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駐站作家 【靈魂交換】一切平常,也好|馬世芳 ╳ 黃玠

【靈魂交換】一切平常,也好|馬世芳 ╳ 黃玠

by 温伯學

他倆著實讓書迷與樂迷們等的太久了。終於,在二〇二四的農曆年前,馬世芳的散文集《也好吃》與黃玠的專輯《一切平常》先後面世。兩個名稱相互應和的新作,說的都並非高潮迭起的事蹟,而是記錄著各自波瀾不驚的日常,或居家做飯、或外出慢跑,是這些平凡的起居改變了他們的創作軌跡,進而在文字和音樂裡沉澱出平實且極耐咀嚼的滋味。

馬世芳

廣播人,作家,電視主持人,一九七一年生於台北。曾獲六座廣播金鐘獎。著有散文輯《地下鄉愁藍調》、《昨日書》、《耳朵借我》、《歌物件》,曾獲《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最佳書獎、《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等。主編《巴布・狄倫歌詩集》、《台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民歌四十時空地圖》等書。曾以公視《音樂萬萬歲第四號作品》獲提名電視金鐘獎最佳綜藝節目主持人。

黃玠

創作歌手,擅長吉他、直笛演奏。黃玠的音樂以療癒的曲風、溫暖的歌詞,大多是從自身情感或是對世界的疑惑出發,卻唱出每一個迷惘靈魂深刻的感觸。二〇一六年於網路世界成立了「黃玠國」,每月以電子報分享生活,與樂迷以「國王」、「國民」互稱。二〇二四年發行第五張創作專輯《一切平常》。

Soulmate POP QUIZ

Q 最近最常聽的一首歌是?

 馬世芳: Golden Smog 的〈Until You Came Along〉。

黃玠:北京樂團「冷血動物」

Q 請推薦一本關於做菜/跑步的書給彼此。

黃玠:克里斯多福.麥杜格的《天生就會跑》。

 馬世芳:汪曾祺的短篇小說集《茱萸集》。

Q 如果有機會做一道菜給對方,會選擇什麼料理?

黃玠:跟我媽媽學的煎蔥蛋。

 馬世芳:就做廣式燒肉吧。

Q 若能交換彼此靈魂的一部分,最想擁有對方哪一項能力或特質?

黃玠:自律。

 馬世芳:音樂創作的才能。

以往只要黃玠發了片,總要到馬世芳主持的廣播節目做客,細談寫歌、製作專輯的甘苦。這回見面,兩人話題裡的美食竟多過音樂,一會彼此討教蔥蛋和蔥油雞的做法,一會又交換起喝了全酒麻油雞醉倒的故事⋯⋯。

剛剛碰面,黃玠就從背包裡掏出一袋媽媽滷好的牛肉遞給馬世芳。黃媽媽(黃照美女士)江湖人稱「行走的料理百科」,兒子的胃口從小備受款待,黃玠笑說:「小時候其實不知道媽媽的手藝好不好,長大以後自己在外面吃,才知道原來沒那麼好吃的東西是長這樣。」

近年黃玠也開始和媽媽學下廚,但總有幾道手路菜難以得其精髓,馬世芳在一旁邊聽邊追問,「那豆腐羹勾不勾芡?」、「油飯用的是哪個牌子的麻油?」深諳門道的問法,如同往常在和黃玠探究他使用的木吉他型號。

從十多年前移居到外食選擇相對少的重劃區起,在家做飯逐漸成了馬世芳每天例行的日課。疫情期間,他開始在社群上更新「宅在家食記」,起初只當作安定心神的日誌,同時留下食譜備忘,沒想到每回在午夜貼出精美圖文,都引起網友熱烈迴響(與撻伐),許多人開始敲碗食譜書出版。成書的計畫拖延良久,好不容易趕在二〇二四年初上市,《也好吃》不只收錄食記,也梳理家族傳承的味覺記憶,與在成長遊歷中逐漸打開的味蕾。

馬世芳坦言,寫飲食和以往創作音樂文字是完全不同的挑戰,雖然味覺和聽覺皆是文字難以捕捉的體驗,但音樂不見得人人都聽過、都能理得出心得,吃食卻是人人都有話說,只能在寫法上另尋突破。「我不喜歡炫耀性的寫作,不喜歡有腔調,也不喜歡那種刻意裝出來的平淡。」他從汪曾祺、阿城、董橋、林文月等前輩作家的文章裡觀摩「寫作的態度」,試著寫出屬於自己的,自在、不刻意的筆調。

