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新鮮推薦 廢墟中,尋找紐約:保羅·奧斯特《紐約三部曲》

廢墟中,尋找紐約:保羅·奧斯特《紐約三部曲》

by 伍軒宏

原文刊載於2018年4月號/第402期專輯

《教父》的紐約、《慾望城市》的紐約、《六人行》的紐約、Seinfeld的紐約。

紐約出現在無數文字和影像之中。那些都是紐約,各式各樣,紐約的片段。

安迪·沃荷的紐約、柯波帝的紐約、伍迪·艾倫的紐約、伊蒂絲·華頓的紐約、馬丁·史柯西斯的紐約,還有保羅·奧斯特(Paul Auster)的紐約。

紐澤西長大、哥倫比亞大學畢業的奧斯特筆下,不同書中,也看到好幾個紐約。幾年前,在《紐約三部曲》(The New York Trilogy)中譯本推薦文〈空城裡的私眼睛〉,我曾經分「行走空城」、「失去身分的偵探」、「紅色筆記本」三個部分,探討書中迷宮、城市漫遊者(flâneur)、知識偵搜、消失主體、身分認同危機、文字建構等議題。《三部曲》裡的紐約,不是活生生的城市,而是一個概念,或隱喻。以文字拼貼出的紐約,裡面的多元文化、種族、階級、性別喧囂都被調小聲,到幾乎聽不到的地步,只留下一些街名,如同散落一地的意符與意指。

空城的鬼靈

有時候想,這算是後現代主義嗎?奧斯特這三本小說,雖然運用後現代小說眾多元素,卻沒有後現代作品透過「遊戲」和「笑聲」找出路的效果,反而一片陰霾,沉重得不得了。

如此稀釋或純化(rarefied)的紐約,也許可以推給奧斯特的法國經驗、法國文化影響,說那是大蘋果混搭法國小說之後的結果。無論是否如此,任何對紐約稍有認識的人,讀《三部曲》的時候,多少會意識到紐約的血肉消失了、多族裔民眾不見了、街頭的聲音沈默了,紐約的豐富被移走,只剩我之前說的「空城」。

不過,豐富或過賸雖然是紐約的強項,仍然可能有人覺得空洞。稱作三部曲的《玻璃之城》(City of Glass)、《鬼靈》(Ghosts)、《禁鎖的房間》(The Locked Room)裡,奧斯特呈現「他的」紐約,絕對合理,因為那也是紐約的面貌之一。只是,除了順著他作品的紋路,詮釋奧斯特描繪的紐約之外,我們也要逆其道而行,耙梳出他如此刻畫的可能背景。為什麼避開人群,走向鬼靈?

廢墟的隱喻

個人因素之外,如果對照作品與城市歷史的關聯,也許可以嘗試從以下切角來看奧斯特筆下空城般的紐約。

奧斯特眾多作品中,直接召喚紐約之名的三本薄小說,出版於一九八五、一九八六年,結集於一九八七年。那是八○年代的紐約,各方面狀況不佳。由於七○年代經濟衰退、失業嚴重,紐約街道髒亂、垃圾堆積、色情業氾濫、地鐵充滿塗鴉、治安極差。一九八一年雷根總統上台之後,「雷根經濟」推動之下,華爾街財務好轉,但社會狀況還是不好,犯罪率依舊偏高。雖然市區硬體不至於到傾圮的地步,身處某種廢墟的感覺,或廢墟的隱喻,也許籠罩書寫《三部曲》時期的氛圍,而且是奧斯特想要運用的。

從廢墟遺址或敗亡過程,更容易看出事情的脈絡。我感興趣的另一本奧斯特小說《末世之城》(In the Country of Last Things),點子好但執行弱,顯然也屬於同一氛圍,一九八七年出版。

解體與復興之間的縫隙

紐約市的復興,要到一九九○年代中,朱力安尼當市長之後才開始。治安變好、經濟成長、色情業凋萎、地鐵也變了。出乎大家意料之外,四十二街時報廣場周遭不再髒亂,紐約市甚至變乾淨了!(多年後,寫《蘋果橘子經濟學》的學者提出著名的因果推論,解釋為什麼改變。)

也許因為身處交替之間的縫隙,八○年代的紐約市仍陷解體危機中,尚未見到九○年代城市復興的契機,書寫《三部曲》時,奧斯特無法觸及紐約的實體,無視城市裡的眾生相,只能呈現它的消失與「魅體」,鬼影幢幢。人口眾多的資本主義大都會,變成巨型迷宮;身分互換、認同不明的人物,受符號文字牽引,行走移動其間,如被制約在封閉空間中的老鼠。

除了借用偵探小說架構,隨情節開展,主角從尋人轉向尋找自我,我們更發現,奧斯特也在《三部曲》中尋找紐約,一路摸索,在宛如廢墟的空間。

從迷宮到社區鄰里

之後,紐約不同了,奧斯特的作品也是。

比較奧斯特後來作品中的紐約,可看出差異。信手拈來,一九九五年電影劇本《煙》(Smoke)或二○○五年小說《布魯克林的納善先生》(The Brooklyn Follies)裡,時代不同了,紐約成了人情溫暖的地方,完全不像三部曲第二部《鬼靈》中,人物僅以顏色作為代號的布魯克林。

透過《三部曲》的辯證過程,遠離八○年代的氛圍,紐約不再疏離,而是具體的生活空間。鬼影落實成為鄰居,溝通再度成為可能,有血有肉的存在世界似乎回返。裡面有社區與鄰里,互相往來的居民,分享和關懷,甚至開始有一種社群的感覺。好像奧斯特不再焦慮、不安,終於跟紐約達成和解。

插畫|見見

撰文|伍軒宏

花蓮長大,政大、台大畢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博士班肄業。曾任教政大英文系,課程多樣豐富。寫過短篇小說、書評、導讀、推薦序、學術論文多篇,包含〈王家衛電影中的南方轉向〉。曾經以〈阿貝,我要回去了〉獲得第一屆林榮三文學獎短篇小說首獎,以〈殘念筆記〉獲得第二屆林榮三文學獎散文佳作。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