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新鮮推薦當月精選 【當月精選】焦慮可能沒有不見,只是變成企劃的樣子:蕭詒徽的不社群焦慮年代紀

【當月精選】焦慮可能沒有不見,只是變成企劃的樣子:蕭詒徽的不社群焦慮年代紀

by 蕭詒徽

漫畫《齊木楠雄的災難》有一段發人深省的情節:

與齊木楠雄同校的少女照橋心美,表面上是身心都美到發光的完美校花,然而擁有超能力的齊木透過讀心術,知道她的心靈經常充滿對世界的輕蔑,只不過為了維持形象,從未表露出來。

某天,照橋和主角一行人到一間破爛的拉麵店用餐。上桌的拉麵外觀令人作嘔,連同行的遲鈍男都吃不下去;不料照橋為了維持女神人設,即使內心百般厭惡,依然露出招牌笑容、把麵吃了下去。

最後齊木下了這樣的結論:「如果一個人能夠假裝完美到這種地步,豈不已經算是真正的完美了嗎?」

如果要為我的社群操作個人史找一個階段性象徵,我想就是照橋心美:無論最初內在的企圖是什麼,到頭來外在的行動會定義我們,並慢慢滲入我們的本質。

身為寫作者,「創作」理應是我的本質,我的初心與終極追求。也因此,這幾年在社群上我所設計、實踐的企劃,都以「企劃手腕和創作性可以無礙並存」為目標。

如果齊木楠雄讀我的心,他會讀到——

觀展小提醒:點擊圖片即可放大檢視展品

展品簡介

將收件地址和收件人姓名留言至「輕易的蝴蝶」網誌,就會收到一封正在從軍的敝人我親筆手寫信。可隨意附上想收到的信件主題(亦可不附則將自行發揮)。想擁有一封媽媽化妝檯抽屜裡也有的軍中情書趁現在。二〇一三到二〇一四年間進行的「老派軍中情人之必要企劃」,共寄出書信118封,後精選其中稿件與插畫家Phoebe合作,完成86+1篇散文+86篇畫作的精裝作品集。

蕭氏導覽

隨著社群使用率提高而在台灣方興未艾的手寫風潮,當年我又愛又恨,恨多一些。愛是愛它展現了人們在演算法所導致的流量競逐之中,回頭從相對懷舊、前網路時代的日常行為裡,復活了一種帶有親暱感的體驗,這本身有其創造性。依據美國行銷學者Mathwick在世紀初所提出的「體驗價值尺度」,手寫這一套之所以行得通,可能是因為讀者投入(滑動態)的時間相同,卻可以感知到手寫主付出的時間與勞務(手寫)更多,而這一切在讀者於冰冷的統一規格版面上讀到手寫文字的瞬間,形成一種物超所值有價值的閱讀體驗。

恨是恨手寫主們礙於照片大小限制,無法抄寫完整作品,幾乎所有被抄寫的作品都被擷取得支離破碎。這份破碎,一方面可能讓原作者費心經營的結構和本意被扭曲,另一方面讓閱讀行為變成一種品味的炫示。部分手寫主僅只是抄寫別人抄寫過的句子,不求其來歷甚解。

老派軍中情人之必要企劃,是為了抵制應對這種風潮而開發的。我希望藉由「真正的手寫信」,讓我自己和收信者複習一封信在社群媒體介入以前的樣子。或許,我當時的恨與行動,亦是一種焦慮的變形。

企劃投稿踴躍,使我不得不在替代役退役後終止它,否則我會沒時間上班。每一封信我都留下影印拷貝,不曉得當初的收件人是否還留著正本。118封信中只有6名收件人是認識的朋友,其餘參與者皆是陌生人。

展品簡介

想傳給誰簡訊卻不知從何著手嗎?想在誰的臉書留話卻言不由衷嗎?指定任意場合、對象與要求,我會依照開出的條件代寫一篇文字供你使用。

本企劃為私人寫作計劃,不保證作品完成與否以及完成時間,並保留集結出版權利。本企劃亦不另負其他相關責任,諸如使用該段文字後和前女友感情生變等,概不負責。

本企劃將在罐頭字數達六萬字之後,將委託與內容整理成冊發行。集結作品第一輯《一千七百種靠近》已於二〇一七年八月出版。

蕭氏導覽

直到去年,許多人仍對社群媒體所導致的「明星已死」現象發表擔憂。最新的一位,是演員Ana de Armas:「電影明星該是你只在螢幕看到的人,但如今那神祕感已不存在。這個世代不允許我們擁有祕密。」

