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影視聽生活誌》叛逆女人們的愛情革命|臺灣新電影中的自由追愛女
previous post
綜觀臺灣電影史上的女性形象,從一九六○年代臺語電影身世坎坷的苦情女,過渡到一九七○年代瓊瑤電影中浪漫天真的清純玉女,而一九八○年代新電影中的女性大都是根植於文學土壤下長出的草根、寫實形象。從李昂小說改編電影的《殺夫》、改編自蕭颯中篇小說的《我的愛》,以及改編自朱天心原著的短篇小說《天涼好個秋》的電影作品《小爸爸的天空》皆為如此。然而,比起在文學改編電影上女性作家的亮眼表現,新電影運動中女性導演的身分卻是缺席的。誠如影評人聞天祥在〈台灣新電影的文學因緣〉中表示,雖然女作家作品深受片商青睞,並參與了電影編劇過程,同一時期卻沒有相對知名的女性導演。
與前述現象相對的是,女性角色在螢幕上的再現則相當精彩紛呈,這正是由於在臺灣新電影運動中,藝術創作被視為文化反思的重要過程。以侯孝賢為例,從早期拍攝的商業喜劇電影到後期寫實主義的風格確立,女性角色的呈現具有鮮明的差異性:《風兒踢踏踩》承襲了健康寫實與瓊瑤文藝片傳統,女主角天真爛漫且自在地遊走於兩個男人之間,愛情不過是她無味生活裡的一點調劑,她所處的時空是真空的,嗅聞不到現實空間裡的壓力;而在《冬冬的假期》中,好萊塢式的愛情公式已被丟棄,細細觀看盡是隱藏在平靜鄉村下的血腥現實:村莊中的瘋女人寒子總是被好色男人吃盡豆腐,即使被誘騙懷孕後,生育權也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小舅的女友碧雲之所以能夠與男友結婚,也不過是因為其作為未婚女性卻有著逐漸隆起的肚子,這在人們眼中是如此的丟臉。
此外,在新電影的女性主體性呈現上,可以看到許多不符合主流常規、溢出社會道德框架的叛逆女人,最為凸顯的即是不顧一切、奔赴愛情的追愛女。八○年代初期,社會結構歷經轉型、現代化進程帶來新的刺激、自由戀愛的風氣逐漸興起。然而,電影中追愛女人的命運卻不如童話故事般來得美好。
《海灘的一天》使用回憶與現實交錯的手法,讓故事中的女性重新檢視自己的婚姻愛情際遇,並產生新的體悟。
《海灘的一天》中出生於醫生家庭的佳莉,放棄了能夠鞏固社會地位的家族聯姻。在某天深夜裡,帶著自己的一箱行李北上投奔男友,活像是為愛出走的迪士尼公主,她跑向了不被綑綁束縛的人生。在公證結婚的現場,她緊握著對方的手,相信此後一定會迎來幸福。然而,生活並非童話,多年的婚姻生活,卻將兩人的感情磨得千瘡百孔。她曾向對方抱怨,這社會彷彿是故意將男人與女人們分開,正如同男人總在外交際應酬、女人則偏執地守護著家庭神話。
當佳莉掙扎於一段難以解脫的情感關係時,她向母親詢問道,難道母親都不怕父親離開自己嗎?母親反而是笑稱是對方離開不了她。於此,佳莉童年的陰暗記憶也隨之甦醒:外表慈善的母親總是充當男人的白手套,替他解決掉那些「外來的麻煩」。在此,母親與佳莉各為舊與新世代女性的形象符碼,當舊世代的女人仍執著於守著外表道貌岸然、實則虛偽的男人時;新世代的佳莉則是有能力擺脫與丈夫的寄生關係,以至於逐步自立,她已無需將對方爛攤子攬回自己身上。
改編自七等生同名小說的《結婚》中,少男少女為了抵抗阻撓戀愛之路的階級差距和保守觀念,而私奔、殉情,上演一段「愛到深處無怨尤」的悲歌。
同樣為愛出逃的少女,還出現在陳坤厚所執導的《結婚》。影評人蒲鋒在評論陳坤厚的電影改編時提到,陳坤厚的拍攝視角,早已與原著七等生想傳達出的「無知、荒謬、晦暗、悲憾」之感貌合神離,反而多出了羅密歐與茱麗葉般蒼涼愛情的底蘊。富家少女美霞與出身貧困的少年雲郎相戀,但兩人間橫跨階級差距的愛情卻遭雙方家長阻止。美霞曾決意與少年私奔,在兩人即將逃上火車的臨門一腳,卻遭到美霞母親攔截。於是乎雲郎在警局裡被迫簽下了不能再見對方的協議書,為整場悲劇埋下了伏筆。最終,美霞以自身鮮活的生命為獻祭,為這段不被祝福的關係做出最終闡釋。
同樣是描繪不被認可的戀愛關係的,還有同樣由陳坤厚導演的《小爸爸的天空》。年輕的高中女生唐蜜與男友傑龍初嘗禁果後意外懷孕,並從此消失在傑龍的世界裡。直到多年後,兩人在街頭重逢,才揭開了當年唐蜜不告而別的祕密。即便兩人有意共組家庭,劇情看似逐漸走向「闊別多年又重歸於好」的浪漫愛情公式,直到結尾的峰迴路轉,才給了觀眾一記當頭棒喝——橫亙在兩人之間的始終是階級及現實的財務問題。
在這些電影中,無論是出逃愛情的佳莉,還是勇敢追求幸福的美霞,皆一再被迫接受現實與理想之間的落差。然而,這些角色的共同點在於,她們不再是被動的受害者,而是試圖掌握自己命運的主體,儘管這樣的努力常常被社會現實所打壓。
《小爸爸的天空》改編自朱天心的短篇小說〈天涼好個秋〉,以內斂、唯美的鏡頭語言,敘說一段遺憾、惆悵、未果的青春愛情故事。
最後,要多加小心審視的是,一如影評人陳穎在討論新電影中的「苦女再現」時提及,男導演對女性書寫的詮釋,似乎多少仍帶有男性凝視之嫌。當我們後設般地回望新電影中的女性身影時,也是時候去重思:這些身影是如何在男性創作者手中,被構建和拼裝而出?
採訪撰文|黃彥瑄
傳播研究者、專欄作者。第六屆亞洲電影觀察團成員。研究興趣包含東亞流行文化、六〇年代臺語片及電影研究。【聯絡信箱:yenhsuan.h@gmail.com】
圖片提供|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