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新鮮推薦當月精選 【當月精選】讓文章的下一段更有趣:BIOS monthly

【當月精選】讓文章的下一段更有趣:BIOS monthly

by 郝妮爾

「剛進 BIOS 的時候其實有一段陣痛期,因為這裡比我想像中更藝文。」負責社群編輯的陳恩伶說:「他們都在藝文圈很久了,對相關議題很熟稔,但我就是一個路人。」

 

所謂的「他們」,是 BIOS monthly(以下簡稱BIOS)的三位編輯:溫若涵、蕭詒徽以及陳劭任。作為藝文線上雜誌,BIOS 關注的主題多元,除了創作者專訪或者電影、音樂企劃專題之外,同時不忘媒體的責任,留心國際局勢,經常結合兩者為文。

 

「喔對,『他們』比較像雕像。」負責廣告編輯的企劃人員游育寧附和,並且強調自己也是個「路人」,且是個驕傲的路人,「我角度也偏好大眾,常思考身為一個分眾媒體如何把這些議題帶向一種普世價值去。」

藝文與大眾的平衡

這似乎是 BIOS 編輯群(a.k.a 雕像、文青、藝文咖)及其夥伴經常出現的討論:「這個主題只有我們感興趣嗎?還是大家都能有共鳴」、「好多人討論這部電影,我們有什麼新的切入視角?」、「五點半投票時間到!看一下哪個標題最適合這篇」、「咦?大家拿到新電腦的時候不是都會調 EQ( Equalizer )嗎?我光調整那個就會調上半天。」

最後一句話是蕭詒徽說的,他說自己本想做一個企劃,以海報的形式,羅列不同音樂人之電腦、耳機或音響的「等化器 EQ」數值 。但是──「拿到新電腦,先做的事情不是選一個可愛的桌布才對嗎?」游育寧說,眾人以掌聲及笑聲覆議,此案結束,企劃不予執行。

諸如此類的討論,讓 BIOS 的文章保有藝文的雅興也有大眾的熱度,是其雜誌多年來讀者黏著度高的理由之一。

節制的心意

文章是如此,視覺傳達亦是。從內文調性到整體風格,BIOS 守著一大原則:節制。

編輯部的藝術指導(A.D)潘怡帆深有所感,早些年她任職編輯與攝影時,經常「想要做出很有個人特色的東西」,然而她說:「現在作為藝術指導,我很重要的任務就是如何節制、同時又要完整的呈現出視覺。」

從發散到收斂,使得品牌形象越來越精準,也使與之合作的外部夥伴,能更快找到合作的方法。

「以我自己過去的接案經驗為例,有時候會聽見單位說:『你就稍微拍一些採訪的東西』,但是當你沒有清楚知道他們要的是什麼,就只能夠猜測或者試圖迎合對方的品味。」相反地,潘怡帆說:「如果你把規範跟對方說清楚,他反而知道自己能夠自由發揮的地方在哪裡。」

越節制就越自由,這點就採訪寫作而言亦然。

二○二二年的 BIOS 正在尋找一個新的平衡,總編溫若涵解釋,不若過去規律的欄目產出,他們「想要打破之前出刊的規律,也讓我們的想像力解放一下。」溫若涵說這樣的突破裡,有個期待:「想看可不可以暫時放下我們一定只能以『推薦』的動作,去討論所有的作品或者問題意識。」

換句話說,即便對這個主題有興趣,在執行的時刻能否將喜歡的心意節制點?或者勇敢的挖掘不同的角度呢?

陳劭任以日前討論度極高的《媽的多重宇宙》為例,「這其實不是我喜愛的電影類型。」他說,也正因如此,他反而找到了有趣的角度賞析,最後以海報及服裝設計之方向切入,寫下〈用一張海報說完一個多重宇宙的故事〉、〈平行時空裡的奇裝異服,只是想讓你看見我〉,完成少有人注意到的觀點。

此般經驗,蕭詒徽說像是「有意識去關注『不是平常的自己』的事物」,他以四月完成的那篇〈台灣有反戰歌曲嗎?〉為例,「我不是很常聽十到二十年前的商業主流音樂,但在做這篇內容的時候,找到很多──不管是流行音樂的歌曲詮釋,或者是在時代的洪流中被淘汰、或被轉移成另一種範本的內容,這些我都很喜歡,只是平常的我不是這樣的狀態。」

視覺分工協作排程

團隊日常溝通以程式 Slack 為主,稿件與企劃書則是以 Google 雲端文件處理。本畫面為視覺相關的協作,因項目紛雜,包含社群、網站文章及不定期需求,目前統籌在協作軟體 Notion上。由編輯及企劃填寫需求、使用情境等,再由 AD 和設計確認執行方式與排程。

