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主題特輯 【閱文學】聽導覽|修護如時,文物賦活:訪臺文館修護師陳烜宇、林宛臻

【閱文學】聽導覽|修護如時,文物賦活:訪臺文館修護師陳烜宇、林宛臻

by 劉庭彰

臺文館典藏超過13萬件珍貴文物,其中包括手稿、書籍、書畫、器物等不同類型,並擁有專業設備與人員進行修護。一直以來,臺文館致力於保存、修護、研究等博物館基礎工作。此次展覽適逢館慶二十週年,以「文物賦活」作為標題,顯見臺文館對於「文物修護與再現」的重視。農曆年前,在臺文館館員的引領下,我們進入博物館地下一樓,穿越昏暗的長廊後抵達修護室,透過陳烜宇、林宛臻兩位修護師的娓娓道來,為我們揭開文物修護不為人知的故事。

正在進行修護作業的文物。

以修護作為職業

進入修護室後,除了與外隔絕的靜謐感,排列整齊的文物、工具及乾淨光亮的器材設備,都顯示出工作者一絲不苟的態度。究竟為何會選擇修護作為職業?這是我向陳烜宇及林宛臻提出的第一個問題。

「就誤打誤撞。」林宛臻與陳烜宇相視而笑。

林宛臻大學就讀日文系,當時就很喜歡逛博物館、美術館,更暗想著如果可以在這樣的地方工作,每天接觸文物,絕對是一個最夢幻的職業。後來因緣際會在雜誌上看到文物修護相關科系的招生訊息,她便毅然決然報考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

陳烜宇畢業於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由於科系所學,他也都會去逛美術館、博物館。而之所以真正對修護感到興趣,是源於在故宮舉辦的研習營上,聽到修護相關的演講。陳烜宇接著補充:「我的大學同學畢業後多數從事教職或創作。一方面是我對於這兩條路線並沒有那麼大的興趣,另一方面則覺得如果可以進到博物館工作,應該更具有挑戰性,所以選擇研究所時,我就決定轉換跑道,投考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

修護師在修護前會先充分瞭解文物的基本狀況,才會進行後續淸潔、加固等修護流程。

修護的日常

身為專業的修護師,他們又是如何重新賦予文物新的生命呢?

陳烜宇說道,在接手文物後,他們首先會去瞭解它可能的製作背景與材質。以材質而言,會再進一步評估它的基底材跟媒材。所以他們修護前會先進行檢視登錄的工作,充分瞭解文物的基本狀況,然後透過測試,才會知道後續修護所需的流程,例如清潔、加固,或是紙張摺痕需要攤平,抑或破損的裂縫、缺失的部分,就得進一步選擇適合的紙張或相關材料來做填補。

林宛臻則補充說明:「其實博物館中的修護工作,我認為很大的一部分還是跟著其他不同組室的研究或展示的業務進行,比如評估哪些文物需要修護、維護。所謂的『修』其實不完全就是一定要對文物做什麼樣的處理,有時候可能只是做基礎的維護工作。」除此之外,她也提到因為展覽的時程,所以勢必得考量先後順序。預計展出的文物,會在提件閱覽的時候,評估它的狀況到底適不適合,比如有些文物的外觀無法直接展出,就得提前進入修護室。然而,修護工作可能會受限於時間,首要的還是加強結構,以便文物可以順利展示。

平時使用的修復工具。

文物賦活

這次因應館慶特別推出的展覽「文物賦活」,代表著修護師重新賦予展品新的生命,而得以重現於世人眼前。林宛臻以呂秀蓮的獄中手稿為例說明:「這兩張衛生紙手稿是館藏文物中,數一數二相當特別的案例。衛生紙雖然與一般用途的紙張的材質相去不遠,但因為特性卻使得它的保存難度很高。當時修護時曾考慮使用衛生紙去補全手稿缺損之處,但一來考量衛生紙製作過程,可能會經過漂白或一些額外的添加物,並不能長久保存,所以後來修護還是選擇一般較為常用的日式皮料紙。除此之外,也處理膠漬淡化的部分。」

作家撒可努手稿

修復前:2019年 5月11日一場大火,導致作家撒可努創辦的獵人學校付之一炬,同時也波及手稿存放的自家。這批文物因災損而來到臺文館,然開箱所見,卻是一整疊黯淡蒙塵的手稿。

