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post
在臺灣豐富多元的文化中,媽祖信仰可說是最普遍、影響最深遠的民間信仰之一。媽祖信仰不僅成為臺灣人民的精神寄託,更是珍貴的民俗文化,需要用心保存與傳承。在桃園,一年一度的石門水庫媽祖遶境活動,不僅延續了傳統媽祖信仰的精神,更因其獨特的水上遶境形式,成為全臺灣獨一無二的文化盛事。這項已有半世紀歷史的活動,不僅是地方信仰活動,更成為連結社區、傳承文化、推廣環保意識的重要平臺。這項活動展現傳統民俗文化資產如何在現代社會中保持活力,並與時俱進地發展,為文化保護與創新提供了寶貴的範例。
石門水庫媽祖遶境的歷史可追溯至水庫興建之前,在石門水庫興建前,中游右岸的阿姆坪居民便有迎媽祖遶境的習俗,每年與復興宮的開漳聖王聖誕一同舉行。
隨著1960年代石門水庫的興建,復興宮遷址分為大溪百吉、大溪三民、復興角板山及觀音復興宮四座廟,其中百吉復興宮是地方信仰中心,每年農曆2月3日於石門水庫周邊遶境祈福,這項傳統文化活動也隨之轉型,逐漸發展為全臺唯一水庫遶境活動——當水庫建成,乘船遊湖成為新興的休閒活動,在地業者將原本在陸地上舉行的媽祖遶境,轉化為水域祈福的遊湖活動,這不僅保留了傳統文化,更增加其新的時代意義,成為祈福禳災、祈求地方經濟發展與繁榮的重要儀式。
自1960年代起,石門水庫媽祖遶境活動已延續了半個世紀。這50年來,活動不斷發展,融入新元素,卻始終保持其核心精神。每年農曆二月初三,來自各地的信眾和遊客齊聚石門水庫,共同參與這場獨特的水上遶境盛宴。
2024年結合石門水庫營運60周年慶,除傳統水域遶境外,增加於大溪復興宮至壩區西碼頭間環湖公路陸域遶境活動。
石門水庫媽祖遶境最為引人注目的,無疑是其水上遶境的獨特形式,這項活動將傳統的陸地遶境移至遼闊的水庫上,數十艘遊艇載著神尊和信眾,在碧波蕩漾的水面上巡遊,場面壯觀而充滿神聖感。
渡船遊艇公會成員和復興宮、分香觀音復興宫的信眾擴大舉辦水上媽祖遊湖遶境祈福及愛護水資源宣導,讓民眾、信眾感受水資源的重要。在2024年,主辦單位總共出動二十六艘遊艇,由信眾陪同搭載水庫媽祖、開漳聖王等神尊,沿水庫遊湖遶境,因為水庫枯水期,薑母島碼頭無法靠岸,媽祖遊湖遶境至阿姆坪碼頭回程,並至水庫抽砂船護佑平安,水上沿途鑼鼓、鞭炮響徹水庫湖面,主辦單位甚至還製作紀念金幣,贈送參與遶境遊客紀念。
作為水上媽祖,石門水庫的媽祖不僅被視為「水庫媽」,還因融入環保理念而被稱為「環保媽」,居民結合當地環境,在活動中穿插著對水資源保護的宣導,讓參與者在虔誠祈福的同時,深刻認識到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這種將傳統信仰與現代環保理念巧妙結合的做法,為文化傳承賦予了新的時代意義。
此外,活動的內容不只限於水上遶境,還包括祭典儀式、傳統陣頭表演和環保教育等多項活動。這些元素相互融合,使得參與者在祈福的同時,能夠感受到濃厚的文化氛圍和強烈的環保意識。近年來,隨著活動規模的擴大,參與的宮廟、神尊和信眾數量逐年增加,甚至當地學校的師生也應邀參與其中,讓更多年輕一代得以親身體驗這項獨特的民俗活動。
2024年有17間宮廟、44神尊共26艘船約600人共同參與遶境。
自1960年代迄今,因著在地歷史、環境與常民文化,自地方水土長出有機的文化形式,六十餘年阿姆坪發展、演變出如今的石門水庫媽祖遶境,展現了文化適應環境變遷的能力,更開創出傳統習俗祭儀的未來新路徑。更重要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了連結過去與現在的文化紐帶,因應時代變遷的發展,卻又不失其本質。
石門水庫媽祖水上遶境以人為本,從活動發起者到參與群眾,每個人都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共同塑造和傳承這一獨特文化。活動不僅凝聚了社區認同,更進一步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展現文化與社會的緊密聯繫。這種以人為主體的文化實踐,正是無形文化資產的核心所在。石門水庫媽祖遶境活動,是一個隨著時間有機生長的文化體現,展現傳統與現代的一種融合路徑。
從最初的陸地遶境到如今的水上祈福,這項活動不僅保留媽祖信仰的核心精神,更隨著環境和社會的變遷,自然而然融入現代元素,這樣的變遷不是刻意而為,而是社區居民與時俱進、順應時代發展的結果,成為一個具生命力且與時俱進的民俗活動,石門水庫媽祖遶境將繼續作為一個連結過去與未來的文化平臺,在保護傳統的同時,持續每年的辦理、實踐,促使我們對文化遺產的保有與傳承。
媽祖的小信眾也參與遶境,象徵著世代傳承。
民俗文化資產的登錄
考量在地民眾參與程度和地方的特殊性,主要由民間自主、自發舉辦,而非由官方主導辦理的節慶,因此各縣市常態舉辦的燈會和新興的文化觀光節慶並不屬於無形文化資產認定的民俗。(桃園市政府文化局/資料來源)
整理撰文|編輯部
民俗亂彈執行編輯、東華大學中文博士。
圖片提供|桃園市政府文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