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普通生活靈魂交換 【靈魂交換】不明亮的物事,不明亮的我─卓霈欣 VS. 阿翰

【靈魂交換】不明亮的物事,不明亮的我─卓霈欣 VS. 阿翰

by 吳孟倫

台北藝術大學教室的日光燈,讓一切物事顯得蒼白刺眼,卓霈欣侷促地與沈默對視。「以前上台報告,老師說:『妳要講什麼?』她站在台上超久,不說話。」同學阿翰如此回憶她。作為一個不擅表達自己的人,就連開口請求他人等待也無法做到。

 

小時候經常被同學取笑娘砲,害怕被欺負,曾文翰走起路來更扭捏。「有天我回來,我爸就把我叫到旁邊說:『我想教你怎麼樣是男生走路的方法。啊你的手就是要這樣晃出來,呀喲,然後腳就這樣,邁開來啊!』我難過到爆炸。」

 

內向、陰柔、不善表達、特立獨行……被拒斥於群體以外的生命經驗,致使他們不斷擦傷,擦傷的部位留下疤痕,成為生命的暗部。

卓霈欣 

生於台灣桃園,畢業於英國皇家藝術學系,現以視覺創作者的身分居住在倫敦。茶與貓咪是生活、工作必須品。作品以敘事為基礎,圍繞情緒主義切入不同題材。透過溫柔並隱晦的視覺語言包裹感性,細膩並理性地描繪出情緒的質地,催化觀者的親密主觀體驗與記憶碎片。作品曾受多項國際獎項認可,散見於不同雜誌、刊物與國際影展 。二○二一年獲得波隆那插畫大獎,受到極大的注目。

阿翰

本名曾文翰,台北藝術大學動畫系畢業,現為YouTuber。二○一七年創立「阿翰PO影片」YouTube頻道,擅於透過觀察與模仿,將生活經驗轉化成創作。

Q:在《漁夫和他的靈魂》中,漁夫切開自己的靈魂,站在海邊與靈魂凝視、告別。請兩位代入該場景,與自己的靈魂告別時,你們會說些什麼呢?

阿翰:我是覺得你幹得不錯,有沒有玩得開心?謝謝你。

霈欣:很感謝妳做了決定,陪我說了很多話,我覺得妳很勇敢,希望可以繼續跟妳說話。

Q:若可以選擇,兩位想透過靈魂交換去體驗對方的人生,還是會選擇留下?為什麼?

阿翰:換得回來那當然要啊,我超想當正妹(笑),我會把畫筆放著跑出去玩,談戀愛。

霈欣:換得回來嗎?我想享受,可以成為另外一個人的感覺,很自在演戲的感覺。

Q:那換不回來呢?

霈欣:那不換。因為我蠻喜歡現在的自己,以前會想成為不像我的人,但我現在接受自己、愛自己的部分多一些。

阿翰:蛤……好難選。好啦還是不換好了,因為我有一些職責還是要做啦。這世有自己的功課還是要做完。

北藝大畢業後,卓霈欣離家獨自前往倫敦鑽研視覺語言,二○二一年得到波隆那SM國際插畫獎,二○二三年有了首本繪本創作《漁夫和他的靈魂》;曾文翰因朋友建議,創立粉絲專頁上傳搞笑影片,四天就爆紅成了 YouTuber 阿翰,並不斷製造自己的分身,故有些人也喊他凜月、阮月嬌。

再見面,兩人給了彼此一個欣慰的擁抱。曾被厭棄的、不自信的生命經歷,他們透過創作,將其變成禮物。儘管那個轉化的過程是痛苦的,但對卓霈欣而言,創作讓她體驗孤獨,也同時賦予她找回自我的力量,「創作讓我看見自己真正的價值觀,並且捨棄一些不再屬於我的。作為個體,重新認識自己。」

在卓霈欣的創作中,她選擇注目情緒的質地,也像終於凝視真正的自己。「小時候長輩過世,喪禮現場很安靜,但我可以感受到大人們的沈默裡有他們很想說的話,對長輩死亡的愛與不捨,但他們不會說出口。這是一件讓我覺得很奇怪的事。所以現在創作,我也想創作給同樣有這種感覺的人。」

首本繪本創作,卓霈欣挑選王爾德作品〈漁夫與他的靈魂〉為底本改編,渴望透過創作討論情緒,「這個故事不同於以往的童話故事,它沒有既定的快樂正向,美或醜,在這個故事裡,角色是平等的。最主要的核心是想把這些情緒提出來讓讀者感受。我並不覺得這些沒那麼明亮的情緒,它是一件不好的事。」像在對著喪禮現場、電腦桌前,那侷促不安的孩子輕輕地說:不明亮的情緒,不明亮的你,是可以被接受的喲。

阿翰透過模仿,觀看台灣社會的邊角人物:非主流群的御宅族、疼惜住客的房東阿姨、指引迷津的算命仙……儘管曾因模仿而引發醜化其他族群的爭議,他創作的初衷不變,「我一直以來的心念就是,想讓大家在不同的族群或人物裡,看到自己的影子,以及每個人不同的韌性與可愛之處。」創作之於阿翰是發洩、是單純的慾望,「我沒有高級遠大的目標。其實我本性是膽小的,但我的每個角色都很勇敢。譬如,凜月被大家嘲笑,但在她的世界裡,她沒有感覺,活得那麼自在。」阿翰認為,他模仿的每一個角色,都是自己的一部分。從前得用力隱藏的特質,他現在更用力將它們掏出來,「我覺得那是我從小到大累積的東西,其實很珍貴。」

自嘲是為愛成癮的人,二○一九年底一場愛而不得的戀情,讓阿翰陷入低潮,開始瘋狂算命。二○二三年初,(現實中的)宮森先生來台拜訪,無意間替阿翰帶來改變他的靈性體驗,鬆開多年心結,「我跟我爸說,宮森先生跟他爸已經二十年不說話了。我爸就說:『太誇張了吧,去抱你爸一下。』宮森先生反問:『那你兒子現在抱你,你會怎麼樣?』」氣氛使然,阿翰佯裝三八,鼓起勇氣抱了父親,「一抱完,我就淚留滿臉。對我爸說出那句難以啟齒的,謝謝你。」

聽說成巫以前,有些人會先患得神病,經驗深沈的痛苦。當年父親給自己的一場男子氣概教育,使他患病,經過很多年以後,阿翰才在父親溫柔的擔憂與隱晦的愛裡得到開示:愛是痛苦的道途,卻也是自己的歸途。

卓霈欣與阿翰明白,自己是相對幸運的人,能藉由才華綻放自己,「如果沒有那麼幸運的人,被擺在不適合的環境,是非常殘忍的。」因此他們選擇將大眾避而不談的情緒、視而不見的社會邊陲放置創作前沿,讓曾因個人特質而受傷的人們感覺被同理──像與老友相見時的那個擁抱,溫暖地、欣慰地珍惜彼此獨特的存在。

採訪撰文|吳孟倫
一九九四年生,桃園人,喜歡觀察人類,熱愛寫字與旅行,迷戀大汗淋漓後,等來的一陣風。曾任內容編輯兩年,現為自由工作者。在一趟美西公路旅行裡明白,啟程是為尋根。落下的字,都只為與陌生的你一同慶祝人的脆弱性,因為有些生命的火焰,只有悲傷的眼睛才能看見。更多私作品:joscenario.com

攝影|劉璧慈
場地提供|魚刺人雞蛋糕台北師大店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