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post
風土文學是根植於某地的風土條件之下,所誕生的在地文學;二〇二四年十二月,《鹽分地帶文學》配合 一一三期專題「風土的文學採集」,舉辦首屆風土文學獎,並徵得一〇二件有效投稿。最終,由評審楊富閔、潘家欣,為我們從中選出六篇風土文學的精彩之作。
得獎名單
首獎・陳弘鳴〈刺海〉
優選・侯芷芸〈潮間帶〉
佳作・黃怡華〈煠弓蕉 〉(sa̍h king-tsio)
佳作・魚的腳〈Vuvu〉
佳作・小力〈留種〉
佳作・王孟喬〈甜根〉
評審總評
楊富閔
本次徵稿題材豐富,作者大抵聚焦單一主題,並在有限篇幅,適切的去展現抒情、敘事,乃至對話等書寫技巧。而正因為篇幅關係,如何通過獨到觀點,以及有特色的文字,甚至是一個亮眼的題目,形構一篇結構穩健、主題集中的短文,則是徵選脫穎而出的關鍵。
潘家欣
來稿競爭激烈,對風土、民情,乃至映照自身心境、穿越古今的觀察,在在皆屬佳作。獲獎作品文筆高妙不用贅述,然而遺珠更精彩──有人取材在地的歷史傳說,有人取材於異鄉漂泊的一瞥與返鄉的體切回望,有人探討遷徙的意義,也有人將對於下一代的耕耘期望融入風景,質樸而意真。更有些作品限於篇幅限制,最後未獲名次,卻深具成為長篇小說的實力,希望參賽者繼續筆耕,畢竟風土孕育的,終究是人,人方能傳頌故事,一代又一代。
陳弘鳴/文
東北風,浪高二米,風力七至八級,陣風九級,CT2 的漁船引擎怠速,隨著陣陣碎浪晃蕩在海上,我坐在二樓的座椅上,手臂繞過欄杆撐著,避免身體因為船隻搖晃而被甩開,低下頭雙目闔上,抵抗著腦中不斷傳來的眩暈與作噁感,從離開石梯漁港起算,這是在西太平洋上的第三個小時,持續在無垠的黑色海洋上,找尋旗魚的蹤跡。
每年十到十二月是旗魚的季節,源自日本並改良後的鏢刺漁法多見於花東,因高風險與低效率而逐漸式微,但其高針對性的捕魚方式,卻也是最符合海洋永續的漁法。
白日的天光被雲遮掩,眼前快速起伏的海,暗沉深邃的藍無限趨近於黑,捲動的白色浪花讓人想及葛飾北齋《神奈川沖浪裏》。無遮蔽的二樓駕駛座上,大哥低下頭避風點燃了菸,吸了一口,吐出的煙還沒來得及成團,即被強勁的風吹散,阿潔跟建興分站船隻後方兩側,持續專注的掃視快速起伏的海面,正在換羽的水薙環繞在船邊,大哥衝著水薙大喊:「快去找旗魚在哪裡!」
「啊!」還沒來得及辨識是誰在大叫,阿潔跟建興迅速衝到一樓船頭延伸出去的鏢魚臺上,抄起兩側五公尺長的鏢槍,僅靠腳背上的腳套穩定身姿,專注地凝視浪尖上僅如針般大小的尾鰭上部,舉起鏢槍,凝神,找尋最好的時機與角度,刺海。
陳弘鳴
花蓮人,厭世上班族,十八歲離開花蓮,三十歲回到花蓮開始重新認識家鄉。不是在海邊慢跑,就是在海上漂流尋鯨,肉體泡在酒精與咖啡中,靈魂留在海上漂浮。
評審評語
這篇文章最亮眼的是文字,以及標題的「刺」字。在並不長的篇幅之中,作者精準地通過——「刺」,成功綰合海的「抒情」與「敘事」;而刺字也讓整篇文章充滿畫面感,讓結構穩健,主題集中,作者精彩演繹了一篇短文的寫作,如同一則讓人目光不願離開,相當吸睛的短影音。(楊富閔/撰)
侯芷芸/文
成長於濱海沿岸,採蚵稱得上是東石人記憶碎片。
原以為牡蠣擁有堅硬外殼防禦,得持蚵鋟仔方能撬開,理應沒什麼天敵,母卻告訴我,有種名為「蚵螺」的生物,會以觸角鑽入蚵殼吸食蚵肉。
潮起潮落間跌宕所有人的一生,負笈後,回家之於我更像赴約,長年蜷縮宿舍試圖填補安全感,彷彿海岸線生物們,我嘗試在每個海浪拍打礁石的瞬間,尋覓一方遮蔽。
猶記月初,父邀我與母聚餐。與我相比,母身處這段關係其實不完全敗,至少還有選擇權。畢竟人與人只要有了各種關係,許多決定便不再能依循意願,好似蚵串整齊地置掛蚵架,沒有魚鰭供潛逃,只好隨波逐流將自己豢養其中。
端坐餐桌,焦慮似海茄苳根鬚蔓延,不禁思索待會需以何種話題作為時間填充物?我能說什麼?或者,不能說什麼?
