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文活情報閱讀推薦 靜靜聽你說──寫在那些故事外的……|李時雍 v.s. 陳濟舟

靜靜聽你說──寫在那些故事外的……|李時雍 v.s. 陳濟舟

by 李時雍

李時雍(以下簡稱雍):濟舟,讀完你的《永發街事》,我最先感到的,莫過於人情的疏蕪難得,也是聚散的枉然。這些小說都發生在那條名為永發的街路,雨樹的陰翳下、騎樓的折曲、遷進遷離的人,或更準確的說,都交織在永發街大牌七十三號。

邊讀我邊也想起我們初識的難得,那場電影放映會偶然比鄰而坐,映後你邀約,到附近餐館聊聊?才發現,我們住家竟繫連在薩默維爾另條街路的兩端。後來的季節,幾次散步到你住處,一起做飯、午茶,有時約在靠近我的小屋。直到初夏,你搬離到街的另外一邊。在〈客〉中,你寫下那種日常深深的客途:「這感覺兜著他,讓他在惘惘間覺得這裡總是有很多人在不斷地搬走,然後更多的人想要搬進來……」知道你青春歲月前至新加坡客居十年,我想在小說之後,聽你再談談你生命中那條默看聚散的永發街,記憶裡來往的人事。

陳濟舟(以下簡稱舟):好的。故事落幕了,真真假假的人事都混在了這十二篇故事裡。永發街對我有特殊的意義,不僅僅只是因為我在那裡住了六年,更是因為我把整條街的鄰居都「出賣」了,化為了書中人。

永發街上的白樓平地起時大約是上世紀三○年代,是典型裝置藝術建築的晚期風格(流線摩登)。我住在大牌七十三號底樓一間轉角的單位裡。房間就在騎樓下向街道的一面,打開窗來是一棵楊桃樹,年年結果,落滿地,無人拾。

我喜歡開窗讀書寫字,窗台不及腰,鄰居走過索性就站在窗外跟我寒暄。要好的幾戶人家之間經常串門走動,甚至互相都備有彼此的房鎖。新加坡地方小,圈子也小,寒暄幾句就發現是沾親帶故的,遂永發街上人人之間都有一種樸實的信任,讓人心生愛憐。

我在這樣的一條街上長成人,只看得人世間唯有初生的美好,以至於今日,說話做事都還是稚氣未脫。誰也想不到在新加坡這紛繁的國際大都市裡,竟然還有此方水土,養得出這天地間的大信。

「人情的疏蕪難得,也是聚散的枉然」,所以遇見了就要抓住,也只能在此時此刻了。

雍:我記得第一次聽你在課堂上憶述生命的行跡,從成都到新加坡唸書,曾也旅居海德堡,這幾年則來到查爾斯河畔。課上且投映一幀攝影,你置身在家族黑白合照前,表情像一張空白的紙覆蓋著陰影,對比身後影像中你孩時曾有的純真靦腆的笑。那是你作為表演者與攝影師友人合作的影像作品Jannis(2014)。濟舟,愈認識你,愈感到你對於表達自身的困惑與渴望,寫詩、寫散文、小說,或像那些照片裡藉身體展演記憶的皺摺,我想也許和流離給予我們隱隱的威脅有關吧,有時你被以「濟舟」之名認識,有時成為另個稱呼「Jannis」。我好奇表達對你的意義?詞語的意義?在各種形式裡,你反覆書寫的意義?

舟:你是在拐彎抹角地說我自戀嗎?那麼你就答對了!
我真的是一個愛慕虛榮且似乎又沒有什麼內涵的人。現在跟我很好的一位大學老師曾袒露心聲跟我說,濟舟,第一次見到你時,我就認定你是我最不喜歡的那一類學生之一,哪裡像是個來讀書的樣子?我為我自己一大哭!(掩面拭淚)因為中學時也有老師跟我說過一模一樣的話。因為自戀,所以有了一種無中生有地傾訴的渴望,不管是通過任何藝術的形式。

來自瑞士的攝影師名叫Alma Cecilia Suarez,我跟她在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實習時認識。後來我遊學海黛山,她來看我,又剛好要準備畢業作品,她就提議把我當成為主題,一起探索在離散框架下,身分認同、國族情懷和文學素養之間的聯繫。

我哪裡管這些大命題,聽見有人要為我拍照,我歡喜得心花怒放,馬上答應了。沒想到這個計劃案大受她教授的賞識,Cecilia就又飛來新加坡進一步完善拍攝,我也回成都蒐羅出更多的家庭老照片。

後來這個Project還被拿到法國、瑞士和日本等地巡展,早知如此,我當初就應該檢點一些。

關於名字,其實Cecilia在拍攝過程中就已經發現了這個蹊蹺之處。我前前後後換過無數個名字,中英文都換過。我的口音,不管中英,也都是不問東西的野路子。名字、口音、容貌、影像都是假的,唯有創作是真,且真而又真。所以我想通過寫作,找到我心裡那麼一點點的不輕浮。

但是我的創作環境是十分孤獨的,因為我沒有一批真正能夠互相扶持的同「代」作家。(華初有一位方老師,也是詩人,是手把手將我引進文學之門的人,可他不能算同代,雖然我懷疑他自己不這麼認為。)所以我很嚮往臺灣現代文學和三三那種可以一同起社的感覺。如今新加坡也有華文文學社了,可惜我是被包括在外的。如果真要有什麼脈絡,我應該算是華僑中學初級學院黃城文學社的脈絡。(笑)

◆本文摘錄自《永發街事


永發街事

陳濟舟 著

聯經出版

新人作家陳濟舟《永發街事》收錄共十二篇故事,看似各自獨立,卻有隱隱伏流連貫其中;街景市聲,人流住客來來去去,來自世界各地不同階級、種族、國籍、性向、信仰的男女,匯集到這南洋的島上。看似一地的書寫,早已在這流動的全球化之中,隨著人物不斷地遷徙而奔流變換,不再受時空地域局限。

 


陳濟舟
1988年生,祖籍四川成都。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榮譽學士學位,哈佛大學區域研究(東亞)碩士學位,目前為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和文明系博士候選人。曾獲新加坡大專文學獎散文組、文學賞析組首獎,聯合早報金獎。文章散見新加坡《聯合早報》和臺灣《聯合報》。旅居亞歐美各地,時而學術,時而文藝,無論身在何處,總以局外人自居。

李時雍
臺灣大學臺灣文學所博士候選人。曾任《人間福報》副刊主編、《幼獅文藝》主編、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侯氏家族獎學金研究員。著有散文集《給愛麗絲》;策劃主編《百年降生:1900-2000臺灣文學故事》。

You may also like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