Facebook曾於早期推行實名註冊,要求帳號名稱吻合證件姓名。如今回望,那時Facebook就已經顯露其意欲成為人們在線上的第二身分的企圖,和幾年後改名Meta、開闢元宇宙的野望前後呼應。

諷刺的是,實名制政策恰好是Facebook品牌老化的遠因其一,畢竟人們或多或少在網路世界懷抱著一種逃逸的想像,「不一直當自己」其實是一種需求。如今 Instagram 不排斥用戶多辦小帳,隱然有一點路線修正的意味。

免付費罐頭文學企劃一方面抱持著「希望身為創作者的自己,不只是把社群媒體當成沒有編輯的副刊來使用」的心情,嘗試將尚未被人沒徹底習慣的社群平台社交關係融入創作步驟中;另一方面,如今的我認為它意外提供了一個匿名的窗口,讓祕密與悖德藉他人之口言說。這或許解釋了本企劃收到的委託為何以情傷、非異性戀情史、外遇與家庭暴力為大宗。本企劃至今仍在繼續,只是沒有發表,計入輯一已收錄的內容,已累積626則委託。

展品簡介

歌單三十天企劃:線上流傳的「歌單30天挑戰」為核心,每天連載挑戰中的一題,分享歌曲並為之撰文。自「你很喜歡且歌名中帶有顏色的歌」始,至「讓你想起自己的歌」止。

拉格朗日點企劃:以下由心理學家Arthur Aron提出的「創造親密感的三十六個問題」,從第二階段十二個問題之中挑選一題,使用線上調色盤,調出你心中那個問題的顏色。在蕭詒徽專頁私訊、或在系列動態留言你選的問題題號,以及你調出的顏色色碼。我會從同一題收到的許多顏色之中,找出和我所選的顏色最接近的人,搭訕他並和他玩那一題。回答結果與對象將發表於「蕭詒徽」專頁。

烏鴉悖論:應國立臺灣文學館之邀,我寫了一首詩的開頭讓所有人接龍。現在,它被接完了。原作者被館方賦予的任務是,要從大家接出的片段中,篩選、刪改,並寫下最後一段,成為作品最後的定稿。

蕭氏導覽

UGC(User-Generated Content)行銷,在台灣似乎總也不老。

其意為「用戶原創內容」或「使用者生成內容」,經常藉由CTA(Call to Action)設計,讓使用者自行產出內容並分享到網路上。世紀初的台灣人或許還記得「推薦N本書,然後點名下三個人參與這個活動」或者「今天是世界閱讀日,翻開手邊最近的書,分享第四頁第二十三行」這樣的串接遊戲在無名小站上流傳的情況。

經典的「歌單三十天問題」就屬於這類線上流傳的內容,而且就像每過一段時間「匿名問我問題」就會隨著平台播遷而變形成新的形式(有人還記得 ask.com 嗎)一樣,歌單三十天從最早在網誌與留言板上連載、再到Facebook和噗浪上的每日貼文,如今在Instagram上變成用限動方式配上音樂片段。從一開始還得費心嵌入YouTube連結,音樂通用後的IG是歌單三十天的終極型態嗎?我已經不敢小看網友的創造力。

拉格朗日點企劃以及〈烏鴉悖論〉的創作過程,本質上借用了這類UGC行銷的方法。對作者而言,有他人的想法前來激盪,讓靈感生發的過程更順暢也更刺激。對不少參與者而言,能夠「和寫作者一同創作」顯然也是一種新奇的體驗(否則也不會有人參加了)。

蕭氏導覽

社群平台的規格當然也影響著非社群部分的文化。首先,「導流」的概念開始出現,社群平台普及之後,逐漸成為原生內容網站的入口,使得社群原生內容減少,反過來說也讓內容網站被迫與演算法共生,發展出諸如連結縮圖比例、臉書連結標題字數、實際內容上線時間與社群發文時間規劃等等小學。

