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新鮮推薦當月精選 【當月精選】咬一口桃園文化:在地藝文工作者的早餐聚會

【當月精選】咬一口桃園文化:在地藝文工作者的早餐聚會

by 黃曦

Breakfast Time !

📍 只是光影 獨立咖啡廳

03-335-0368

週四至週一11:00 – 19:00

每週二、週三公休

供應|11:00早午餐 · 14:00下午茶

早餐會那天,附近宮廟正在迎熱鬧,我們跟著夏琳一起走進靜謐街巷裡,巷子口漫出炸油條的油香味,空氣裡還有陣頭點燃的鞭炮與香灰,「只是光影」落座在巷子的最深處,推開木製大門後的大字寫著「城市防空洞」。二〇一四年,桃園升格為直轄市,作為一座移民為主、鄰近首都的城市,桃園近年歷經快速的變遷與成長,各式文化的文化交融與衝突,存續之間的拉扯實為傳統與創新之間的必須不斷對話的議題。桃園是不斷形變的有機體,在這裡,有一群人偶爾會約吃早餐,他們有咖啡店老闆、書店老闆、作家和長期關注在地藝文展演的觀察者,在十年一刻的現在,仍在時間的流逝裡記憶城市的變遷,盼改變一直在路上。

夏琳(筆名)

「小書店老板娘說說話」版主、作家

高雄人,北漂工作並定居桃園十八年,經營南崁小書店十年,曾連續兩年獲文化部走讀台灣計劃獎助,目前書店停業寫作中。著有《不專心賣書的小書店和它的常客們》、《停下來的書店》,二〇二二年以《百年月光》榮獲鍾肇政文學獎,今年九月出版。

謝程雁

謝老闆 a.k.a.桃園藝文圈地下里長伯

早年以「名片交換計畫」的方式在各種店家流通各店名片,讓顧客們能從一間店認識更多在地店家,也從而促進店家間的交流。後來也以這樣的形式持續流通藝文活動資訊、各類社會關注議題,藉由地方店家直接面市的力量,一同為喜愛的活動與關注的議題發聲。

蔡奕勳

「只是光影」咖啡廳負責人

當代藝術家,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曾任畫室老師,現為「只是光影」獨立咖啡廳負責人,以空間經營做藝術策畫、在地平台。藝術創作含影像、多媒材創作,關注當代、在地與個體之間的精神狀態。

陳詠安

「瑯嬛書屋」「天河書屋」經營中

幼教系畢業,補習班擔任主管多年,因倦怠轉換跑道。進入另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開書店,目前與夥伴共同經營瑯嬛書屋及天河書屋。不是文化人進入文化產業,一點一滴學習起。雖然屢有挫折,但感謝一路上指導、支持,以及互相撐住彼此的所有人。

我與桃園:發掘城市的可能性

 「南崁小書店」關門之後,我反而多了更多時間在南崁一帶走走,我才發現自己搬來這裡竟然已經十幾年了,剛剛走進來才突然想到「只是光影」也開要十五年了,真的滿久的。

 奕勳開「只是光影」到現在十幾年了,以前的老客人都已經畢業、出社會甚至生小孩了,店跟著附近的住戶一起長大,很慢才建立起口碑,我現在覺得有這樣子的一間店一直存在,大家都還能回來,滿讓人感動的。

 二〇〇九年我從北藝大美術系畢業後,原本想做藝文相關的工作但覺得畫廊環境不適合我,才想說可以回家,同時也覺得「創作」這件事不一定要留在台北。當然搬回桃園從事藝術創作是困難的,最一開始我想結合選物、咖啡,同時也賣點書,並且繼續做藝術,然後改變一些事,也讓大家覺得桃園可以是好玩的地方。

 我覺得開店是選擇一種生活態度,你會進入一個新的生活型態,有一個固定的行程,所以在心態上也會變得不一樣。我有一個開店的朋友,他的阿嬤以前也是在菜市場做生意的人,阿嬤跟他說如果要當老闆,有三個字不能講——「沒辦法」。你必須獨自一人面對很多未知的風險,更沒有辦法雙手一攤說做不到、盡力了,沒有人可以幫你一起扛下這些責任。我一直都在這附近生活,跟地方淵源很深厚,但知道自己不擅長移動,也不喜歡旅行,跑不了也離不開,就希望自己生活的地方可以好玩一點,如果有很多人可以一起努力做一件事就蠻好玩的。

