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主題特輯 唯有平靜, 方能洞見波瀾底下的事物 ── 「願你所有的追尋,都能帶你找到平靜」講座側記

唯有平靜, 方能洞見波瀾底下的事物 ── 「願你所有的追尋,都能帶你找到平靜」講座側記

by 汪倩妤

在追尋之中,重新理解自己

講座一開場,張西回到童年的記憶。她說,小時候曾跟著父母來過礁溪老爺酒店,那是一間隱身山中、只有在特別節日才會造訪的溫泉飯店。多年後,成為大人的她,帶著好友與乾兒子重遊舊地。看著自己陪乾兒子嬉戲的模樣,她忽然明白,這正是當年父母牽著小小的她遊玩的心情。

「時隔多年重返舊地就像重讀同一本書,每一次翻開,都會有不同的感觸。」張西分享,當她第一次看見這場講座的題目時,心中立刻湧起奇妙的共鳴,「這句話非常貼合我近兩年來對人生的整理與反思。」

當時,她不斷投遞文學獎、寄稿到出版社,卻屢屢落空;一度打算自費出版,後來意外獲得出版社賞識,在二十出頭便出版了第一本書。只是,成為作家後的生活並不如想像般浪漫順遂,現實的經濟壓力讓她立下心願,要成為一個有餘裕、能幫助別人的大人。三十多歲去英國念創作研究所,完成自己學業上的未竟之夢,卻在畢業之際,歷經至親離世與自身罹病──一路走來,她的生活並非外界所想像的美好順遂,不過這些經歷,更讓她重新思索不同人生階段的追尋,以及生命對她的意義。

「小時候追求夢想,你追求的是達成夢想的快樂和成就感,但長大之後發現,這些追尋,帶我看到更多生活的視角,觸及到以往未曾想像過的層面。」

如今張西自己也成為乾媽,看著新生命的誕生與成長,張西相信,一句短短的話、一個小小的行動,如果化為文字,就會成為她的作品,如果回到生活,就會影響到她身邊的人,「無論是生活本身還是創作本身,它可能都會變成一種循環,變成我留給這個世界的東西。」

因此張西深刻地體認到,「在這些追尋中,我其實真正想要的是,一步一步,看清楚我自己是一個怎麼樣的人,我的現實生活對我是什麼意義,以及我想要在這個世界上留下什麼。」

因為平靜,得以看見

這些經歷和思考,她用文字記錄下來,存放在她的作品之中。不過或許因為她的風格常常帶給人美好的感受與想像,曾有讀者看了作品後傳訊息給她:「看了妳寫的這些,才發現原來張西也是普通人。」張西笑說:「我本來就是啊!」

她曾寫過:「讓我變得特別的是生活,讓我變得普通的也是生活。」因為有了這些生命經驗,她相信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承受生命中無法說出口的疼痛,而現在的她,學會不將這些經歷放大,而是透過書寫慢慢消化、理清情緒,讓自己得以繼續前行。

藉由書寫,她梳理自己對夢想、生活、自我、和生命等種種追尋。最終她發現,真正想追求的其實是平靜。張西用水族箱比喻,「當你平靜下來,你才能看清楚水裡有什麼,但當你不平靜時,你看到的會是一串漩渦或塵土,你是看不清楚的。」

因為平靜,才得以真正看見那些隱藏在生活波瀾之下的事物。即使平靜並不容易找到,但張西認為,就像她多年之後再度回到這裡,或是一再重讀自己過去的書寫,當我們反覆去回顧那些生命中的重要記憶,每次的回顧,每次的重讀,都會更加清晰。

礁溪老爺酒店二十周年「閱讀與旅行:12位旅人‧12場文學行動」系列活動陸續開放報名中,歡迎持續鎖定關注!

撰文|汪倩妤

攝影|賴沛雋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