其次,不少社群平台曾經或依然限制在個人檔案中放置連結的數量與形式,這促成了如Linktree、Portaly這類一頁式連結彙整平台的誕生,而它們的作法也影響到串流音樂行銷、商品通路轉接的邏輯。

前年改版個人網站時,我便沿用上述這類平台的概念:點進來,還沒往下滑的時候是名片,往下滑了之後是作品年表;如果想知道年表上的項目到底是什麼,點進有底線的標題連結就是那篇作品。我作為寫作者的一切都在這一頁。

雖然它不是社群平台,但它也變成社群平台習慣的形狀了仍彰顯社群媒體的廣泛影響。

蕭氏導覽

承上,原生內容的降低是Facebook品牌老化的另一個徵象。多數使用者如今將它是為新聞閱讀器或轉載入口有時還有抽獎平台。為了抗拒,也為了在一眾導流連結入口文中建立自己的特殊性,近年我開始在個人專頁發佈完整長文內容。它們不一定是原生內容、可能是在其他媒體上刊載的作品,在取得媒體同意後不以連結分享的方式、而在專業上另立企劃框架,將性質或風格類似的作品完整刊出,是蕭詒徽專頁的醍醐味。事實證明,如果經營得當,長文在Facebook上依然表現不俗。

展品簡介

結束一篇小說的方式:將準備數袋由熊一蘋訂定的主題元素袋,每袋有六張元素卡,每一回合將選取一個元素袋由關主開場,將有三人參賽接龍小說共兩輪完成一回合。雲端文件編輯頁面將直接赤裸的投影在牆面上,每次上場打字的人必須將抽中的元素卡運用在當次段落,詞窮、邏輯不通、錯字連篇(連關主及現場的大家無法忍受)等等,就算闖關失敗!

匿名動物園:詒徽和熊將於二〇二三年十一月十、十一日(週五、六)兩天,在台北時間20:30-23:30,直接在一份公開的空白雲端文件中,從零開始回覆/聊聊第一階段所募到的問題。既作為文學相對論的草擬,也是好友間無聲的交談。文件的連結,將會在兩天的20:30前夕開啟檢視權限。所有點進連結的人,都可以目睹他們同時打字、偶有交集、岔題幹話的過程。而且——有填寫第一階段募集問卷的人,您們的電郵將擁有「星期五那一場」的存取權;以該電郵登入文件後,即可擁有和熊蕭同等的編輯權限。

蕭氏導覽

在我任職藝文媒體BIOS monthly編輯期間,曾有機會訪問當時任媒體報導者副總編輯的劉致昕。他認為二〇一八年五月的「中華電信499之亂」是台灣假新聞時代的濫觴:當穩定且用量無限的行動網路普及,無意或刻意分享、流傳資訊的門檻隨之降低。

不過,就創作者而言,「網路基礎建設普及」的事實卻可能利多。十五年前,我們不可能在一個郊區空間隨手打開筆電連網,也不可能開個雲端文件動手編輯、就能幾乎零時差地將變動同步到每個使用者的裝置上。

焦慮與便利經常彼此交纏。無論是社群媒體、雲端裝置、網路建設或是人工智慧,此刻的我認為面對它們的心情和面對創作的心情很像:不知道那會變成什麼,但是藉由自身的心與技消化它們、感受它們,抓出它們有趣的之處,用帶有創造性的方式使用它們。
我抵抗焦慮的方式,就是不直接單純地接受這個世界為這些東西撰寫的說明書。誰說Google雲端文件只能拿來做會議紀錄?它根本是文學的Spotify呢。

撰文、企劃構成、圖像提供|蕭詒徽

生於一九九一。作品《一千七百種靠近 ─免付費文學罐頭輯Ⅰ─》、《晦澀的蘋果 VOL.1》、《蘇菲旋轉》(合著)、《鼻音少女賈桂琳》、《Wrinkles──BIOS monthly 專訪選集 2021》(合著)。

喜歡我們的 文章 嗎?

記得 訂閱 !支持我們!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