 絕大多數外地人在想到桃園的時候,應該都想不到什麼地方吧?除了「只是光影」,應該會有一種「在桃園可以去哪裡?」的感覺。要在桃園開一間咖啡店、開一間獨立書店,除了週末的觀光人潮,如果要長久經營下去,真的不能只有熱情和心意。我們要花很多力氣,想辦法讓大家知道這裡有一間店。

 幾年前咖啡廳搬到這裡之後,我覺得可以規劃成一棟藝術公寓,所以現在四樓有一間「遇見小王子書房」書店,書店老闆平常在實驗學校工作,每逢週末都會來顧店,只要進來這棟公寓,你可以買書、可以看展、可以喝咖啡,如果可以用咖啡和飲食帶動一些什麼,連帶讓這個老城區可以長出新的氣味,這樣就很好。

走向何處:走出書店與咖啡廳

 我一開始是做義式咖啡機維修的機師,很常跑一些藝文場所和咖啡店,那時候發起了「交換名片」的計畫,想不問利害關係地做一些事,看看努力做可以到什麼程度,也剛好是資訊還沒有那麼發達的時代,這個計畫才得以實現。因為我會一直跑來跑去,所以想讓大店帶小店、老店帶新店,大家可以一起起步,你在這間店可以拿到其他間店的名片,有機會的話,你下次就會記得還有一個地方可以去!

 之前「南崁小書店」還在的時候,我覺得開店很困難,但近幾年我覺得如果嘗試用辦市集的方式來經營,或許更能走進社區、靠近人心。如果可以吸引到一些平常沒有閱讀習慣的人,讓他們可以記得附近有一間安靜的小書店,或許有一天他們就會願意走進來,看看書,看看我們。如果可以靠這樣的方式和居民靠近,讓他們可以親近書,甚至把他們吸引進來書店,我們就不只是縮在書店裡,而是主動走出去。

 那時候剛回到桃園的時候,剛好因為都更要拆遷東門市場,我就想靠創作來留住東門市場,所以才進去拍照、寫點字,也做裝置藝術,雖然最後失敗了,但用藝術創作來回應社會議題,應該是當時的我唯一能做的。我覺得自己曾經很憤怒,很想改變一些生活的景況,但是現在的世代氛圍一直在變,我也變得比較退讓,後來開始嘗試在料理上默默地提及當地的食材或是飲食工作者,打開大眾的接受度。時代的大氣候很難掌握,所以那份退讓、妥協本來就會慢慢變成這樣。有一段時間我覺得自己開店、溝通議題是在被掏空,但夜深人靜的時候,我還是會想這塊土地、這間店、我的創作最後到底會走上哪一條路?

 我覺得開書店已經變成我的人生志業,但現實的殘酷狀態不一定能改變,我能做的可能只有接觸這個世代。我們已經老了,老了之後,就只能想辦法不和這個世界脫節,我只能想辦法繼續對話,和新的世代溝通,才能突圍。桃園已經在發展中了,人變多了,人的流動也是無法避免的,但你如何讓在地的人留下來,願意來你的書店走走看看,有了清楚的位子才會知道自己應該要往哪邊走。

建立印象:書店的留守與突圍

 這幾年桃園其實一直都有社區型的圖書採購計畫,在桃園升為六都之後,開始有建商進駐,多出來的公設空間就需要書籍,大樓住戶也會想舉辦自發性的讀書會或講座活動。前幾年曾有個合作是管委會和各家書店聯繫,邀請書店主人作為選書人為社區挑選適合的書,就像在策展一樣,但他們未必會直接跟書店購買書單裡的書。一直到這兩年,政策才逐漸調整成社區必須和當地的獨立書店買書,或是辦講座、走讀和讀書會也都得和書店一起合作,蘆竹區的社區就可以由蘆竹的書店推薦,讓每一間書店都能找到最適合的社區,也找到新的生存方式。

桃園其實有很多間獨立書店,做標案其實可以回頭幫助書店,也能透過標案將書店集結起來。我們也有建立網站,裡面有桃園各家書店的介紹,讓大家可以成為能夠彼此聯繫、認識的聚落,就不是只是打開鐵門,等待客人上門。我們沒有辦法走出去,會被店面綁住,但在這個已經數位化的時代裡,我們不能一直躲在自己的書店裡,要想辦法走出來,真正地走出來,也走進雲端空間裡。

 如果可以集結大家,而且大家都想做,那從桃園的書店、咖啡店、選物店、展覽藝文空間到出版社,就可以成為一個大平台。當大家不再各自分散,或許就能讓外地人在想到「桃園」時可以有更全面的想像。

