的話,應該會常常去高級餐廳。

水瓶座的小林賢伍承認自己性格古怪,從小到大很多親友都這麼說過。在旁的視網膜狂點頭。

怪,是過分勇敢與愛好自由。「我決定離職了。」二〇二〇年二月,小林賢伍在臉書上宣告人生將展開新旅程。這是年近三十一歲的他,在職場生涯裡,第二次提出辭呈。第ㄧ次是於二〇一六年,在日本當上班族的第五年,他決定來台打工度假一年,從此愛上台灣的原住民文化和高山。一年後,他決定長住台灣,任職於在台的日本企業,同時繼續往部落和深山裡探尋。

第二次離開職場,也希望是最後一次。「那天我在房間工作,看著世界各地風景,那裡想去,這裡也想去,突然覺得這樣(工作)下去不行。」對小林賢伍來說,一直待在公司裡到退休的生活軌跡「太可怕了」。當晚,他便向主管提出離職。

相比起來,視網膜脫離職場的故事,簡單許多。早在大學畢業之前,已與夥伴開始製作影片、經營頻道——「眼球中央電視台」於二〇一五年八月五日開播,靈感來自於大學期間參與的兩岸交流團,在中國見識到央視新聞過分矯揉的播報方式,進而以中華民國官媒自稱,反諷模仿。

才到職公司三個月,視網膜就因知名度逐漸上升,外務繁忙而決定離開,但離職一事遲遲不敢跟父母坦承,畢竟作為新鮮人,近五萬的月薪實屬難得。説離職不慌張是騙人的,他回憶,離職後的第一個月,曾經困窘到翻找零錢買御飯糰果腹。好在隨著頻道經營成功,訂閱數直線上升,案子也慢慢進來。 

離職後,小林賢伍最開心的是,隨時想去部落都能啟程,想待多久就待多久。在台四年,他已遊歷台灣各個縣市,連離島也沒落掉。二〇一八年,他意外到訪宜蘭聖母山莊登山步道的三角崙山,隨峰 谷起伏而產生深淺交錯的碧綠一片,讓他聯想到抹茶冰淇淋,拍下的一張張山景,換來台灣人對他的感謝:謝謝你把宜蘭拍得這麼美。自此,抹茶山與小林賢伍都出名了。

眼球中央電視台倒數關台的這一年,視網膜終於騰出多數時間給自己,光是日本,就去了十三趟,天數近百。鍾情於日本,是因為偏好與小林賢伍完全不同,他說:「我喜歡規矩、乾淨,人與人之間有點距離的氛圍。」

他調侃自己現在活得像老人,晚上會泡茶看八點檔。以往時刻思考該如何透過頻道與觀眾們溝通,如今社交媒體平台上改為一篇又一篇的生活照,是單純而簡單的分享。「以前很計較一分鐘有多少個讚,那可以預估一篇的總觸及量。現在真的不太在意觸及,我不確定這樣好不好,但我喜歡這樣,活得比較像個人。」

「大家還是喜歡搞笑的東西,但我心中還是想做一些認真內容。」過去八年,觸及表現與真正想做的事拉扯著視網膜,雖然曾嘗試針對不同受眾製作不同內容,甚至聘用一組記者製作嚴肅題材,但侷限在演算法的遊戲規則,仍舊難以突破,「讓人沮喪的是,這兩者無法在同一個頻道生存的。因為演算法是先讓核心受眾有反應,才有機會讓其他受眾接觸到。」

小林賢伍則從一開始就將所有追求放在社群之外。「我想去部落、拍原住民的東西,都不是為了社群經營。」談及喜歡原住民的原因,小林賢伍說起第一次進到部落,看見過去曾沒接觸過的大家族概念,以及傳承百年的文化,一絲一縷牽動族人們的日常。那種延續不滅的生命力,才是理由。

而透過寫書,得以把自己的感動實體化留下,正是小林賢伍實踐生命的方式。「寫書,是我一輩子想做的事情。」他笑笑地説,如果突然死掉,能有自己的想法、紀錄留在世上,是很酷的。至於社群經營,小林賢伍把它當成公司交辦的任務看待,是必須例行執行的項目,「為了做書而努力做網路(經營),我很ok!」

短影音當道,小林賢伍透露,也曾嘗試美美畫面配上人氣音樂,「他們說那樣做收視率會很好。但做半年之後,我突然不理解自己原本想做什麼。」好像把所有心思都被拿去製作短影音,對原住民、山景喪失興趣,離「自己」越來越遠;視網膜也有同感,「我也沒辦法說服自己一直做Reels。雖然每支反應都很好。」腦中有再多短影音的企劃想法,找不到理由,也動不起來,對現階段的他來說,保持虛擬與真實世界裡的是同一個自己,不刻意包裝、張揚,最為重要。

回歸真實,也是小林賢伍新書的書寫緣起。這是他主動向編輯提出的出版計畫。紀錄人生的提案,其他出版社也曾來詢問過,「那時候覺得照片可以傳達更多,一張漂亮的照片,帶給人不同想法。但真的好多人説我怪怪的,像外星人,我也很好奇自己是怎麼變成現在的個性,想整理自己的人生了。」

過往人生經驗帶給視網膜的建議,則是不再過分認真規劃。「以往經驗告訴我,怎麼想像都沒有用,現在的人生觀是:眼前有機會,做出選擇,再看會連結到哪裡。」卸下眼球中央電視台主播「視網膜」的陳子見,轉而投入節目主持。他說,總會好奇不同媒體冠上的稱呼,拉著經紀人討論,「大家寫的都不一樣,我滿享受這種感覺,沒有被定義在任何一個圈子裡。」

一路走來,小林賢伍是旅行家、攝影師,也是作家,陳子見是Youtuber、新聞主播,也是節目主持。兩人皆用真誠的方式,定義自己。

採訪撰文|蘇曉凡

文字工作者。畢業於政大新聞所。喜歡故事、認識人和社會。曾任職於藝文雜誌、新聞媒體。

攝影|YJ

翻譯|林嘉慶

國立臺灣大學研究所畢業,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日本語別科課程修畢。現專職中日文翻譯及口譯,以及中日文教學。

場地提供|tokyobike Taiwan

喜歡我們的 文章 嗎?

記得 訂閱 我們!支持我們!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