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你喜不喜歡,Mr.Children都在那裡。在九○年代音樂啟蒙的人,或多或少都曾受到他們的影響。」陳玠安這麼說。作為一個幾乎沒有海外版專輯的日本樂團,距離上次來台也已經超過二十年, Mr.Children可能很難想像他們在台灣有多少聽眾。不過,二月份兩場演唱會的門票全數售罄,多少釋出了這樣的訊息:自八○年代末開始,日本流行文化的泛亞洲傳遞,包括日劇、音樂(J-pop)和動漫畫,影響超乎預期地深遠。
接上九○年代的電波
資深雜誌人黃威融,作家陳玠安,以及資深粉絲小孩社長(以下簡稱社長)都是Mr.Children樂迷,其中社長自主翻譯了二十六年來全部的歌詞,與一群同好架設討論區。來自不同背景的三人,在不諳日文的時刻,也早已被旋律吸引,正好服膺當代流行音樂的傳播模式。
一九九五年Mr.Children剛剛竄紅,發行《Land In Asia》台港限定精選輯,意圖拓展亞洲市場之前,就有旭聲、禾臣影音等台灣廠牌,將早期單曲集結成輯。雖是名不正言不順的盜版,卻是許多資深樂迷的原點,包括高中時期因〈Innocent World〉一曲結緣的社長,以及因為日劇《青春無悔》(若者のすべて)入坑的黃威融。Mr.Children予他最強烈的印象,即是作為日劇主題曲的連結,日劇傳遞的正面價值,和Mr.Children的歌詞、意象及價值觀十分契合,「這說起來很俗,但他就是給你勇氣,特別是在狗屁倒灶的人生裡。」
同樣是旋律先行,陳玠安的切入點卻非J-Pop亦非影劇,而是九○年代的另一樂種——英式搖滾(Britpop)。彼時的英國樂團試圖重新挖掘六○年代以披頭四為主的聲響,融合歌謠形式創作搖滾樂。朋友借給他《BOLERO》、《Discovery》,打破了他對日本搖滾的既定印象,讓他知道日本團也可以做出非常流暢且細膩的歌曲。Mr.Children無疑是抒情搖滾在當時最好的表現之一,聲音處理大塊壯闊,與當時英搖風格有些相近。「《BOLERO》讓我非常驚豔,當時會有種錯覺,擅自認定聽J-pop或J-Rock的狀態都是流行的,但其實還可以細分為很多類型。」
寫給過去與未來的災難
日本媒體喜歡將「國民」二字冠在知名音樂人身上,形容其風靡程度並藉此召喚全國民眾的共感,Mr.Children自九○年代起引領的風潮無疑是國民級的,然而他們不太上綜藝節目,也鮮少出席日本年末音樂盛會紅白歌合戰,究竟如何延續其熱度?除了搭配廣告、日劇和電影,更多可能是應援歌曲的力量。
以「災」作為二○一八年度漢字的日本,在九○年代初經歷泡沫經濟垮台、又陸續發生了阪神大地震、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當時槙原敬之〈無論何時〉(どんなときも)、ZARD〈別認輸〉(負けないで)以及Mr.Children〈Tomorrow Never Knows〉都成為撫慰人心的金曲,傳唱至今。
對樂迷來說,只要曾經接觸過他們,之後就可以一再提取那正向能量;樂團一直在活動,也不曾換過團員,樂迷不會輕易失去導引。社長說,日本職棒選手在每一場球賽都有出場歌,根據統計,Mr.Children的歌曲是最常被使用的。他們絕大多數的歌都可以當成應援曲,也一直有著直面世界的勇氣。
「Mr.Children就像是日本的國家足球代表隊,」陳玠安下了這樣的註腳,「日本的足球隊可能不那麼強,但是觀眾仍然很熱情聲援他們,透過對他們的聲援,從中找到一些夢想。在動漫日劇裡,我們看到的熱血、夢想、勇氣和愛,與真正的日本其實有段差距,也因此在壓抑的社會裡面,這樣的樂團是被需要的。」
不能保證明天就沒事
想像與真實的「日本」落差,足以解釋Mr.Children的崛起:無論天災人禍、社會議題甚至運動競技,當國家遇到重大事件時,聲援他人或被聲援的歌曲,總會反映民眾想要成為的模樣。「即使很多人覺得Mr.Children的歌曲過度樂觀正向,他的歌詞卻不會要求你要馬上好轉,或者明天就會沒事,他們很少在副歌吶喊,而是近似於迴旋式的呢喃。」陳玠安這麼說。
這種低語而堅定的安慰,像是三一一震災後,渡邊謙朗誦宮澤賢治的詩作〈不要畏懼風雨〉(雨ニモマケズ)一般。社長補充,〈乘坐時光機〉(タイムマシーンに乗って)這首歌,就有一段歌詞是寫給宮澤賢治的。除此之外,Mr.Children的歌詞常有著與明亮旋律不同的苦澀面,像是在〈365日〉與揚昇旋律不符的哀愁,或歌曲名為〈HERO〉,劈頭卻說「如果說能用一個人的性命,作為交換來拯救世界,那我也只是個在旁邊等著別人出聲的男人罷了」(社長譯)。主唱兼創作首腦櫻井和壽某些低迴的部分,也很耐人尋味,近期的《我想吃掉你的胰臟》電影主題曲〈himawari〉,就屬比較幽微的創作,並非建立於廉價的情感依附,而更往深處探。
