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新鮮推薦當月精選 【當月精選】作家的焦慮檢傷|王仁劭、許瞳、毛奇、林楷倫(選摘)

【當月精選】作家的焦慮檢傷|王仁劭、許瞳、毛奇、林楷倫(選摘)

閱覽十四位作家的入會申請書,超過二十種以上的現代焦慮心靈!完整14篇入會申請收錄於2024年4月號《作家的焦慮同好會》

M E M B E R S H I P  A P P L I C A T I ON

(申請人) 王仁劭
(職業) 作家
(Instagram) @wrz88918
簡介

一九九五年生,彰化人但現居台北,東海中文所畢業。不吃木耳,出版短篇小說集《而獨角獸倒立在歧路》,最近的煩惱是距離三十歲只剩下最後七個月而已。

入會申請 :摯友多慮症

申請事由

IG的限時動態有個功能是可以設定摯友名單,並會以綠色外框顯示作為區別,我雖然沒有設定任何摯友名單,但起初對這項功能是抱持著感動的心態,想著:噢,真好,有人視我為知己,得好好珍惜跟這個人的友誼。

只是隨著時間一久,有時看到綠色外框的動態,心中浮現的是──咦,我跟這人……原來是摯友嗎?於是開始有種遭玩弄的感覺,像看到家具行的外頭全年皆掛著「破盤大特價出清」的布幕,你要說被騙嗎?走進去一看,還真的有打折,只好摸摸鼻子,體認到有些人的摯友名單並非是從零開始的加法。

朋友跟我說過:「很多人都這樣啦,設摯友只是不讓特定的少數人看到而已,我也是啊,而且還能讓人以為自己是特別的。」

他這話屬實邪惡,一來操弄人心,二來我就是被操弄的那一個。如今我雖然能在聽到早餐店的阿姨喊我帥哥時文風不動,被陌生小孩殘忍地叫叔叔時也做得到內心毫無波瀾,卻唯獨次次相信摯友動態,就算知道這個人跟我完全不熟,還是有種不點進去看的話會辜負些什麼的焦慮感。
食指按下。OK,畫面是山上的牛群特寫,搭配文字寫著回哞一笑,謝謝你,我的摯友。對永遠懶得把所有動態都看完的我來說,摯友優先,無奈綠色已不再是保護眼睛的顏色。

話雖如此,依舊反覆身陷摯友的圈套。前幾天與朋友閒聊,我說妳好久沒發動態了,她說:「搞不好是都發摯友所以你沒看到啊。」語畢連忙澄清自己是開玩笑的,嗯,我相信她是開玩笑的,我是指──拜託是開玩笑的啊!

假扮的摯友使我無語,缺席的摯友又令我扼腕。那綠色外框可能代表寶貴或報廢,但無論是出自什麼心態,我都佩服那些勇於設摯友的人,畢竟如果換作是我,估計在挑選名單的過程中就會折騰半天吧?這個交情不錯但可以被稱得上摯友嗎、這個有把我設摯友但我其實還好等等。

埋怨了這麼多,但未來我看到摯友動態仍然會死命的點開後一一細看吧,始終相信只要其中有那麼一則內容,是張不願輕易揭露的輪廓,就覺得身為摯友,還是很幸運擁有這項專利,可以隔著螢幕,與你共鳴或分擔些什麼。

M E M B E R S H I P  A P P L I C A T I ON

(申請人) 許瞳
(職業) 寫字的人
(Instagram) @hitomixu
簡介

寫散文的女生,倫敦大學媒體文化研究碩士畢業後,開始化社群焦慮為自我人體實驗。著有三本散文集:《裙長未及膝》(2017,聯合文學)、《刺蝟登門拜訪》(2019,悅知文化)、《明天還能見到你嗎》(2023,有鹿文化)。

入會申請 :emoji 失語症

申請事由

敬啟者,

近年我深受一種嚴重的溝通焦慮所擾,卻苦無矯正之道💦且聽我的煩惱:我或多或少相信,日常用語會影響一國的語言乃至文化發展。近年許多人開始撻伐晶晶體、中國用語混用,或者推動台羅拼音的普及,卻鮮少有人討論「語句中大量插入 emoji」的現象。我個人深受其害,且認為這與社群媒體上聊天室功能的演進大有關係💭

