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喜歡讀書 鬥書評|崩壞國文──陳育萱╳陳茻

鬥書評|崩壞國文──陳育萱╳陳茻

by 陳育萱 ,陳茻

國文不壞,學生不愛|陳育萱

以歷史為大舞台的《崩壞國文》,其別開生面的切入點便是在單純的文本分析外,拉出一條「縱深線」,指認該朝代的民俗風土,包含慣常出現的庶民小吃,愛美聖品,奇裝異行。

歷史是時間與空間共同交織的產物,往往也決定了一個人面對世界的座標與姿態。於是,我接收著文人屢次被貶謫的「南方」餐桌料理是鱟、魟、蝦蟆、蛇,驚嘆著柳宗元、韓愈、元稹各自揮舞不同才情的劍,有些刺向世界,更多是迢迢長路的淌血之行。

一篇文章、一位作家之有能耐停留在現代人的眼裡,仰靠的除了風華自盛的文章,若能疊加時空脈絡,則是給讀者一副3D立體眼鏡,側身通過時光長廊時,屬於遙遠朝代的細節,諸如:官制、風氣、禮節,無論繁雜何許,都還魂現形。

在這過程中,慢慢在讀者心目中升起的不再是造神後的「文壇神話」,而是人性七情六慾、喜怒哀樂的「人的形象」。我想,這正是高中學生特別缺乏,也是高中國文教師較難企及的部分。

從教師端來看,一般中文系出身的學生,多半能悠遊文本,並試圖傳達行文文氣與情感。相較而言,例如〈虬髯客的晚唐回眸〉這篇,謝金魚所提供的則是教學現場解構文本時,必須羅列展示在學生眼前的,那一塊一塊的磚。例如,本文提及唐代旅店一般提供開放空間,於是旅客並不會一投宿就入住各自房間。虬髯客之所以有機會「取枕攲臥,看張氏梳頭」,顯然是唐代的旅舍提供了故事可能發生的場景,因此小說中鋪陳虬髯客的無禮,才有其發生的沃土。

比起複習拆解的技術,現在的高中生似乎更需要「故事」。比如某次我在課堂上說起杜甫得到唐肅宗賞賜的「口脂面藥」,在冬日嚴寒時忍不住因為歡喜而寫詩謳歌。台下學生面露不可思議的神情,大概是無法相信「詩聖」也會需要保養品吧!

驚訝、錯愕、好笑,這些被引動的情緒,正是國文課堂中能夠尋思改變的風景。

每當歷史軸線挾帶時代林林總總物事,嘩地來到課堂時,學生會露出鬆了口氣的表情,好像一篇篇課文之中藏著無傷大雅的小辮子,誘引學生去拉拉看,讓摸索世界的少年,重新塗畫出一位文人的心靈塑像。

國文不壞,學生不愛。他們要的也不是壞,就只是想在無數的受挫經驗外,見到有(古)人陪伴,真好。

 

富於深意的「最廢的課」|陳茻

在我看來,《崩壞國文》作為書名,名為崩壞,實有意重構一套新的觀點:至少有兩層意涵,且各自包含了破與立兩個層面。

其一,透過制度史、生活史的研究,重構我們熟悉的古人在心底的既有形象。最重要的,是強調古人亦為凡人,有著與你我相去不遠的人間煩惱。其二、還原過去的時代,是過往國文教育裡比較缺乏的部分。補足這一塊,在方法上重啟當代與傳統的對話,這是對傳統教育的再省思。

儘管本書以幽默詼諧的方式包裝,宣稱這是﹁最廢的課﹂,但這個﹁廢﹂字,細細品味起來卻頗有深意。我對於傳統教材中的某些詮釋方式一直有意見,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就是對於任何作者之評價,幾乎都只有平面、正面的描寫,有時更近乎歌功頌德。然而,只有當我們徹底破除這些,事物真正的本質才會被我們看見。

「最廢的課」會被拿來當作包裝與宣傳的標語,背後反映的是教育現況之不足,並非僅僅為了博君一笑。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慢慢拼湊出一個時代,諸多細節,也更貼近我們的生活。

我一直相信,一個時代的特殊性,必須透過與其他時代的比較得來,這是解讀歷史的重要目的之一。然而,要還原一個時代,若非透過嚴謹的學術考證,總會有許多不足之處。歷史是流動的,歷史解釋更會隨著每個時代面對的課題不同而改變。欲了解當代,透過與過往的時代比較,理出種種異與同,是最基本也最切實的作法。

平易近人的文字,是本書的另一大特色。然而,文字畢竟只是傳達訊息之媒介,詼諧與幽默背後,有著更巨大的問題值得我們去探究。任何材料的擇取,都需要作者花費心思,並不是將所有掌握的資料堆砌拼湊就可以了。

《崩壞國文》提供了許多古人的生平瑣事,自有其娛樂價值。但除此之外,我想這本書還有另一個重要意義。任何普及性的著作,都是為了讓更多人能參與其中。除了提供整理好的資訊外,更重要的,是整理這些材料的方法與態度。《崩壞國文》雖然只談了唐代幾個著名文人,但每一個切入的角度,都非常值得參考。

以語文教育而言,手握釣竿,遠比吃烹調好的鮮魚來得重要。材料一直都在,端看我們如何安排,《崩壞國文》試著作了嘗試,是一個好的示範,這一點頗值得深思玩味。

 

 


體制內觀點 陳育萱
彰化人,曾在台灣全島流動,即將移居家鄉,職業是教導高中生如何慢下來。曾獲時報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文化部藝術新秀,美國佛蒙特藝術中心駐村作家。作品刊載於各副刊、聯合文學、幼獅文藝等。著有長篇小說《不測之人》,散文《佛蒙特沒有咖哩--記那段駐村寫作的日子》。

 

體制外觀點 陳茻
曾任健身指導員。畢業於台大中文系,其後主要在研究晚明異端思想、儒家經典詮釋學等。在體制外教室帶學生讀人文經典、探討社會問題。教育上目前最關心的事只有思考。不喜歡當老師,希望自己能一直當個學生,繼續傾聽與學習世上的事物。著有《地表最強國文課》

 

 

You may also like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