牡蠣離開海水後會緊閉雙殼,彼時我選擇成為潮間帶生物。
匆匆結束聚餐,始終我們都像正進行著某種交易――履行父與女的義務。父一家手挽手離去,我自市區順海風騎回東石老家,佇立門口,公媽廳深鎖,淺藍大門被漆成討厭的墨綠、童年玩耍的蚵殼山被視為回收物剷除……
果然萬物皆有天敵,家的模樣在時間潮汐中逐漸過期。
行於歸途底心終是思索明白,於父於母於我,也許都是依附彼此的蚵螺。
侯芷芸
目前就讀中正大學歷史系,以治宋史為畢生職志。寫作之路師承蕭雅文、蔡志偉兩位恩師,曾獲新北、桃城與玉山文學獎等。
評審評語
去與回,潮起潮落、說與不說,各種「之間」的思量,除了引領讀者將目光聚焦在潮間帶上,作者也擴大了「潮間帶」的意象。短短一篇文章,我們隱約讀到了家族敘事的暗潮洶湧,以及讀到了作者以細膩文字,呈顯居於其中的內在掙扎。(楊富閔/撰)
黃怡華/文
「燒燒燒,好禮仔,」阿媽拿筷子從熱鍋裡撈出一條香蕉,放到瓷碗中。
「趁燒緊食。」冬日傍晚,斜陽照進阿媽的廚房,小時候放學後回到家,就可以吃到這道點心。阿媽說的弓蕉就是香蕉。
南投中寮的香蕉帶酸,尚未轉黃的弓蕉撞著靠傷,青色的果皮就會開始反黑若烏青,賣相不佳的就阿公便抾起來自家吃。雖說吃自己種不傷成本,但成堆的青弓蕉,又硬又澀,也沒有弓蕉香。冷冰冰地堆在紙箱底沒人要吃。阿媽惜寶,全把青弓蕉從地上掃起,用海綿清洗,下一鍋深水,煮沸再下弓蕉,青弓蕉果肉硬耐煮,煮到果皮的青綠退去呈現橄欖色,筷子能戳進即可。
「喂!緊出來食弓蕉。」 阿媽說以前家裡沒東西吃,一家子都靠弓蕉餵飽。弓蕉煮到熟爛,阿媽的筷子如刀,輕輕一劃,挑開弓蕉皮,悶出來縷縷白煙,像喘到沒氣倒在碗裡。煠弓蕉要趁熱吃,纖維冷掉就轉褐,吸飽水份的果肉攤掉。煮過的果肉沒有脾氣,用筷子夾斷,一口一口往嘴裡送,吃起來粉粉,濕濕軟軟,又熱又甜。阿公貪甜,還會撒上二砂糖,沙沙的口感道現在我還忘不掉。
若是吃厭,阿媽有時會在麵粉裡敲顆蛋,裹粉下去油煎,弓蕉脆邊苦裡帶甜,沒一下碟子裡全夾光。中寮產山蕉,勤儉阿媽特製的下午點心,現在仍是非常懷念。
黃怡華
藝術教育工作者,喜歡畫圖,也喜歡寫作。冬日請多保暖,祝福你有美好的一天。
評審評語
結構精妙,從剩食的料理談及蕉農的產業問題,又以料理的特殊滋味,鋪陳作物的在地特色,字句節奏明朗而溫柔,方言的聲線深具韻味。(潘家欣/撰)
地點・臺東金崙
魚的腳/文
金崙火車站外有個大斜坡,兩側種滿紅藜,我在臺東市見慣了金色海洋,頭次徜徉於紅色波浪中。
系上學長的家在「紅海」的盡頭,他的家人十分熱情,尤其是 Vuvu(排灣族語的祖母),她端上了我們這些都市孩子從未聽過的菜色,且不讓我們插手幫任何忙。我們坐在學長家外的騎樓,一張木桌上擺滿了小米湯圓、樹豆、阿粨、南瓜藤心湯等Vuvu 的拿手料理。我第一次吃到藤心。Vuvu 說這是她昨天去山上採摘的。藤心看起來像筍子,吃起來外脆內鬆,有點苦澀,是我未曾嘗過的滋味,卻讓人欲罷不能,喝了好幾碗湯。這種植物表面堅硬帶刺,處理十分麻煩,甚至可能割傷,不過 Vuvu 說她是割藤心長大的,早就不怕疼了。
Vuvu 從小就生活在這兒,那時還不是稱作金崙。「本來應該要去獵頭山豬的,但現在打獵都要申請,這些東西都用不上啦。」她笑著展示獵刀與獵槍,帶繭的手掌撫過保存良好的刀具,那是他們引以為傲的武器。牆上懸掛鹿頭和鹿骨,是學長家人年輕時的戰績。連活的鹿都沒見過的我,昂首不斷感嘆。儘管站在這些標本面前,我還是想像不出 Vuvu 年輕時的生活,就像 Vuvu 也從未想過要離開這片土地。
海風捎來太平洋的味道。吃飽喝足後,我們和 Vuvu 蹲坐在騎樓唱了好久的歌,看著天色漸暗,直至變成和紅黎田一樣的顏色。
