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多元,而且千錘百鍊 Q:《蒙妮卡日記》選錄過去作品,別於有些作家悔其少作,您重讀舊作的感受為何?會動念修改嗎? A:小說有預言的成分,書寫的當下雖然成為過去,寫的卻是未來,當時的未來成為(閱讀更多)
閱讀推薦
-
-
記得滿島光說過一句話,大意是:電影是導演的,影集是編劇的,舞台劇是演員的。我常在玩味這概念,那的確是一個最理想的情況,可惜多數現實總讓人失望。有時我所看見的情況更接近這樣:電影是資方的,影集(閱讀更多)
-
我最早著手翻譯的書,是史考特.費滋傑羅的作品集《我所失落的城市》。這本書於一九八一年推出,那是在我以小說家出道不久時。從那之後,我一邊寫著自己的小說,一邊斷斷續續埋頭翻譯費滋傑羅的小說,編譯(閱讀更多)
-
王國維之自殺,一度在後世華人學子心目中有著尼采「杜林之瘋」一般的象徵意義,如某種哲學標竿。從殉清說到殉國說,到殉時代說,王國維的圖騰層層加碼,其中當以另一大師陳寅恪為他在清華大學衣冠塚所撰碑(閱讀更多)
-
本文摘自《住那個家的四個女人》 住在牧田家的四個女人,平日向來在早上七點一起用早餐。 早餐準備採輪班制,這星期是佐知當班。昨晚刺繡愈繡愈起勁,一直想著再一下就收工,沒想到一不小心就埋首刺到了(閱讀更多)
-
https://youtu.be/tU_e1Kh4T3E 本文摘自《機車媽媽》 媽媽終於考取機車駕照了。 媽媽是透過村內廣播器通報,在三合院裡考駕照。她搶頭香應試, 全程無壓線, 平衡感一百(閱讀更多)
-
本文摘自《這輩子,演得最好的是自己》 〈一封家書〉 在時間中,都是練習。 新環境需要練習如何適應它,新學校需要,新關係、新身分……也需要,當「新」的來臨,表示告別「舊」,而說再見是困(閱讀更多)
-
本文摘自三采文化《我有結婚病》/陳又津 〈我有結婚病〉 我長得不差,有在健身, 為什麼連三十歲之前結婚, 這麼簡單的夢想都無法實現? ──林怡君,相親社員,33 歲 聽說雪山適合新手,夏天只(閱讀更多)
-
本文選摘自《彼岸》 〈對倒〉 姊姊帶著兒子返臺後,我和母親獨處的時間激增,母親高度重複的說話內容讓我得邊聽邊過濾,深怕漏了哪個新句子,那些新句子宛如新出現的一片拼圖,我邊聽邊摸索這片與那片應(閱讀更多)
-
仰望滿天繁星,感慨世界之大,我們都曾經默默許願,盼望這一生,能夠遇到專屬自己的命中注定。然而現實往往是,世界七十幾億人口,台灣兩千三百萬人,兜兜轉轉,竟然怎樣就是找不到完美契合的「另一半」。(閱讀更多)
-
編按: 本文摘自梁文道在其讀書節目中專訪劉子超,兩人除了談劉子超 2020 年獲獎無數的非虛構作品《失落的衛星:深入中亞大陸的旅程》,也談及兩人對旅行與寫作,深入理解世界的方式。 這本探訪中(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