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一〇年代中期,台灣文壇掀起一波台灣文學獲得日本文壇青睞的現象。二〇一五年東山彰良《流》獲得直木賞、二〇一七年五月出版的《我殺的人與殺我的人》獲得讀賣文學等三項大獎,二〇一七年溫又柔《中間 …
當期聯文
-
-
當影視改編成為主流在聊吉田修一前,我想先從東野圭吾開始說起。小說家東野圭吾在散文集《大概是最後的招呼》曾回顧過自己的寫作歷程。一九九九年,對他來說是個關鍵轉捩年,因為那年出現兩件大事:前一年 …
-
文化部過去幾年,有個很重要的「青年創作獎勵」計劃,限定參與者是十八歲到四十歲的青年,我去當了審查委員,真是令人驚訝,參與者想法概念豐富,計劃書寫得之精銳,幾乎是我看過水準最整齊的,以我個人標 …
-
建於明治時期的劇場、橫跨兩市的吊橋、迎接無數過客的洋館⋯⋯時間流逝,人來人往,空間始終靜默地觀看——看太鼓樓的鼓面震動、看年少時的激烈爭吵、看那些或風光或黯淡的歲月。本次我們精選出十一處與《 …
-
吉田修一 生於日本長崎縣,一九九七年以《最後的兒子》一作出道,並榮獲文學界新人賞。二〇〇二年以《同棲生活》榮獲第十五屆山本周五郎獎,並以《公園生活》榮獲第一二七屆芥川賞,因同時奪得純文學獎與 …
-
「此處/既無疼痛,亦無恐懼/聲音、愛與記憶/也都逐漸模糊」片末,主題曲〈Luminance〉響起,愛上了人類的白鷺獨自立於台上,紙花四散,碎光斑斕。那之中的喜久雄是否快樂呢?未能知曉答案的我 …
-
《蒙馬特遺書》英譯本於二〇一四年出版時,收錄了譯者韓瑞寫下的後記,其中鉅細彌遺地介紹邱妙津的生平與創作,更爬梳台灣的歷史脈絡,讓英語讀者能更容易找到閱讀的座標。在十一年後,我們選擇摘錄後記中 …
-
許多台灣讀者也許都知道《蒙馬特遺書》和《鱷魚手記》早已有英文譯本,但不見得留意過美國的出版社與編輯,如何決定小說的翻譯、出版及市場定位。目前任職於紐約書評出版社的編輯楊君磊,正是小說英譯版的 …
-
十七年前,我將邱妙津的《鱷魚手記》翻譯為《ある鰐の手記》(作品社,2008),並於兩年後前往中興大學的研討會發表演講〈關於邱妙津作品裡日本文學的「引用」——以「鱷魚」意象之來源為中心〉,更在 …
-
九〇年代的集體爆破 在充斥各種末世預言的二〇二五年,重讀邱妙津,彷彿經歷一種黑洞般的穿越。回到一九九四年的時空情境,《鱷魚手記》的出版,是臺灣社會迎來深層結構大面積爆破的徵候,也是臺灣性別運 …
-
我讀完《蒙馬特遺書》的時間很晚,是一九九七年的四月,(我把日期記在初版書上)現在把書拿出來,發現裡面折了許多狗耳朵,還有一張用便條紙摺成書籤,就像書前邱妙津所寫的,「讀到此書的人可由任何一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