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從未像此刻一樣,在歐洲成為一個重要話題,不管是因為我們身處國際地緣政治的重要性或是半導體科技與晶片研發的關鍵角色,越來越多國際友人想更認識臺灣,而閱讀文學便是有助於了解臺灣的一個可能。臺灣作品多元創新,有轉型正義的思量、自然文學的變遷、原住民族漢語創作、同志文學的孕育、女性作家的鄉土意識、人文醫學與疾病書寫、臺灣的詩歌創作等等,豐富包容的「臺灣文學」,更是吸引了歐洲閱讀者的關注,形成了一股「瘋臺灣」的風潮。
藉由臺文館推出的「航向世界:臺灣文學主題展」,我很榮幸有機會擔任英國、荷蘭、德國、奧地利策展人,這四個國家,說著三種語言,有著橫跨歐陸同中有異的文化,他們對遠在千里之外的臺灣,雖然有著各自的想像,但也和我們一樣信仰得來不易的公平、正義、自由。
四國三語的策展方向
臺灣文學不應該只侷限在能閱讀中文和研究漢學的歐洲學者之間研究和分析,喜愛閱讀的歐洲普羅大眾也能藉由翻譯的臺灣文學,更認識和親近遠在千里之外的臺灣。
據統計,荷蘭人在2022 年共買了 4,320 萬本書,總花費為6.64億歐元,比2021年成長了2.7%。荷蘭圖書基金會(Het Nederlands Letterenfonds)表示:「2022 年是營業額連續第八年增長。」實體書店在疫情期間輸給網路書店後重新奪回了市場。人們在實體店購買的書籍增加了 16%,營業額也增加了 25%。根據荷蘭公共借閱基金會(Stichting Leenrecht) 的初步數據,去年荷蘭居民從圖書館借閱了約5,100 萬冊實體書和有聲書,與2021 年相比增加了34%。圖書銷量的成長完全歸功於非荷蘭文書籍。去年售出的圖書有五分之一是外文書,其中絕大多數是英文書籍。荷蘭一直是一個寬容度很高且熱愛自由的國家,以繁榮的多元文化,多語言的社會遠近馳名,對人權和同志的支持也是世界聞名。近年來荷蘭也為其過去在奴隸制歷史中扮演的角色道歉,並稱這是一種「違反人道罪」。轉型正義的書籍,後殖民文學和LGBT文學也受到荷蘭讀者的青睞。
德語區(含德國、奧地利和瑞士)是全世界第三大出版市場,德國也是出版與閱讀大國,德國有大約 2,000 家出版社,每年出版超過 90,000 冊圖書,法蘭克福書展更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書展,德語區讀者的閱讀選擇也慢慢從保守趨向多元包容。自由、民主、人權與轉型正義是臺灣和德國及奧地利共享的理念和價值觀;最近幾年德語系的讀者在閱讀的選擇上越來越開放,而且臺灣文學的多元和多文化面漸漸受到關注。
文學氛圍濃郁的愛丁堡,有超過 500 本小說從這裡誕生。福爾摩斯的作者,亞瑟.柯南.道爾(Arthur Conan Doyle)、浪漫主義先驅的詩人勞勃.伯恩斯(Robert Burns),當代犯罪小說作家伊恩.蘭金爵士(Ian Rankin)和哈利波特的創作者J.K.羅琳 (J. K. Rowling)都是出自愛丁堡。2017年的調查顯示,在英國平均每個人每年閱讀 15 本書。2021 年英國圖書銷量超過 2.12 億冊,是翻譯文學熱門的市場之一,加上英語是非常普及的國際共通語言,無庸置疑地,英國是推廣臺灣文學不可以被遺忘的國家。
「航向世界:臺灣文學主題展」我們選出了同志文學、女性文學、身分認同、人權文學、生態文學和飲食文學這六個面向,向四國三語的閱讀者展現臺灣文學的豐富精彩。策展時除了靜態展覽外也邀請臺灣作家舉辦講座,讓在地的歐洲讀者能倍感親切,也能與漢學研究學者促進雙方的文學交流。
愛丁堡展覽現場。
翻譯成就了臺灣文學的翅膀
英譯的臺灣文學作品有很多優秀的譯者在努力,也是外譯臺灣文學出版品的第一選擇,而近年來臺灣政府和民間開始積極的把臺灣文學作品推廣到德語系讀者,有近三十本的臺灣文學曾在德國出版:包括1982年《大海遠眺》(Blick übers Meer – Chinesische Erzählungen aus Taiwan)、1986年的《源流》(Der ewige Fluss — Chinesische Erzählungen aus Taiwan)、1987年李昂《殺夫》(Gattenmord)和2007年《看得見的鬼》(Sichtbare Geister)、白先勇的 《孽子》(Treffpunkt Lotossee)、2008年陳玉慧的《海神家族》(Die Insel der Göttin)、2014年《瓷淚》(Die Tränen des Porzellans)、2017年《戒嚴》(Kriegsrecht-Neue Literatur aus Taiwan)、黃春明的《莎喲娜啦.再見》(Sayonara Auf Wiedersehen)、龍應台的小說集《銀色仙人掌》(silberner Köcherbaum)、2018年王定國的《敵人的櫻花》(Der Kirschbaum meines Feindes)、2019年鄭炯明的詩選《白色的思念》(Gedanken in Weiss)、張國立的《炒飯狙擊手》(Der grillende Killer)、2020年邱妙津的《鱷魚手記》(Aufzeichnungen eines Krokodils)、2021年吳明益的《複眼人》(Der Mann mit den Facettenaugen)和《卜算子與科技人妻─臺灣當代女作家短篇小說選集》(Von Wahrsagern und Technofrauen – Erzählungen zeitgenössischer Autorinnen aus Taiwan)。
