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主題特輯 【鹽分地帶文學】咖啡紀事|此曾在

【鹽分地帶文學】咖啡紀事|此曾在

by 黃崇凱

決定遷居臺南前,我到了彼時開張不久的暖暖蛇咖啡館。老屋天花板的吊扇悠緩轉著,外頭的烈日曝曬讓一切都慢了下來,或許是在那當下,在這生活也不錯的想像跳了出來。

老闆阿勇與我曾是同段時期混跡於臺北溫州街的「路貓」(路上撿到一隻貓)咖啡店常客。暖暖蛇坐落國華街小吃激戰區左近的靜謐巷弄,除了隔壁的普濟殿做醮,大多時候平靜無波。我習慣下午一點開店就入座,以一杯拿鐵開機,神遊紙頁或螢幕。牆壁貼有店主的旅途街拍,書架滿是旅行相關藏書,收據設計成登機證形式,像是隨時準備出發去哪。親友若來臺南,我們常獻寶似的約在暖暖蛇,讓他們欣羨讚嘆。

從暖暖蛇出發,走到赤崁樓附近的陳世興古宅,其中一側廂房改裝為南十三咖啡。南十三的空間簡約,一張桃花心木大桌可圍坐十人,主人文哥坐靠牆中心位置,以瓦斯爐煮虹吸式咖啡,依來客人數分出小玻璃厚方杯奉上。在這裡沒得選,只有文哥新近以陶鍋手炒的幾款淺焙咖啡豆,沒有義式機,沒有其他飲料或甜點,就是很純的咖啡店。文哥原訂一人收一百,可喝兩小方杯咖啡,不限時。但去多了的熟客,有時沒做什麼,就是跟文哥泡在那一下午,聽他組架的真空管音響組播放的古典樂曲,聊著音響、攝影、咖啡或山林。此時的南十三宛如廟口大樹下的泡茶桌,文哥面向眾人,悠然切換話題,不時斟上煮好的一壺又一壺咖啡,待愈久就喝愈多,還是只收一百。

我們在那認識社區大學主任一家人、從事自然生態調查與實驗教育的年輕人、跟文哥學陶鍋炒咖啡豆的阿伯、音響發燒友、山友、自耕農、臨床心理諮商師、攝影師等五花八門的朋友。那裡又像社團辦公室,約好登山健行的熟客幾人拿著地形圖討論路線和裝備;有時文哥放下投影布幕,讓誰帶DVD來放電影,或相約看金馬金曲線上直播;甚或寒流來襲之時,一起在那碳烤烏魚子分食。還有一次,神通廣大的文哥竟找來巴奈開了小型演唱會。

巴奈也曾在午營咖啡1.0唱歌。那是三個好友一起南下開設的咖啡店,他們在店裡嘗試辦各種社會文化的相關活動,弄到後來卻像「里民活動中心」——許多人原本只是找個地方喝咖啡、用電腦或翻看書刊,卻不由自主黏在店裡,可以整天窩著把胃袋和內心塞得滿滿的,吸收四面八方的資訊。

午營突遭變故,休了一段時日,從東區搬到南區,重生為午營2.0。儘管空間配置不同,仍是那個滿滿活力和創意的午營,大批常客簡直是以訂閱制的心態來店消費,且踴躍參與各種收費活動,屢屢讓來訪的講者受寵若驚。我曾以為,再累積若干年,午營勢必成為臺南不可動搖的文化地標。

然而午營、南十三、暖暖蛇在前幾年相繼消失了。

對我這樣逐咖啡館而居的數位遊牧人來說,找間能待的咖啡店堪比租房落腳。因為我大部分的東西都在外頭咖啡店寫下,店內空間、音樂和咖啡至關重要,那關乎我能否感到安心和放鬆,而能專注幾小時寫點什麼來。曾經我有極為奢侈的煩惱:今天該去暖暖蛇、午營還是南十三呢?在還有所選擇的當下,人們以為那些地方總會在原地靜靜等候。而待在一個城市愈久,愈不可避免要見證各式各樣的消失。一家咖啡店的消失,意味一種生活秩序的重組。

寄居臺南十年,說起來很長,過起來很短,經歷或大或小的盤整起伏,在可見的未來,仍會有些咖啡館誕生,有些咖啡館消逝。我只能趁著還有機會就去,好好感受,然後好好記得。

店家推薦

穿牆貓CatTravellerCafé

⏺︎ 臺南市東區裕農路291巷55號
⏺︎ 12:30-17:30(週日、週一公休)

精選手沖咖啡或義式咖啡從不令人失望。當令甜點可口實在。店內陳設眾多別有意趣的古舊小物,總能讓人靜下心來。店內沒有貓。

有邑家HomefromHomeCafé

⏺︎ 臺南市北區海安路三段147號
⏺︎ 11:00-18:00(週三公休)

手沖單品或義式咖啡皆極為出色。驚喜之處是有廣式腸粉可點,口味在水準之上。這是讓人希望開在家附近的所在。

撰文|黃崇凱

一九八一年生,雲林人。臺大歷史所畢業。著有《反重力》、《新寶島》、《字母會A~Z》(合著)、《文藝春秋》、《黃色小說》、《壞掉的人》、《比冥王星更遠的地方》、《靴子腿》。曾獲金鼎獎、臺灣文學金典獎、臺北國際書展大獎、吳濁流文學獎與OpenBook華文創作年度好書等獎項。

插畫|葉懿瑩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