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comment
previous post
【新人新書】家的修辭與補述:讀江佩津《卸殼》
next post
由香港文學人民間營運的「香港文學館」,一向以書寫和閱讀戮力保存本地文化記憶,二○一六年起執行「我街道,我知道,我書寫」社區書寫計畫,結合文學與藝術,不但廣邀香港作家,也有不少台灣寫作者參與其中。《我香港,我街道》以此計畫為基礎結集,香港作家作品為主,散文、詩、小說兼收,涵蓋不同世代,個個性格十足,彰顯了香港文化、香港生活與香港文學的繁富。同時,它的出版在台灣完成,並且受到讀書界歡迎,和梁啓智《香港第一課》、韓麗珠《黑日》、多位記者合著《烈火黑潮》、徐承恩《香港,鬱躁的家邦》等書前後緊接出版,也顯示出雨傘、反送中以來「台港共識同命」此一趨勢。
本書收小說共十六篇,或專注一條街,或隨人物腳步與出行工具縱橫幾條大小道路;有些篇章探索所謂的城市進步怎樣摧毀人情連帶,有些篇章並置兩種以上地理經驗與想像,比如香港與台北,比如來港新移民的飲食舊慣和本地幫傭帶來的新滋味。街道是舞台,渠道,界線,認識地方的起點與指引,因為對老樹、舊牆、一碗艇仔粉或一個人的感情,日曆忽忽翻過,幽靈仍看守著那裡。
圖片提供:ingimage
黃怡〈根深〉寫般咸道上,兩棵石牆樹見證「妳」如何幻夢成眞與失落。「妳」不過想嫁個還算體面的丈夫、做白領家庭的主婦,除卻這一樁既定「前途」,對任何事情沒有想法與熱情,最後卻落得男方悔婚。記憶深深根植如牆中樹:「要是這兩棵樹可以被砍掉就好了。人類確是很健忘的,只要改變地景,一切就能忘記……。」「女結婚員」如何忘掉失敗?只能仰賴剷舊立新的價値觀。兩棵樹終於由政府派人砍了,消滅了證人,「無法殺死每一個記得的人,但妳可以等待他們遺忘」。小說通篇使用第二人稱,感覺很近,像有個人坐在跟前質問著,逼出鱗癬般脫落的眞相。
陳慧〈不是流金其實是鏽〉寫金巴利道、柯士甸道、山林道、廣東道,各有其階級地景,換了條路走就好像能換個命運。主角沈大鳳重回舊地,樓盤間徒勞尋覓光陰,昔年貧女曾在江湖聲色勞動中找到歸屬,最後失望遠走,但她的歌聲卻留在別人心中成為恆久安慰。這是不是一部長篇小說的片段?趙家安,沈師母,杜小龍,身世痕跡尚未補完。無論如何,過去與當下,在地產經紀那裏獲得了接點,也算典型香港故事。
余婉蘭〈月亮破裂〉以不同景深的段落拼寫彌敦道,遊民文大仙、惶惑的穆斯林、女同志愛侶、重慶大廈,如何在抗爭運動受鎭壓時水砲車噴射藍跡下斑斕破裂。尤其那對女同志愛侶,平常根本負擔不起半島酒店,卻因為運動長時間進行、旅遊業下滑,使得六星級酒店竟釋出前所未有的低價,得以擁有一小段時間、一處高貴隔離空間,包覆著她們不被社會主流接納的情與慾,自玻璃窗遙遙俯望地面生與死,催淚煙與爆破如沉默慶典。
王証恒〈時光凝滯〉,歷行梅窩、靑山灣碼頭等地,關於兩名男子「在校」與「返校」的故事。重逢的兩人,普通的交談,然而往事洶湧,曾有過一段戀情,不能曝光;從前在試探,重逢後仍有試探,當年肯定過的,現在是否還肯定?回到當年結識而今荒廢的舊校,記憶瀰漫煙霧,微綠的泳池,暑雨,生活昏沉重複時的詛咒與玩笑,如沉水證據般一一浮起。作者擅長以短對話來烘托一條欲隱未隱的邊界,所有景色與感官都不是閒筆,像色紙襯在棉絮底下,一層一層暗示人物心理,曲折差池。全燃燒的瞬刻已經發生過了,但那不是小說要寫的;壓抑裡滲透幽情,小說所寫無非一場餘燼。
查映嵐〈夢迴塘尾道〉寫塘尾道,心境太峻切,昔日為弱勢請命者之後官運亨通、終於與國家機器暴力站在同一側一節,已近乎報導與論說;張婉雯〈禮芳街的月色〉寫葵芳兩個世界,新都會廣場新穎亮麗,過了天橋即為葵涌廣場、禮芳街,「由仙界貶落凡塵的過程」,劏房內一家子柴米油鹽禮樂;陳苑珊〈男人街〉攤開鷹谷街市集裡遊民與攤主的亂中之序,風塵骯髒,竟能安身;李智良〈房門內妳底肌膚如精靈的閃光〉與多種文字來源(公眾人物臉書、詩作、小說等)互文,縫綴出「四百年的漁農墟市與殖民新界戰場與『花園城市』的規劃重疊」下,做皮肉生意的女子吞吐著他人的皮肉,惡的透明無始無終糾纏。
這批小說,多數視角從街道生活者如何體驗街道與創造街道體驗切入,小部分自時光與意識斷崖處俯瞰,小部分貼地鼠竄⸺好幾篇小說都出現了老鼠,天生知道自身不受歡迎似的,巷弄裡再三觀望仍然難免噩運,當面冒犯人類,例如梁莉姿〈鼠〉寫深水埗北河街外賣飯店與午夜墟,小夫妻林懷與明微,磕磕絆絆過活,也許比街鼠好一點罷,然而當一隻倒運老鼠被街坊圍住暴打,人們「踩在那攤小小的血上買菜、閒聊」,明微感受到壓抑的悲傷正逐漸溢出,然而,眼淚落過,還是回到了吃飯洗衣的日常,有那麼一釐米餘裕,像還沒被捉到的鼠。
《地圖集》,董啟章,聯經出版
一九九七年,董啓章出入虛實,以小說擬仿歷史,完成其代表作之一《地圖集》,街道就是太虛實境;而《我香港,我街道》則可看作香港作家共同完成的另一部《地圖集》,重點並非按照系統指示,「說好香港故事」,而是體現張愛玲所說,「現實這樣東西是沒有系統的,像七八個話匣子同時開唱,各唱各的,打成一片混沌」,從「不可解的喧囂中」提煉「清澄的,使人心酸眼亮的一剎那」。
本書源自香港文學館歷時三年的「我街道,我知道,我書寫」計劃,收錄五十四位香港作家書寫香港街道的文章,內容依地區劃分為港島、九龍、新界三章,文類涵蓋小說、散文、詩,不僅寫街道故事,更寫香港的歷史、集體記憶與常民生活,建構出一個風貌繁複的香港,讓讀者得以深入認識這座城市的表象與內裡。
文|楊佳嫻
楊佳嫻,臺灣高雄人。清大中文系副教授,台北詩歌節策展人。著有詩集《屏息的文明》、《你的聲音充滿時間》、《少女維特》、《金烏》,散文集《海風野 火花》、《雲和》、《瑪德蓮》、《小火山群》,另有論著與編著數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