過去到現在:變與不變的日常

 我後來都自稱自己是謝老闆,謝老闆是誰其實不太重要,謝老闆做了什麼事情比較重要。從十年前的名片交換開始一直到現在,我希望可以有一條路慢慢成形,大家能知道在那個年代有人做了那樣的事,如果有人願意,可以繼續沿著這條路走。

 我在十八歲以前都在桃園念書,一直到大學才去頭份念書,因為這裡就是我從小到大待的地方,所以對地方的黏著度是很高的。小時候我家在南門市場附近賣瓜子,就在中山路和南華街一帶,我們專賣給全台灣的軍公教,所以生活範圍就一直待在市場附近。離開這裡去到其他地方的時候,我也知道自己只會是一個過客,我終究會回到市場,回到南崁,這裡才有我一直想念的那個熟悉的氣味。

 我其實不是桃園市區的人,我長大的地方是在大溪的另一邊,小時候好像一直很平凡、很野,後來我去台南讀了一年的研究所,到那時候,才開始重視起這片土地。你可以說這是清醒嗎?在那個年代很多社運,社會想要改變的氛圍很濃厚,老師開始要我們參與社會,畫畫不再只是單純的美感問題。我那時候覺得,為什麼不要再畫畫?我已經畫了幾十年,那麼久了,藝術家不畫畫要做什麼?但後來出社會我才發現,社會好像和我原本想的不一樣,不是那麼友善;回到桃園又發現自己明明在這裡出生、長大,卻和這裡很不熟,感受到了現實的衝擊,我才開始關心國家、土地和環境。我還是希望可以把藝術帶來這裡,我們看城市變遷、都市更新,所以每一檔展覽都還是一直在迴返,什麼都可以革新,但在這間店,藝術展覽是必須一直存在的。

 其實只有我是高雄鹽埕人,其他人都是在地的桃園人(笑)。我在四十歲以後才開了南崁小書店,我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大嬸,我的書店也只有大嬸、大叔和小孩——我就只是從一而終地,在從事文化工作而已。

Reading in the Morning !

藝文工作者的四本晨讀推薦書單

蔡奕勳

內佛.舒特《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
逗點文創結社,2022

這本小說雖已超過半個世紀,卻非常貼近當今的世界情境。書中描述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導致北半球人口因輻射汙染而全滅,南半球的澳洲在輻射塵來臨之前,將如何面對末日的到來。

內容中沒有天崩地裂、沒有驚恐哀號、沒有奔逃亂竄,而是無色無味的輻射病蔓延至生活日常之中,讀到最後似乎整個世界寂靜下來,在消極的情境中,理解、釋懷而安穩的活在當下,反而帶給我們綿延且深沉的感悟。

陳詠安

黃淑貞《埤塘奶奶說再見》
天河創思出版社,2020

桃園為埤塘之鄉,是埤塘讓桃園有了豐饒的地貌,雖然因水利設施的改變,埤塘逐漸不再擔負起灌溉農田責任。小兔子書坊店主黃淑貞以繪本形式、詩化的語言,帶領小朋友認識屬於桃園特有的風景,卻不僅是風景,更乘載了桃園的歷史記憶。

夏琳

邱永漢《看不見的國境線》
惑星文化,2023

最近在讀的書是邱永漢小說傑作選《看不見的國境線》,閱讀前輩作家的作品,能讓人思考寫作的初衷,寫作目的是什麼、想與讀者分享與傳達何種理念,每讀過幾篇短篇文章我能深思許久。邱先生簡潔不拖泥帶水故事情節,直白無累贅形容詞的堆砌,冷靜舖陳敘說當下政治因素的無奈與遺憾,遊子的迷惘與文化認同,讀畢餘味猶存。

謝程雁

蘇菜日記/蘇凌《菜場搜神記:一個不買菜女子的市場踏查日記》
裏路,2022

飲食為民生大計,集市成場;菜市場做為聚落成形不可或缺的要件之一,表面看來是採購食物及民生用品的場所,實則擔負著各種人情與經濟流動的重要責任。作者探訪各地菜市場,以詼諧的口吻訴說自己探訪市場的經過,時而順勢崁入一條街、一間店、一個人的生活故事,從往來的字句中穿越各種時空場景,讀來如臨現場。時間持續推進,城市有機體不斷變化,有些場景或許終究會在現實中逐漸凋零,不如現在就出發,在那些場景成為回憶前走進身邊的市場看一看。

撰文|黃曦

攝影|ioauue

喜歡我們的 文章 嗎?

記得 訂閱 我們!支持我們!

You may also like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