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post
三十歲|創作二十年
首本書出版距今兩年
Q 請談談開始寫作的契機。
A 認真開始寫作是大學三年級,二〇一四、二〇一五年左右,適逢香港雨傘運動結束。當時沒抽到學校宿舍,沒地方睡又不想回家的冬天晚上,我會躲進二十四小時開放的圖書館避寒。
某天,我在華文文學區翻到言叔夏的《白馬走過天亮》,發現跟香港的散文很不一樣而被觸動。於此同時在修課時讀到《百年孤寂》,這兩者促使我開始寫散文。
Q 最近一次遇到的寫作瓶頸是?
A 最近都在趕書稿。當我前一份散文書稿還沒完成,心裡就會一直很亂,沒辦法動筆寫下一份小說書稿,只好努力把散文啪啪啪啪趕快寫完──所以是「散文作為小說的瓶頸」(笑),我記得桑塔格好像也說過「散文讓我寫不出小說」之類的話。
Q 寫作是件孤獨卻能形成連結的事。你對這項特質的感覺是?
A 我認為這就是寫作的優點。我很享受寫作當下的孤獨——作品可以從安全的狀態慢慢被孵化出來,作家可以不斷修正要怎麼達成共鳴和連結。在編輯、出版以前,作家不用跟世界報告我們做了什麼事,這樣滿好的。
Q 請分享和聯文的第一次。
A 第一次讀《聯合文學》是二〇一三年的三五〇期,對封面的稿紙很有印象。沒想到能在大家已轉為用電腦寫作的時代,看見這樣的封面設計,讓我還是有爬格子的感覺。
第一次和聯文合作是二〇一八年,當時正好台北詩歌節邀請黃裕邦做為國際詩人之一,我負責訪問他參與詩歌節的感受。
Q 《聯合文學》對你來說是?
A 我的成長脈絡裡沒有雜誌,大學才接觸到《字花》,更後來才發覺老師們是得到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後出道的,進而發現《聯合文學》。到了台灣後,讀到更多不同的文學雜誌,覺得《聯合文學》是把文學格調化──而不只是文化格調──難得做得很好的雜誌。
完整20篇作家訪問簿請至482期《聯合文學創刊40周年特集》閱讀
採訪撰文|邱映寰
台南鹽分地帶少女。曾獲林榮三文學獎短篇小說獎。作品散見於《自由副刊》、《文訊》與《鹽分地帶文學》。
攝影|劉璧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