修復後:除了小心地替手稿除塵、媒材加固,紙張上影響視覺觀感的殘留水漬、墨水暈開等狀況,透過水洗、淡化漬痕、鹼化,可適度回復紙張潔淨,並提升紙力。

原先懸掛於鍾理和紀念館的施明正素描作品,因部分長期受到日光西曬的影響,加上素描紙背後接觸到木板,而木板容易釋酸,故形成焦脆暗化的狀況。像這種比較嚴重的案例,林宛臻指出就得透過淡化、補紙、全色等步驟,才能使整體畫面並無違合之感。

陳烜宇則以火燒的文物為例:「其實這一批在2019年的時候就已經入館,剛要著手時也是一籌莫展,邊緣都已經燻黑甚至焦脆的狀態,但因文物本身非常重要,是原住民作家撒可努的手稿,我們後來也是沉澱了一年多,決定先從最立即的問題著手。」

由於手稿上面有消防車噴水灌救後產生的黴菌,而黴菌如果不清除的話,會一直侵害文物本身,所以他們先尋找相關文獻或一般業界會如何去除黴菌的方法。考量之後還是會運用到加濕的工法來處理,所以黴菌勢必得清除,不然就會一直復發。於是他們找了文獻提到的鈷六十輻射去除黴菌,並做了前期試驗得出適宜的劑量後,再將整批手稿送去原子能委員會照射鈷六十,把黴菌清除乾淨才做後續的處理。

呂秀蓮獄中手稿

修復前:除了明顯的膠漬、摺痕,尙有部分較嚴重的破損及撕裂。

修復後:因衛生紙十分薄透,褐斑、漬痕經適度淸洗與淡化,並不刻意追求潔白如新。

他們也補充說明,由於臺文館的典藏大部分都是紙張、書籍,所以館內修護師的專長皆是紙質或書籍修護。林宛臻說,如果遇到像是器物、織品、油畫等其他材質的話,也會尋求其他學校或單位的專業人力來協助。比如前幾年葉石濤籐椅或施明正油畫的修護,臺文館就是委託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的吳盈君教授代為處理。目前器物類近幾年合作的比較頻繁的是南藝大,另外,也有專業的金屬修護師在館駐點過,處理打字機或皮箱類的文物。

施明正手繪鉛筆素描

修復前:畫作因吊掛的牆面緊鄰西曬窗,加上畫作直接接觸畫框的木製夾板,紙張黃化變色嚴重。

修復後:經過檢測、淸洗、漂白等程序,人物肖像逐漸明亮淸晰,也透過補洞、攤平、加托等程序,讓紙張物理強度提高。

待解的難題

在訪談的過程中,他們也不諱言有難以解決的問題。

林宛臻提及從事修護工作,偶爾還是會遇到當下無解的案例。比如一般雜誌使用的銅版紙,就因為印刷顯色需求,紙張製作會添加白土塗佈層,導致其遇水及外力雙重作用下,紙張容易沾黏,使雜誌就像書磚一樣,相黏密合無法輕易分離。

陳烜宇則舉了近現代明膠銀鹽彩色照片的例子。由於這類照片表面會有一層明膠乳劑層,只要遇水就會膨脹產生黏性。因臺灣的氣候環境比較潮濕,許多人為了保存照片所做的玻璃相框,容易讓玻璃與照片相黏。遇到這樣的文物狀況,雖常見有加濕或照片泡水分離玻璃的做法,但這就需要看文物現況條件,尤其有年代的照片,如明膠層與基底材接著不好的話,很容易讓明膠遇水膨脹後直接黏在玻璃上,連帶讓照片影像消失。

這些難題算是目前遇過頗為麻煩的狀況,如查詢文獻或諮詢專家也難找解法時,有時也會在確保文物保存無虞的條件下,暫緩一下避免躁進的修護,並期待未來透過測試找出更理想的處理方式。

臺文館修護室內部。

尾聲

訪談結束前,他們提及其實很多文物的修護,未必都能套用過去的經驗來處理,大多得做各種的全新嘗試,客製化出一套適宜的工法,不過,如果是這樣的狀況,一年可處理的藏品相當有限。「擇一事,終一生」是前幾年《我在故宮修文物》中常見的字句,代表著匠人日復一日專注不懈的的工作態度。而空間不大的臺文館修護室中,在林宛臻與陳烜宇的身上,這樣的精神也是日常。

撰文|劉庭彰

臺南人,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研究領域為臺灣古典文學、臺灣書法史。曾獲臺灣文學傑出碩士論文獎,著有《跨越時代的府城文人:羅秀惠研究》(新北:博揚,2021)

攝影|顏歸真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