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藝文行事 攝影作為光的多重「影喻」 專訪「比喻‧隱喻:逐光追影及它義」策展人姜麗華、呂筱渝

攝影作為光的多重「影喻」 專訪「比喻‧隱喻:逐光追影及它義」策展人姜麗華、呂筱渝

by 王振愷

「光是從我們的眼睛出來的,流向世界,唯有如此,這一切才是相機所要捕捉的,才是值得捕捉的。」——吳明益《浮光》

這段文字摘錄自作家吳明益思考攝影的文集《浮光》(2014),裡頭〈光與相機所捕捉的—負片〉的篇章中,他對話古希臘哲學家恩培多克勒(Empedokles)一段關於人類知覺的論點。哲人認為觀察者的視覺其實來自身上流出的火光,在點燃外在環境後又反射回眼中,呈現出我們所看見的世界。

這段背反科學卻具有高度文學性的「影喻」,牽引出吳明益對於光—相機—眼睛間互動關係的思考,此段引言或許也能作為近期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比喻‧隱喻:逐光追影及它義」展覽的一個註解。此次專訪特別邀請展覽策展人姜麗華、呂筱渝,從她們的攝影書寫與閱讀談起,進一步觸及展覽內部論述與作品選件上的思考,以及展覽現場特別設計的影像裝置。

從書寫出發,為攝影藝術撰史

近年來攝影與書寫間的跨媒介討論在華文世界方興未艾,除了前述作家吳明益的《浮光》之外,二○一一年創刊至今的獨立刊物《攝影之聲》持續進行不同的專題策劃,以及學者郭力昕、張世倫等皆持續推進臺灣攝影史的研究。其中,策展人姜麗華也於二○一九年出版《臺灣近代攝影藝術史概論:一八五○年代至二○一八年》一書。

此書承繼過去吳嘉寶老師「臺灣攝影簡史」的調查研究,並採取藝術史途徑、以線性史觀與類型歸納進行討論。「比喻‧隱喻:逐光追影及它義」的策展計畫可說是以此書作為基礎,策展人再將許多書中未盡之業補遺,也將未提及的新生代藝術家納入,包括以《臉上的光彩》系列獲獎無數的王鼎元、關注近郊空間與光影交織的李毓琪等。

策展的發想從書寫出發,展覽現場也會以《浮光》裡優美且具啟發性的佳句串聯。兩位策展人在策劃前期也閱讀了許多攝影書寫的出版品,包括電影導演溫德斯《一次:影像和故事》(2005)、西方攝影經典如約翰‧伯格的《攝影的異義》(2016)與羅蘭‧巴特的《羅蘭‧巴特論》(2012)、《明室》(1995)等書共同對話。

(上)李鳴鵰,〈女子像〉,1948,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 (下)賴譜光,〈影像2-1:逆光而行。臺北大稻埕〉,2020,藝術家授權
何經泰,〈陳家祭司(謝慧光)〉,《百年不斷的人神之約》,2018,藝術家授權

譬喻修辭、符號學與媒介考古的交集

展覽論述中特別將文學的譬喻修辭法與西方的符號學巧妙對照,牽引出光作為攝影的基本元素,畫面中構築的光與影再現著可觀世界裡的人事物,隱含著各式的符號在其中。策展人打破攝影展多以類型區分的框架,進行攝影文化中心幾千件典藏品中的光影詮釋,從抽象到具像,探究圖像背後帶出的時代背景、影像形式與媒材技法等。

不同時代的藝術家都透過攝影進行光影的探索,策展人特別留意到他們所使用的攝影器材。此次選件涵蓋有從當代攝影師的火棉膠濕版攝影、實物投影法、偏光板和偏光鏡形成的複屈折影像、縮時攝影影片,再到數位相機與軟體變造影像等多元的攝影技術,創造一條媒介考古的途徑貫穿其中。

「隱喻之影」裡的身影與人影

在二樓「隱喻之影」展區的開頭處,策展人特別展示何經泰《百年不斷的人神之約》系列裡的〈陳家祭司(謝慧光)〉。此作藝術家刻意運用逾百年歷史的濕版火棉膠古老攝影技術,拍攝臺東土坂部落排灣族的祭典「五年祭」(Maljeveq),表現傳統祭儀及參與祝禱人物的文化脈絡。
從〈陳家祭司(謝慧光)〉的原民身影開場,策展人特別在第一個展間內鋪展開從戰後初期到當代臺灣攝影家對於「人影」的呈現:從石萬里《高雄市政發展》(1940-1970)、阮義忠《人與土地》(1950)到余白《臺北原味》(2013)等不同系列作品的集結,能看見不同時代的大師對於勞動身影、街頭人影的構圖思考。

「隱喻之影」展區內展出的李鳴鵰〈女子像〉(1948),為啟發姜麗華、呂筱渝兩人此次策展最開端的作品。照片中攝影師拍攝陽光透過窗櫺映照在女子臉部,形成如同紋面般的獨特線條,讓觀者產生多種聯想。展區另一頭,展示著具有DJ身分的攝影師——賴譜光的「有聲影像詩」系列,除了觀賞還可以掃描QR code聆聽藝術家為照片設計的音樂,引領觀眾進入一個聽覺的影像世界。

王鼎元,〈社團會議〉,《臉上的光彩2.0》,2021,藝術家授權
楊士毅,〈繁花盛開的祝福〉,2021,藝術家授權

「比喻之光」中的光影互動裝置

進入三樓展區「比喻之光」中,呼應攝影作品裡「光」的多種展現方式,策展人與藝術家特別設計多組影像裝置,供觀眾互動體驗。以剪紙藝術聞名的楊士毅在展場中重現需仰頭觀賞的〈繁花盛開的祝福〉,他以縮時攝影紀錄下這件為高雄衛武營創作的公共藝術所呈現的光影變化;張國治運用逆光的原理,以純粹幾何造形形構《穿越罅隙之光》系列,作品創造出猶如黑暗叢林的剪影意象,在展場中將搭配鏡面裝置,創造出一座無垠之森。

除了臺灣攝影作品裡對於光影的多重詮釋外,多層次的跨領域展演與多媒體互動也成為「比喻‧隱喻:逐光追影及它義」展覽中的亮點。展覽期間,將搭配多個跨領域講座,邀請電影、文學、藝術史領域的專家學者之觀點切入討論攝影藝術。策展人也特別在兩層展區的最尾端,精心佈置了一個書寫互動區,邀請觀眾親手寫信給此次參展的藝術家,期待能有更深的交流,以及更多「靈光」的產生。

比喻.隱喻:逐光追影及它義

Simile・Metaphor: Chasing Light, Shadows, and Alternative Meanings

地 點|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 2、3樓 展覽室

時 間|2023.07.27-2023.12.10

隱喻之影|The Shadow of Metaphor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3.07.27-11.19

比喻之光|The Light of Simile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3.08.17-12.10

策展人|姜麗華、呂筱渝

採訪撰文|王振愷

現居臺南永康,《大井頭放電影:臺南全美戲院》、《大井頭畫海報:顏振發與電影手繪看板》作者,現任臺灣影評人協會理事。長期從事南方藝文、電影與當代藝術的獨立研究與評論書寫,並關注書寫與影像間的跨媒介,實踐一種獨特的策展方法。個人網站:www.jkwang.art

圖片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