德語系的歐洲學者較為關注臺灣文學的多語言和後殖民、後現代文化現象,而多樣化的德語臺灣文學譯本一方面有助於呈現臺灣、我們的文化如何從不同角度融入世界;另一方面也展現了臺灣歷史所曾遭遇過的衝突、和解與共生,我們追求民主自由的精神,以及想要藉由文學反思歷史的用心,這是德語系的讀者能夠感同身受的。
翻譯成就了臺灣文學的翅膀,譯者是舉足輕重的角色。臺文館在2023年與萊頓大學圖書館簽署合作備忘錄,萊頓今年更入藏近600冊臺文館出版品,能讓更多學者認識臺灣文學。我們邀請三位臺灣文學的荷文譯者演講,施露(Annelous Stiggelbout)、馬蘇菲(Silvia Marijnissen)及漢樂逸(Lloyd Haft),他們清楚地帶領讀者走進臺灣文學的內在風景。而萊頓大學漢學系的柯雷教授(Maghiel van Crevel)作為講座主持人,破題點出臺灣文學是一顆被忽略的遺珠,其多樣性和豐富底蘊值得被關注和品味。臺灣文學中有些作品已經有荷文翻譯版,從1983年李昂的《殺夫》(De vrouw van de slachter)、三毛的《撒哈拉歲月》(Berichten uit de Sahara)、陳黎的《島嶼邊緣》(Gedichten De rand van het eiland)和楊牧的《我從海上來》(Ik kom van de zee)。
相較於英譯和日譯的臺灣文學來說,數量上德文和荷文外譯還有努力的空間。荷蘭語和德語系讀者對臺灣文學並非完全陌生,甚至荷蘭讀者們對英譯書籍的接受程度是歐陸第一,然而藉由漢學學者們和譯者們的研究與翻譯,讓讀者能用母語閱讀,更有親切和共感,更能增加臺灣文學在歐陸的能見度。
吳明益《複眼人》德文版。
李昂《殺夫》德文版。
臺灣文學的共鳴與回聲
維也納大學圖書館的公共關係Dr. Maria Frenay代表圖書館致詞時表示,非常熱烈地歡迎臺文館的臺灣文學展覽進駐維也納,自己雖然未曾去過臺灣,但藉由這次的展覽,她覺得對臺灣有了初步的認識與瞭解,「此次的展覽開啟了合作的大門,更期待臺奧未來在文學和藏書交換能有更多交流合作。」
展覽期間一名維也納大學心理學碩士分享,二戰時期奧地利遭受強權的輾壓,讓奧國國民恐懼且噤聲,但是他讀到臺灣在面對威權和不公不義威脅時的態度,很佩服臺灣反抗不懼的力量,讓他很想學習臺灣人的勇敢。
在德國特里爾和奧地利維也納的展出,讓大家與臺灣文學有更多的感受,策展時特別準備了「小巧思」:臺灣運過去的花生糖和鳳梨酥,還端出了當地僑胞準備的臺式鹹酥雞,搭配這次主題之一的飲食文學,畢竟只讓讀者閱讀食物與情感的牽絆,沒辦法吃到臺灣的食物,非常的殘忍。有名學了五年華文的漢學系碩士班的德國女學生,看到臺文館印有臺灣作家的詩句「楊逵─用鋤頭在地上寫詩」明信片愛不釋手,還暢談了繁體中文書寫的美和平衡,她嘗試了有加香菜的花生糖和鳳梨酥,馬上和系主任說希望明年她有機會能去臺灣交流。
講座主持人萊頓大學柯雷教授(Maghiel van Crevel)。
德不孤必有鄰
航向世界的自由之島─臺灣,是給我骨血養分的土地。這個彈丸之地的臺灣有藝術、人文、科技和熱心過頭的一群人。感謝文化部的支持,特別是臺文館館長林巾力的信任。我何其幸運能有此機會把臺灣介紹給歐洲的朋友們。臺文館內展示組同仁的專業認真態度,我們在翻譯文字上多次來回審稿,為的是給當地讀者能流暢貫通地以母語閱讀臺灣文學,更能第一手與書中文字產生共鳴。
歐洲有許多喜愛臺灣和支持臺灣的朋友。值得一提的是德國教育部對臺灣非常支持,編列預算支持「臺灣做頭陣(Taiwan als Pionier [TAP])」,由特里爾、圖賓根、波鴻三所大學漢學者合作,從區域研究的角度關注臺灣在政治、經濟、文學、歷史、媒體研究等面向。其中「臺灣做頭陣」研究計畫重鎮之一的特里爾大學漢學系,正是臺灣文學展在德國的重要合作夥伴。
讓歐洲看見臺灣的重要推手還有德籍學者、維也納大學李雅瑞博士(Astrid Lipinsky)、德國特里爾大學的費陽研究員和荷蘭萊頓大學圖書館館員兼中文善本特藏負責人馬日新(Marc Gilbert),有了他們和臺灣站在一起,才可以讓我們持續在推動歐洲「瘋臺灣」的風潮。
文・圖|王儷靜
「航向世界:臺灣文學主題展」蘇格蘭、荷蘭、奧地利、德國策展人。Nijntje Museum voorlezer 荷蘭米菲兔博物館中荷雙語說故事者。Utrecht Bibliotheek Neude voorlezer 荷蘭烏特列支市圖書館中荷雙語說故事者。荷蘭烏特列支親善大使。《熱蘭遮之淚》譯者。寫實主義畫派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