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主題特輯 傳承、展望、館慶日:林巾力館長談臺灣文學館二十年

傳承、展望、館慶日:林巾力館長談臺灣文學館二十年

by 熊一蘋

一年一度的臺灣文學館館慶即將到來,今年正好是成立二十週年,臺文館將舉行「文學暢秋日」活動,以「Let’s Fall in Literature」為口號,號召大眾來臺文館,從市集、飲食、音樂、工作坊等不同面向出發,讓大家漫步文學的世界中。

「臺南市的觀光活動往往是人山人海,臺文館的館舍漂亮美麗莊嚴又有歷史感,很多人喜歡在外面拍照,卻覺得文學的門檻太高,擔心自己什麼都不懂,不敢走進來體驗。」去年剛接任的林巾力館長說,臺南給了我們這麼有魅力的館舍,要如何回饋這份恩澤,正一直是臺文館積極努力的方向之一。

從原本的教學領域走進博物館,林巾力說自己過去仰賴臺文館在學術上的支援,如今擔任館長職責,更意識到要建立文學與各界的連結。

「臺文館是國家級的博物館,和全國各地的文學館舍都有聯繫,也用我們利用最先進的技術協助修復、保存藏品,甚至創造更多巡迴交流的機會。」

林巾力舉例,比方說有「臺灣新文學之父」之稱的賴和,他的相關藏品大多收藏在彰化的賴和紀念館,但考慮到保存條件,其中一批藏品被轉進臺文館,再由館方透過擬真技術複製,讓兩間館舍都能展出這些藏品,再現的細緻度連賴和紀念館暨賴和文教基金會創辦人賴悅顏都一時難以分辨出差異。透過這樣的作法,不只增加了藏品展出的機會,也能更加緊密串連全臺文學館舍,建立文學家族的合作關係。

除了與其他文學館的連結,林巾力也重視文學與日常的連結,希望協助更多人跨過想像中的門檻,就算以遊戲的心情開始,也能不知不覺浸於文學豐富、深刻的情境之中。

「博物館的功能之一就是展示,讓來館遊客看到藏品之後心生感受,但臺文館的藏品不太能像翠玉白菜那樣,一眼看去就覺得『好美啊』,而是必須透過文字進入腦袋,再進一步浮現想像。就這面向來看,我們的確要更加花費心力和巧思去呈現主題。像是現在展出中的『臺灣文學禁書展』,就花了半年以上的時間準備。」

禁書除了主題嚴肅,時代也較為久遠。考慮到年輕世代與禁書的連結已較為疏遠,展覽特意設計運用手機裝置、解謎遊戲等方式和民眾互動,將晦澀的主題轉換成吸引人的謎團,巧妙也自然融入屬於那個年代的氛圍。

「禁書展的海報我們也討論了很久。在最早的版本,可能會看到書本上有著貼條、禁止符號等設計,可是禁書的問題從來不在於是書本身,而是整個時代的禁錮;時代如何制約作者、作者如何在看不見的高壓下突圍,我們要展示的不是書,是這樣的氛圍。」

經過無數次討論的最終版本裡,海報呈現作家在房裡寫作的背影,書房的空間卻顯得黑暗、詭異,無數眼睛和人影在其中監視,但作家依然面對窗外的藍天振筆疾書。「當這個主視覺出來,我們就覺得對了,就是這樣。」林巾力笑著說。

在反覆的討論和設計中,逐漸掌握抽象的創作精神、時代氣息,再用單純的方式呈現出來。林巾力說,文學有不可退讓的核心,必須要透過文字喚起讀者的想像,臺文館的每個活動、每個展覽,都是要保留這種體驗,只是要配合時代和科技的改變,用更直觀的方式輔助到館的遊客。

在進入臺文館之前,林巾力在師大就經常處理國際相關事務;接任館長後,林巾力延續過去幾任館長的業務,翻譯臺灣文學、將作品推廣到海外,也將自己原有的國際資源引入臺文館,希望建立更為長久、穩固的國際連結——同時,這也是臺灣文學與本土、在地資源建立連結的一步。

「這幾年國際局勢變化,臺灣在國際的能見度、關注度變高。臺灣的故事、臺灣的底蘊是什麼?這就是臺文館的責任。」

林巾力說,臺文館目前已翻譯了八種語言的臺灣經典作品到不同國家,與海外的出版社合作行銷、推廣,了解海外市場對臺灣的想像和期待,試著接觸更多當地讀者。有了這一步之後,從2021年開始執行的「作家駐村」計畫也即將進入下個階段。

臺文館在臺北的「臺灣文學基地」每季公開徵選作家駐村寫作,傳統日式建築吸引不少作家申請入住。林巾力說,隨著疫情走向尾聲,臺文館擴大宣傳計畫,沒想到反應非常熱烈,最新一期的申請中約有四分之一是海外作者,最終錄取的八位作家中,也有四位是已有相當經驗的海外作家。

「我們廣發英文電子報給全世界的博物館、出版社、學界等,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回饋,有美國的軍事作家想來本館拜訪,還有在德國教書的作家教授想申請駐村。」林巾力說,先前法國在台協會學術合作與文化處的處長也到臺文基的駐村宿舍參觀,非常喜歡當地的空間氛圍,希望能協助媒合推薦的法國作家進駐,臺文館也期待未來與更多駐臺代表處合作,讓更多海外作家知道有這項機會。

「大家這樣趨之若騖,但是臺文基的宿舍只有一間,所以我們也在規劃臺南本地的駐村,覺得臺南是這麼棒的地方,一定值得讓更多國際作家認識。」

目前臺文館已和臺南市政府文化局簽署合作備忘錄,預定將「南寧文學家」設為新的駐村空間,位置鄰近臺文館、孔廟、林百貨等人文歷史空間,不只串連臺南當地特色,未來也有機會結合南北兩地駐村,發展成更完整的臺灣小旅行。

百年前的十月十七日,臺灣文化協會正式創立,而臺灣文學館在二十年前的十月十七日開館,今年的二十週年館慶活動「文學暢秋日」市集,規模比過去更盛大,在十月十四日及十五日的館慶日前夕週末,規劃飲食、手做、生活選物和音樂馬戲等藝文主題,參與的攤商也都設計相關的文學主題,更與臺南在地電音品牌「四四拍唱片行」合作,以電音融合光雕投影重新詮釋經典文學作品。林巾力說,希望今年的努力可以讓「文學暢秋日」成為臺文館的品牌活動,展現「壽星最大」的得意態度,和全臺民眾共度令人心情暢快的紀念日。

更多連結資訊

採訪撰文|熊一蘋

本名熊信淵,1991年生,高雄鳳山人,長居臺北,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大學時期開始發表文學作品,曾獲林榮三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等。研究所時期嘗試自主發行作品,並接觸非虛構寫作,先後參與《暴民画報:島國青年俱樂部》、《百年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案內帖》、《沉舟記:消逝的字典》、《親像鳳梨心:鳳山代誌》等合輯作品,並獨立發行《超夢》、《#雲端發行》、《結束一天的方式》、《廖鵬傑》等作品。
 
攝影|陳智賢

You may also like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