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post
都說社團是學生時代的美好回憶,熱愛音樂的中學生,想要組成一團青春樂隊,應該是許多人的學生時代夢想。米津玄師是個反例,他的樂團夢在國中沒有實現,高中也沒有實現,一個人要從無到有組成樂團極其困難,高中畢業後這個夢想更難實現。這不是我們在萬千熱血音樂電影裡會看到的風景,卻是二〇一〇年代日本現實的狀況。
二〇二二年,一部電視動畫《孤獨搖滾!》在電視上播出,描述一名吉他技巧出色的女高中生後藤,她與米津一樣抱著組樂團的夢想,卻因為不擅與人交際而屢屢受挫……但她卻因為某個機緣而加入了樂團。後藤害怕觀眾的眼光、也沒有與他人合奏的經歷,這位恐懼人際關係的「社恐」(社交恐懼症)、「陰角」(陰沉消極角色)少女,要如何實現她的樂團夢?
《孤獨搖滾!》這部作品比它的主人翁後藤更快實現夢想,它在播映期間已經迅速累積大量口碑,插曲在YouTube上播映次數迅速突破千萬,在日本Prime Music排行榜持續待在十名以內……《孤獨搖滾!》確實走紅了,但是,它的火紅並非單純來自美少女元素,而是來自大量的共感:熱愛下北澤搖滾文化的粉絲深深感到認同;有著上台恐懼症的觀眾紛紛在網上表達他們與後藤擁有相同的恐懼;而對於那些曾經不知該如何找到同好、感嘆組團世界難的「孤獨」樂手們,《孤獨搖滾!》讓他們從頭點頭到尾——也許米津玄師也是流淚按讚的一員。 美少女們並非未曾在動畫世界裡舉起電音吉他:二〇〇九年,動畫《K-ON!輕音部》裡就有五位美少女組成一支樂團。《K-ON!輕音部》大受歡迎,一樣引發社會話題。但《孤獨搖滾!》與《K-ON!輕音部》明顯不同,比起標榜「萌元素」與「搖滾」結合的《K-ON!輕音部》,《孤獨搖滾!》紮根的是更寫實的日本搖滾音樂脈絡,它要引發觀眾的情緒並非萌感,而是共感——《孤獨搖滾!》是為了曾經體驗過二〇〇〇年代下北澤搖滾(稱為下北系吉他搖滾)時代風華的觀眾而生。
《孤獨搖滾!》漫畫原作者濱路晶,並不諱言自己是下北系吉他搖滾代表團「亞細亞功夫世代」(ASIAN KUNG-FU GENERATION)的粉絲。亞細亞功夫世代的團員有四位,《孤獨搖滾!》裡後藤的樂團「團結Band」也有四位成員,而且她們的姓氏都來自亞細亞功夫世代的團員;生日也是亞細亞功夫世代團員的生日日期重新排列組合;《孤獨搖滾!》動畫每一回的標題都來自亞細亞功夫世代的歌曲,甚至一些角色性格直接取用自亞細亞功夫世代歌詞的含意——亞細亞功夫世代名曲〈滾動的岩石、早晨將會降臨到你身邊〉裡的歌詞寫著:「我無法成為演員或電影明星,我甚至也無法在你面前完美露出笑容,我真是無計可施……」這幾乎就是在描述恐懼人際關係的主角後藤一里。
《孤獨搖滾!》並非僅是將作者的愛團做為作品設定的典故,《孤獨搖滾!》著實地以戲劇形式描繪著下北系吉他搖滾的歷史:下北系的起源眾說紛紜,最多人接受的說法,是這種搖滾風潮來自一間位於地下室的展演空間「下北澤SHELTER」(劇中名為「ライブハウスSTARRY」)。一群年輕的日本樂團,想要靠自己的力量「糾正」某種當時已經約定俗成的搖滾風氣。他們不想像華麗搖滾那樣穿著光彩炫目、他們不想像搖滾巨星一般,從台上飛撲享受觀眾穩穩接住他的「人群衝浪」,他們寧可反潮流地專注在自己特有的風格上,以音樂本質做出勝負。下北系不討好時代、不討好媒體、甚至不討好觀眾——下北系搖滾成了真正的「孤獨搖滾」,卻吸引了一派更加死忠的鐵桿粉絲。
日式搖滾在此又成功地進化了,與七〇或八〇年代日式搖滾的變貌不同,下北系搖滾多了誠懇與在地獨特性,亞細亞功夫世代自然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孤獨搖滾!》崇尚的是下北系對於搖滾音樂的瘋魔崇拜。與樂團成員們一起演奏、一起創作音樂的快樂,可以強大到突破青春期的社交障礙之壁,一如許多下北系樂團能夠苦熬長年地下活動的辛酸,卻依舊堅持在小小的展演空間演奏自己的音樂。孤獨不只是一種現況,更是一種堅持的體現,而不僅主題意在榮耀亞細亞功夫時代與下北系吉他搖滾、音樂部份也由許多下北系相關樂手製作的《孤獨搖滾!》,從裡到外,都在彰顯這種堅持的無上驕傲。
樂團「hitorie」主唱Shinoda表示他與後藤一樣害怕與人接觸;樂團「BLUE ENCOUNT」鼓手高村佳秀,看到團結Band因為颱風導致表演門可羅雀時深有同感。《孤獨搖滾!》在樂團界喚起了一股驅散孤獨的共感,曾經在地下室孤獨搖滾的人們,在搖滾裡不再孤獨,《孤獨搖滾!》從方方面面都是一首頌歌,鼓勵著孤獨的人們跳進這場唱出心聲的浪潮之中——也許這正是青春最美的樣貌。
撰文|龍貓大王通信
報導你從未在意(但很有趣)的小新聞;報導已經過時(但很有趣)的昔日事物;關注日本文化與好萊塢電影;關注被嘲笑的失敗、瘋狂、奇怪的人們。目前專心在FB粉絲頁【龍貓大王通信】努力服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