讓心變得赤裸
談到印象深刻的歌曲,社長從過去的演唱會曲目挑選,也順便為(買到票的)讀者預習。首先是收錄在《深海》的〈花〉。當時Mr.Children聲望如日中天,市場對他們的期望或許是推出更多的金曲,卻迎來《深海》這樣擁有大量政治、社會、能源相關隱喻的專輯。社長從高中求學聽到現在,最後一句「在心中開出那永遠的花朵吧」(心の中に永遠なる花を咲かそう)也在近期昇華為人生的領悟。日劇《青春無悔》主題曲〈Tomorrow Never Knows〉不在近期巡迴的歌單裡,卻是台灣歌迷共同的心願。
黃威融延續自身影像美學的喜好,毫不猶豫選了三首主題曲:日劇《Code Blue》的〈HANABI〉、《Orange Days》的〈Sign〉,以及為了二○○八年奧運而寫的〈GIFT〉。〈HANABI〉抽象描繪了具體的醫療職場,〈Sign〉則是少數直接描述愛情的歌曲。Mr.Children的演唱會視覺表現、專輯封面乃至裝禎設計,一直為人稱道,黃威融也將其運用於課堂教材,包括網路上的奧運日本隊影音短片。他說,「比起為國爭光這種假象,這首歌反映出運動員的青春與汗水才是無價的。」
「談到長青樂團,樂迷多半會有『過去總是比較經典』的迷思,但Mr.Children卻很難得,新歌還是引起大量討論,甚至因為創作從不間斷,以往勵志的舊歌也顯得更有說服力,不只是販賣老團情懷。」陳玠安說,《重力與呼吸》(重力と呼吸)裡的〈箱庭〉、〈在海邊、心想要變得赤裸〉(海にて、心は裸になりたがる),都是新歌,歌詞皆是一時之選。
箱庭除了用以形容盆栽造景,作為理論,近年常被運用在電玩遊戲開發。歌曲描述一個條件有限、技術有限的人,聽來殘酷,卻很迷人。而〈在海邊、心想要變得赤裸〉則是呼應〈皮膚呼吸〉,相對於〈皮膚呼吸〉自省和奮力一搏的心,歌詞提到滑手機和網路酸文,最後又反璞歸真,像是宮澤賢治、谷川俊太郎的詩作,描述手法不艱澀,銜接日本傳統美學,同時展示了當代現象。
在金粉落在他們身上之前
回頭看台灣的流行音樂,詩與(流行)歌、流行產業的距離,或許是我們可以從Mr.Children與日本音樂產業借鏡的地方。陳玠安提到谷川俊太郎幫原子小金剛、霍爾的移動城堡主題曲寫詞,期待華語市場以流行歌為引,進而認識文學作品。甚至,詩歌也可以轉化成具體行動,比如櫻井和壽與製作人小林武史、傳奇樂人坂本龍一合作,成立了幫助農民貸款和推廣環保的ap bank。
黃威融則說,華語歌的社會感和時代性不足,導致我們驚訝於Mr.Children歌曲、實際行動展現的社會關懷。台灣音樂產業太過逸樂化,害怕自己的形象被弄擰,讓娛樂流於表象。「但對一個二十多年持續進步,而且規律的硬蕊創作者來說,這些(社會關懷)都是他生命裡很自然的一部分,或許,台灣的聽眾也渴望這樣真切的作品。」
新專輯《重力與呼吸》的最後一首歌〈皮膚呼吸〉,是社長認為最能代表如今Mr.Children的歌曲。年近半百的音樂人,在歌詞當中反求諸己:「你滿足了嗎?」比起常用的罕見漢字,這次的歌名是更難解的科學名詞。櫻井在其他訪談裡提到,古人死後會在皮膚塗上金粉,因此死亡等同於皮膚不呼吸,而皮膚呼吸就是活著的證明——二十多年的長青樂團,仍然維持呼吸與創作,持續應援著樂迷,一起走過災難與日常。
小孩社長
一九七八年生,經營「迷失的秋卷」歌詞庫、「小孩先生無盡的影城」臉書粉絲專頁,長年致力於推廣Mr.Children。
陳玠安
一九八四年生,花蓮人,曾任音樂雜誌主編、金音創作獎評審。現為專職作者、樂評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講師。著有《那男孩攔下飛機》、《在,我的秘密之地》、《不要輕易碰觸》、《歡迎光臨風和日麗唱片行》。
黃威融
一九六八年生,九○年代初期進入廣告公司寫文案,一九九八年和好友集體創作《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二○○六年擔任《Shopping Design》創刊總編輯,二○一二年參與《小日子》創刊,二○一三年協助誠品書店《提案》創刊。近年持續參與各領域編輯事務。
採訪撰文|因奉
小白兔通訊編輯,不勤奮文字生產者。進行所有娛樂都理直氣壯地宣稱自己在田野調查,論文寫迷幻音樂,近來卻沉迷於日本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