看似簡單的往往最難,黃玠接過馬世芳的話:「這跟寫歌一模一樣,常會想寫厲害的東西,但又不想要看起來很厲害。」從《在一片黑暗之中》走到《一切平常》,這八年間,黃玠經歷漫長的低潮期,「那時候也會想要硬寫,但回頭再看,都會覺得那個『痕跡』太明顯。」

日近庖廚開拓了馬世芳的寫作路線,而將黃玠拉出低谷的則是跑步。原本只把跑步作為痛苦的發洩,慢慢感覺好玩,黃玠才開始報名賽事、參加線上教練課,「跑步之後我才知道什麼是活在當下,原來之前專輯做那麼久,就是花太多時間去想不會發生的事,才讓自己那麼不開心。」如今他的一天,幾乎都是從跑步開始,有時五公里、有時十公里,這也改變了他創作的習慣,「以前會喜歡在情緒來的時候創作,現在喜歡在情緒走了以後,把東西整理好,再跟大家分享。」

打開新專輯,從第一首〈我的朋友都結婚了〉開始播起,你幾乎能從黃玠的歌聲裡聽見笑意,和前作愁成一團菸圈的狀態形成強烈對比。他形容自己「好像去了一個很遠的地方,終於稍微回神了」。

重回生活與創作的軌道,黃玠找來跨域鬼才音樂家柯智豪擔任專輯製作人。兩位超級「鬆」的水瓶座碰在一起,溝通零成本,拖延也無極限,有的編曲段落甚至是到了錄音室才即興創作,但仍順利打造出一張層次豐富且不慍不火的作品。

細聽新專輯的十首歌,黃玠才發現「自由」、「生活」與「時間」反覆出現在歌詞裡,這似乎就是概括他過去八年光陰的三個關鍵詞。到了製作的最後階段,黃玠才與團隊決定,用壓軸曲的最後一句歌詞為專輯命名。

「《一切平常》是一張都市成年人的專輯。」黃玠在宣傳貼文裡寫道。彷彿他終於在多年後跨越「二十五歲」正式轉大人,「以前會想追求刺激,覺得痛苦也是很棒的體驗,但時間一久,就會好想回到平常的生活。」這段話和馬世芳新書自序的結尾不謀而合:「⋯⋯如今我深有體會,能心無罣礙過太平日子,是天下最奢侈的事。」

馬世芳說:「年輕的時候,總會期待一些大風大浪,讓自己變得更堅毅、更世故、更滄桑、更深沉,那時候不會知道未來的人生苦難是不虞匱乏的。反而要懂得感激,平常的日子裡平常的快樂、平常的辛苦,是很多人一輩子沒辦法擁有的。」

《也好吃》與《一切平常》不只是標題隱隱相合,背後更有相似的感悟,和對生活、創作源源不絕的熱情。

「我喜歡創作這件事,它像一個習慣,就算沒有要給別人聽,我還是會寫歌。」黃玠試圖解釋自己與創作的關係,馬世芳回應:「我認識很多好的創作人都不是靠靈感寫歌,不管日子過得好不好,創作就是生活的本能。」

回看《也好吃》裡的一篇篇食譜,這樣的創作模式,也是馬世芳未曾有過的體驗,「那些寫做菜的文章都不是有人約稿才寫,也沒有要趕專欄的deadline,或為了某個命題而寫,真的就是很單純地為自己而寫。」

《一切平常》發行之後,黃玠說自己像是久違地放假了,但又感覺終於可以開始上班。扎實的專輯輸出,填補了原本生活的空白,也樹立起新的目標,「有點像是把亂掉的東西擺回原本的位置,才可以繼續往前。」

或許,在日復一日的忙碌之中,有一本會越讀越餓的書,和一張聽了嘴角會不自覺上揚的專輯,就足以讓人放下焦慮的念頭,好好收拾思緒,找回踏實過日子的動力了。

採訪撰文|温伯學

一九九八年生,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曾任《VERSE》編輯,每日聽歌、寫字,治腸躁。

攝影|YJ

喜歡我們的 文章 嗎?

記得 訂閱 我們!支持我們!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