二○一一年三一一震災發生後,LINE 為安全考量在聊天室推出了「已讀」功能,未料間接擾亂了全球使用者的溝通模式:職場上司有了監工的新管道;情侶親友見了已讀不回就要走心。「已讀」助長了媒體學家 Sherry Turkle 所批判的現代通病——人們似乎「恆久在線」,卻拿捏不好回應彼此的時機 👯

已讀以後、回覆之前,人們尋求更曖昧的表達來換取空間。二○二一年起,LINE、Instagram 及 Messenger 等社群聊天室陸續推出「表情回覆」功能,可以用 emoji 回應訊息👌

自白我的症狀前,先快速回味 emoji 發展小史:世上第一套 emoji 出現在一九八八年的日本。一位名叫栗田的工程師,為讓手機簡訊更有溫度,開發出「❤️」符號。同一時間,歐美也以 :)符號演化出一套表情編碼系統、確立五大分類,從千禧年起開放手機下載。全球開發者陸續完善了各種種族、性別、物種、人類活動,並經 Unicode Emoji 協會的審核及編碼,註冊成為通用符號。截至二○二三年為止,全球共有三七九二個 emoji,這套符碼全面滲透於日常溝通,大大改變了人類語言,乃至「全球語言監察」將全球每天被發送逾一億次的「❤️」選做二○一四年度單詞;「😂」更是二○一五年《牛津詞典》的年度熱門字✨

但是 Emoji 的氾濫,卻造成了我的溝通癱瘓。多年來,我對符號的敏感度簡直杯弓蛇影:對方為何已讀卻不按表情?用「❤️」打天下是否看來很敷衍?為何明明都是微笑,「😀」看起來帶著怒意、「😃」又看來很諷刺?身為網路原生世代,我甚至聽過年輕孩子拒用標點符號(「在訊息後面加上句點,看起來冷漠又很老!」)或者在網上爭論「🙄」到底是「翻白眼」(台灣用法)還是「被驚艷到說不出話」(日本用法)

我覺得錯亂且困惑,請告訴我,世界上還有其他為 emoji 所苦的新興人類🥹

M E M B E R S H I P  A P P L I C A T I ON

(申請人) 毛奇
(職業) 飲食工作者
(Instagram) @hsiaomokki 
簡介

台灣人類學訓練,義大利慢食大學(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Scienze Gastronomiche)食物文化行銷與溝通碩士。食物研究者,住在台北淺山;從事專欄與報導寫作,料理設計,曾出版《深夜女子的公寓料理》。經營「深夜女子公寓的料理習作」社群。

入會申請 :冒牌者症候群+ADD

申請事由

注意力不集中(ADD)症狀跟社群媒體哪個徵候先來到我的生命,實在分不清楚。從小我寫作業就得哼歌,上課就得畫圖,算數學要騰一隻手在桌上比劃比劃,老師在我的家庭聯絡本寫「不專心」,媽媽看到這幾個字,火大揍人。我倒是覺得困惑,考試會過的話,看起來很專心是必要的嗎?還是身為學生對於權力的服從呢。即便到了現在,伴侶有時會抱怨,「妳到底有沒有在聽?」我確實有,只是看起來有些心不在焉。社群媒體媒體大行其道,恰好乘載了我外溢的思緒,隨手記錄的字句,再加上一點來自網路虛空的正回饋:讚!哇喔!愛心!淚臉同理!沒有語言,只有圖案計數,好棒!我習慣的多線式(multi threads)處理情境──這是把我的頭腦比喻成電腦核心處理器了,多年經驗歸結,我不加克制時就是一次要做多件事才會舒服。因此我愈認真寫稿,就愈會在臉書上寫廢文,直到沒交稿的編輯發脾氣說「有時間寫廢文沒時間交稿」為止。