魚的腳
二〇〇〇年生,易哭,(可能是因長年居住在能見海的地方,)寫作是我的衛生紙。得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中興湖文學獎等。
評審評語
作品色彩豐富,宛如電影鏡頭,剪接俐落,畫面充滿光感。文字全無炫技,如家常閒聊,卻精準處理了原民不同世代的斷裂、刺傷與重新連結,收尾極其乾淨而平和,大巧不工,是神級之作。(潘家欣/撰)
小力/文
國中之前,我與外婆同住,紅瓦平房與半分庭院,院中有一棵梅樹,每年冬天花瓣落地就像下雪;幾株傳統釋迦,果實小小的,比起幼年時期的我的拳頭大不了多少;三四叢玫瑰顏色各異,淡淡花香四季飄散;數排桔梗,紀念名為桔梗的外公;還種著金針花、韭菜,也有因應節氣變換作物的蔬菜畦,蔬菜大多數自家食用,每回特意的選幾棵長得強壯的植株留至開花結果,再曬乾種子留到來年續種,作穡人稱之留種。
近代農試技術十分進步,想要多產、特殊風味的作物,可以直接購買適合的品種,因此農人幾乎不留種了,因為自留種會減少產量、改變風味,喪失品系純化的優勢,因此農人購買秧苗、菜栽,種植到田地裡以後,依照使用說明:每兩周下一次肥,噴一次藥,即使作物沒有生病,也需要預防性作業。所以近代的食物,就像我們使用的手機一樣,從農地工廠中被生產、販售、煮食,風味逐漸同化,也因為同化令人感到平庸。
因此,作穡人如我,在這兩年選擇了糯米做為第一期的主要作物,糯米收成後回水兩周,便開始做麻糬、紅龜粿和米糕,我家冬天的甜米糕用全酒煮,三杯圓糯米配上五杯料理米酒,煮熟後拌入龍眼乾、二砂糖,每次煮食,家中滿是米與酒的香氣。我們練習以食物留種,把祖父母輩的米飯香氣留下來。
小力
自耕農。
評審評語
意象精確,以留種比喻土地與人的羈絆,以耕作技術的變遷映照當代農業面臨的挑戰,也以留種的「留」來描述新一代的返鄉,映照家族傳承與自身心境變化,氣味迷人。(潘家欣/撰)
王孟喬/文
每年十月初曾文溪口的沿岸總有吹笛人的魔力……
那是國中放學後迎著懸日騎腳踏車繞過糖廠鑽進小路騎行前往溪邊,在晚餐前的歡樂時光。
夕陽金黃,我們來到溪水旁與高聳灰白的草和秋天的風一起搖曳,場景說來浪漫,實際過程是……你會先聞到柚子田旁的水圳傳來一股溫熱發酵的甜味,混雜著雞屎肥臭,三合院灶頭的煎魚油煙和燒草濃煙,才會抵達金黃幻夢的彼岸與白色魔笛相互應和,彼時青春期的躁動在這個魔術時刻,都像小石子打水漂可以遠遠地丟到溪水裡。
幾年後,迷上雜草,才羞愧地知道一直喚作白芒的它叫「甜根子草」。和糖廠製糖的甘蔗同屬,他們花朵相似,會把糖分儲存在莖裡。只是糖廠後來不製糖了,水圳消失填上了土。
曾文溪旁還建造了一條規模壯闊的堤防步道可以直通台江內海,只是再次前往河堤上走步,那大片地甜根子草原,變得伸手難以觸及,在你終於識得它的名字後。
在雜草辭典裡,它還是一味藥,可以理氣和調節過度激化的情志,溪水聲是平均音律的白噪音,秋天剛冷卻的風,可以降息。
原來每年秋天響起的那聲聲魔笛,也足以治癒。
我們從年少時離去,追逐城市裡的各種可能性,又在生命的秋天,不自禁地回應這片父親母親的土地,在可安歇地溪水邊。
王孟喬
紀錄片工作者,喜歡植物,也書寫劇本、影評和雜文。
評審評語
「迷上雜草」是這篇短文的關鍵,四個字點出文章的情緒、主題,以及獨到的觀點。作者細膩寫出溪畔風光的童年場景,在今昔的感懷之中,召喚視覺、嗅覺的感官修辭,字裡行間,閃藏著甜根子草,也閃藏著一個視野深邃的抒情景致。(楊富閔/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