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主題特輯 【文化桃園】桃園國樂見聞錄|國樂放大鏡

【文化桃園】桃園國樂見聞錄|國樂放大鏡

by 鍾耀光

常說國樂承襲自千年傳統,我們所熟悉的「國樂團」卻是民國以後才誕生,在西學東漸的歷史背景下師法西方管弦樂團而來,是相對年輕的表演編制。然而國樂器與西洋樂器的色彩與特性不同,在轉譯的過程中無法完全模仿。這造就了國樂團特有的風味,可我也在與西洋音樂、國樂打交道的過程中發現國樂團的局限性。以下特別介紹國樂團的編制、與西洋管弦樂團的差異,以及我在與桃園市國樂團的合作中所嘗試過的國樂團改良。

吹拉彈打 各司其職

依照演奏方式不同,國樂器可分為「吹」、「拉」、「彈」、「打」四大類。

「吹」為吹管樂器,主要有笛、嗩吶與笙;「拉」為拉弦樂器,有高胡、二胡、中胡與西洋樂器中的大提琴與低音提琴;「彈」有彈撥樂器琵琶、柳琴、阮與揚琴;「打」為打擊樂器,包括鑼、大鼓、小鼓、排鼓、小鈸、大鈸等,另外也使用西方的定音鼓。其餘還有管、三弦、箏與其他打擊樂器,依照曲目編制各有不同的運用。

國樂團最具特色的一點,便是彈撥樂器的大量使用。管弦樂團中會使用的彈撥樂器只有豎琴,且不是固定編制。國樂團卻有固定十幾至二十人的彈撥組,他們為國樂團的音色增添顆粒狀的質感。打擊樂器的不同也是讓國樂團樹立起音樂特色的源頭。

國樂團中的吹管樂器都擁有高亢的音色。

國樂團中的拉弦樂器除了胡琴,還包含西洋樂器中的大提琴和低音提琴。

來到吹管組時,差異變得更加巨大。嗩吶、笙與笛對應的是管弦樂團中的銅管(小號、法國號、長號等)與木管(雙簧管、單簧管、長笛等),可嗩吶的高亢完全相異於銅管的圓潤,而笛類無論是梆笛、曲笛或新笛都是音色高尖的樂器。對應交響樂團裡提琴家族的胡琴們缺乏低音聲部。雖曾以革胡、低音革胡擔任,但此二種樂器第一價格高昂,第二琴面所使用的大張蛇皮經常在出國時過不了海關,因此現代國樂團多以大提琴與低音提琴補足低音聲部。

近代以前的國樂器合奏以小型編制為主,適合少數人欣賞,不似西方管弦樂團需應付如音樂廳、歌劇院等大型場地。因此在音響分工上不如管弦樂團細緻無可厚非。1920年代借鑑西方編制催生國樂團,在當時可謂一大創舉,亦是東西方文化撞擊下必然發生的歷史進程。此後大量優秀作曲家與作品應運而生,並隨著民族遷移的腳步在亞洲各地發展出不同的國樂文化。

多元、大量編制的彈撥樂器,是國樂團一大特色。

以轉變應萬變

經歷數十年發展,國樂團的編制幾乎沒有改變。然隨著現代樂曲規模變大、更多元風格的演出需求,許多自誕生之初便留下的缺點開始浮現。我也在為國樂團指揮、作曲的過程中,極力謀求革新的可能性。

首先在拉弦組的胡琴中,雖由三種胡琴分擔原屬小提琴、中提琴的音域,然而中提琴的低音音域仍有胡琴未及之處。當初在訂立編制之時未能找到樂器補上這塊音域空缺,是國樂團一大遺憾。因此在與桃園市國樂團合作時,每逢音域上有需求,我會讓高胡、二胡與中胡聲部通過在曲中更換樂器,也就是一個聲部演奏多種胡琴的方式來拓寬音域。再來吹管樂器的笛是固定調性樂器,每支笛只能吹出一種調,此特性令它經常在近代複雜的調性變化中受到限制,因此我也嘗試以臺灣音樂家陳中申於2008年改良的「陳氏半音笛」來突破。革新從來都不容易,需要樂團的配合與樂手額外的學習。正好桃園市國樂團是公立職業樂團中最年輕的,較沒有包袱,一有機會就樂意嘗試新事物。

不同的打擊樂器,可樹立不同的音樂特色。

2023桃園國樂節的閉幕音樂會《繽紛管管》,由西洋管樂的單簧管和國樂的笛分別演出協奏曲,激盪出新的音樂火花。

當然,這些所謂「缺點」都可以由作曲者、編曲者以配器技巧弭平。但面對當今樂壇普遍以西方思維來創作音樂的現況,我認為國樂團本身也須做出相應調整,不應囿於所謂「傳統」而不願改變。誠如開頭所言,國樂團還是個年輕的表演形式,仍擁有無限的可能性。在該傳統時古色古香,面對新創作品時靈活開放,對長久發展絕對有益無害。

2023年時我們在桃園國樂節的閉幕音樂會中找來同為在地樂團的狂美交響管樂團合作,引入雙簧管、單簧管、低音單簧管、次中音薩克斯風、低音管、小號、法國號、長號與低音號。我用這些樂器來豐富國樂團的音色,也希望大眾聽見國樂團可以達成的改變,願意對現有的國樂器進行改良,幫助國樂團在追求美的道路上走得更廣、更遠。

撰文|鍾耀光

圖片提供|桃園市國樂團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