感到非常抱歉:人生到底先追求舒服可以運作,還是追求作品高度呀。難解的二選題。

再說冒牌者症候群。有時候我喜歡自己寫的東西,更多時候不知道何以會被稱作一個作家,「我的作品不足以被稱呼為作家吧!」這樣的念頭時時會有。但對於鑽研飲食文化的熱情我毋庸置疑,我感覺食物已經成為我對於世界認識論的鏡片,透過食物我找到一個比較舒服的位置來理解世間種種。而與此同時,我用文字來表達理解。這樣的我,能夠被稱為作家嗎?冒牌者症候群如胃底粥,膠著。

M E M B E R S H I P  A P P L I C A T I ON

(申請人) 林楷倫
(職業) 魚販
(Instagram) 同本名 (但為什麼要給?)
簡介

一九八六年生,台中霧峰人。想像朋友寫作會的真實魚販。研究所肄業。曾獲得二○二○、二○二一、二○二二的林榮三文學獎短篇小說組、時報文學獎等。著有《偽魚販指南》、《雪卡毒》。

入會申請 :FOMO人間,極度混合型焦慮(成就+金錢+共感)

申請事由

第一次接到邀稿,本以為交出的稿件是曠世巨作。作品刊出,按讚數七,沒人留言,分享的是編輯與我。真的曠世,世界如此空曠,不會有萬人響應,只有自己孤芳自賞。「寫這樣沒人看啦。」太太邊看JoJo,邊看完我的曠世巨作後說。

「你懂個毛。」我帶點憤怒,卻同時知道純文學小說用的技巧不一定能在寫作界(應該是說文字流量)上變現。

「我看不懂。讓我看不懂,也就代表你根本不想懂我。」我的回應務必謹慎,太太剛說的話如同媽媽與她同時落水要救誰,根本鐵道難題。好想兩個都溺死或撞死算了。我用作品證明我很懂他。一次次的邀稿,一次次朗讀給他聽,我覺得寫得很幽默,他卻呵呵冷笑。有時覺得難笑無聊,他卻說棒棒喲,大部分呢,都是敷衍聽我說說便過稿。刊出之後,按讚變多,反應變好,甚至有幾篇反應好到會有詐騙集團說:「索取下列飆股,請加入某某社團。」

反覆嘗試,回頭看第一篇交出的稿件,還是很好。反覆練習,回頭看自己現在不那麼用力的作品,也是很棒。只是焦慮,反覆看刊登作品的社群,幾讚幾分享,也會與他人比較。

其他作家觸及率多高,什麼類型會受歡迎。我試著學一點,不學文筆與切入觀點,學起如何表現自己獨有的世界。但,學別人怎會是獨特的。幾次,停筆不寫,只因感覺到自己是個FOMO仔(Fear of missing out),點過一個個文學網頁,看過觸及率極好的作家。原來現在流行這個呀,便練習寫一點,如同看熱門股毫無研究下去當沖,必然受傷。我還得意地唸給太太聽。

「你最近寫三小垃圾。以前的你呢? 」太太粗鄙地說。

多久以前的我?寫讓人看不懂的我嗎?我跟他說為什麼我要寫這些文字。

「怕跟不上潮流,怕輸呀。」我回。

「怕輸不要寫。」他幫我蓋上我的筆電,坐在沙發上打開JoJo,歐拉歐拉地叫。

你有你的替身能力呀。他說。

「那是你的世界呀。暫停時間且好好地對你想要說的人說話呀。」他說。

我的世界我來講,偶爾孤高,不時FOMO。老實地展露自己焦慮的模樣,不害羞,只因為讀者也常常焦慮。人與人共有情緒情感,才有流量。說得高尚,我想我還是會點開社群媒體,不斷地按重新整理,等待按讚。

「那我現在再寫一篇唸給你聽。」我回。「先不要,謝謝。」

完整14篇〈作家的焦慮驗傷〉撰文作家|王仁劭‧許瞳‧蔡欣純‧張桓溢‧鄧觀傑‧黃昱嘉‧宋文郁‧林文心‧林妏霜‧柏森‧蕭熠‧毛奇‧林楷倫‧張瀚翔

喜歡我們的 文章 嗎?

記得 訂閱 !支持我們!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