絕對的科學意志

說起「不是平常的自己的狀態」,這點 BIOS 編輯部的成員或許都有所體會?例如陳恩伶匯聚眾編輯的完稿,努力思考如何以更大眾的觀點,將她所認為「太藝文」的思路,轉為親切的語言露出;游育寧也經常在與合作單位的工作之際,想出「不重複、不因襲、不能放置新聞稿」的有趣企劃。至於蕭詒徽,他說入行以後自己成了 Yes Man,「任何推薦給我的東西都會按讚,像之前若涵推薦我加入『外送員的奇聞怪事』臉書社團,我馬上加入。」而陳劭任則是開了一個 IG 分身帳號,追蹤所有藝文動態、和有可能成為合作對象的人,「只要切到那個分身帳號,我五感就會開到最大。」

「編輯處在一個很矛盾的心情。」蕭詒徽說,他們一方面要培養出自己的好惡,二方面又不能夠因為一己之好惡,而決定要接受或者拒絕什麼。

但編輯的矛盾豈止於一?感性與科學的結合也是一例。蕭詒徽說他在溫若涵身上學到的其中一個編輯能力就是:「在創作的感性之中,加入絕對的科學意志。」
今年三月 BIOS 有篇李桐豪的人物專訪,由溫若涵主筆,訪談中聊到一句話:「李桐豪把閱讀當作一種性感」,作為責任編輯的蕭詒徽與之討論,「這句話應該要放在他童年的閱讀經驗之後,作為結語,還是應該要放在之前,營造一種詩意的懸念?」諸如此類邏輯的推敲,是 BIOS 編輯的常態。

「他這樣一講,感覺我做的事情很厲害。」溫若涵笑著說,她想的比較單純,就是怎麼讓文章不無聊,「我算是一個頗愛閱讀之人,即便如此,有時候還是會看到有點無聊的東西。因此以編輯的角度來看文字,就是盡量寫出下一段會讓大家想看的東西,思考文章結構性的問題、可以去經營的力道是什麼?」由是,所謂科學者,其實是放大邏輯思考,刪去艱澀詞彙、剪除過多的形容堆砌,「我喜歡書寫的時候回到本質,以事實去傳達。」溫若涵結論。

►►►實體商品「傘開計劃」包裝流程

編輯就是要什麼都能做,收到商品的訂單後,從檢查商品、摺紙盒、包裝、貼上設計貼紙、至物流送出。不只要能採訪、會寫文章,賣把傘也是編輯份內之事。

找回詮釋的自由, 找回那份 Inspiring!

若說書寫的本質是抵達事實,那麼閱讀的本質是什麼呢?這個答案雖不宜太過武斷,但其中的一個選項,應該包含著人與文字──或者說與「書」──的相遇吧。

長年以網路為媒介的 BIOS,在近幾年陸續發行了《野 yeah:一份保存台灣野文化的刊物》以及《Wrinkles —— BIOS monthly 專訪選集 2021》,前者形式多元,討論面向廣,讓人耳目一新,後者則宛如教科書等級的採訪文字,集結他們自二○一八到二○二一年的精華篇章。

其實,線上雜誌紙本化,這個選項並非必要,但必要的是,目前作為一個免費的媒體平台,希望能夠收到有別於「按讚、分享」的實際支持;必要的是,紙本的產出,能夠向他們期待的閱讀狀態更靠近一點。

「線上閱讀體驗是一種『動態的彼此詮釋』,比方說你看一篇文章時會先點開下面的留言,看大家的意見是支持或者反對,等於其他讀者閱讀時的意志也在影響你,變成一種偶爾有點吵雜的動態關係。」蕭詒徽說,這種即時性的、網路特有的優點,如今卻成為他愈發珍惜紙本閱讀的原因,「現在,我會希望有一部分的閱讀體驗,能不要受到動態的干擾,而是在閱讀一個乾淨的資訊以後,想辦法找到自己的詮釋意志。」

如前所述,自由是來自節制,節制過後的空白,則是能夠讓人恣意探索的地方,而這探索的目的,則是讓文章始終保有「Inspiring」的火花──陳劭任說,「當初進來編輯部,發現這裡對於『媒體』這個詞的思考是『Inspiring』。後來我做任何題目都會用這個單字提醒自己:最初這個題目或者對象,最讓我 inspiring 的地方在哪裡?」

以此節制的心意,灌注科學的意志,產出鼓動人心的內容。聽來彷彿欲召喚某種古老的魔法陣,實為 BIOS 創生每一篇文章的必備要件。

採訪撰文|郝妮爾
宜蘭人,東華華文所創作組藝術碩士。「向予書苑」負責人。出版散文集《我家,或隔壁》、長篇小說《卡西與他們的瓦斯店》。創作範疇橫跨散文、小說、劇本、童話;同時耕耘評論與採訪寫作。

攝影|YJ

■ 2022 六月號|452 期  ■

本期專輯探訪六家不同型態的雜誌媒體,實際走入編輯團隊的工作場域,蒐羅他們的經驗與技術,從選題、企畫、邀稿、採訪、截稿、校對到排版,以及其他瑣碎事務,統整成一條條令人驚異的工作守則。這些守則並不僅是成就一本美好的雜誌,而是提醒我們面對世界與工作應有的重要視角。
 

You may also like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