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新鮮推薦當月精選 【當月精選】山的冒險文化,專訪詹偉雄:山不會欺騙你

【當月精選】山的冒險文化,專訪詹偉雄:山不會欺騙你

by 黃彥霖
攝影|陳佩芸

退休後的詹偉雄開始重拾年輕時中斷的爬山興趣,能多親近山就多親近,他說自己是喜歡重複爬同一座山的人,總是找各種機會待在山裡,雪山就去了八次。今年的攀登目標是丹大東郡橫斷,也替年輕一代登山家張元植和呂宗翰做起攀爬K2高峰的募資案。一直以來,登山和創作對大部分台灣人來說比較像是頭銜,而不是能穩定支持生活的職業,詹偉雄這幾年在專欄和文章裡反覆提到「冒險」的概念,對山的閱讀與態度,是否也成就了他的人生哲學?

Q 你在幫募資案寫的文章裡引用了英國哲學家羅素(Bertand Russell),用他對哲學的討論去描述冒險登上高山與一個人心志之間的關係。對你自己來說,冒險登山的意義是什麼?
A 從功益的角度來看,如果只是要活著,那麼哲學對一般人是沒有用處的。羅素的意思是哲學能提供超出生活邊界外的想像,對人存在的狀態提出問題,讓你的人生因為發出這些問題而不同。哲學無法溫飽但可以拯救困頓的靈魂。我個人的經驗是,登山跟冒險擁有非常強的拓展靈魂的力量。我們平常住在城市裡面,所有生活起居都已經例行化了,不必擔心危險、也不會被大自然懲罰,所以不需要用上百分之百的感官意識。但在冒險中,你的身體必須全神貫注去面對挑戰,運用每一道肌肉和大自然交涉、對話,最終完成起初看似不可能的任務。我比較喜歡用現象學的說法:那是一種活生生的活著,是全然獨屬於你自己的自我完成。相對於都市生活裡複雜的人際關係,山是不同的。山不會欺騙你永遠都是直球對決,所以當你完成某個任務時,它能帶給你的滿足和自由感就非常巨大。我在世界各地登山家的傳記裡常看到這樣的處境,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登山家最終會葬身山上,那是他們自己決定的道路,你在懷念的同時也恭喜他們。

攝影|陳佩芸

Q 這幾年台灣在山難的討論上有了很多新的進展。今年六月山林解禁的政策開始上路後,風險的承擔責任從國家單位轉至個人身上,你怎麼看待台灣社會跟「險」的關係?
A 以歐洲的例子來說,阿爾卑斯山脈橫亙過的國家其實都有很旺盛的冒險精神,他們的職業登山家也長年能受到企業贊助,二○一七年過世的「瑞士機器」史戴克(Ueli Steck)就受到私募基金、製造業公司等十家以上的企業支援。台灣這座海島有百分之七十的面積都是山地,照理說應該也會充滿冒險風格,但我們的社會過去幾十年來對登山與冒險都有種內在的敵意,這有兩個重要的歷史成因:第一是時間漫長的戒嚴令。雖然解嚴後取消了山、海的管制,但在國民心中所埋下對未知的恐懼卻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消除。我們在做募資時訪問過張元植的母親,她說張元植國中就去爬六千多公尺的北美最高峰德納利峰(Denali),之後又決定以爬山為志業,身為母親當然非常擔心。後來是因為有一次張元植帶她去爬雪山,親身經歷讓她了解登山的危險並不是那麼絕對。每個登山者其實都會對途中可能的危險做足準備,畢竟你要能活著回來才能獲得最無止盡的收穫。第二個阻礙冒險文化的原因,是山難救援「浪費社會資源」的說法。這背後其實是一個經濟性的論述,代表的是台灣過去四十年所處的社會機制。我們在一九六○到八○年代是生產力最大的世界工廠,生產線式的體制思維堅信個人要為集體服務,所以當我們相信「其他人必須要付出稅金來救援你的自私與不負責任」時,登山就成了不道德的事。

Q 你認為登山在台灣,有沒有可能像公路旅行之於美國那樣,為台灣的認同帶來類似的影響?
 我對台灣的國族主義態度倒沒那麼絕對。在我看來,個人的自由應該遠大於社會倡議的制度冒險的地理環境不一定非得在這片土地上不可比方說海明威去了那麼多地方但你不會說他的作品沒有美國性或沒有美國認同。冰島的經驗讓我看到的台灣的可能性,那是我們沒做,但可能做到的樣子。冰島人口密度比台灣低非常多,從小到大教育他們的是自然而不是人,大自然對他們的生活造成非常大的挑戰,所以每個人都毫無意外地慷慨。他們的法律甚至規定,任何人都可以你私人的土地上露營或露宿一晚,而無需要你的同意。從冰島回來之後,我想說反正裝備都有了,就開始爬台灣的百岳。小時候在林務局雜誌或是報紙上看到很多奇萊山難的故事,但當我去爬了奇萊,就會看到它其實不是黑色的,而是綠色的大草原。當時我站在奇萊稜線上右邊看到台中彰化左邊看到花蓮市街那一刻我對自己身為台灣孩子的認同就非常深而我跟土地的連結也比任何時候都更緊密。在台灣,登山是最便宜的奢侈活動,讓山把你整個人包覆起來,那是非常神奇的經驗。

攝影|陳佩芸

Q 你在國外一些地區旅行、健行過,這些國家的山況和登山文化都有差異,他們跟台灣的最不同的地方在哪裡?
 在日本登山縱走的特色就是走岩嶺,可能兩邊下去都是七、八百公尺的深谷,像是站在一○一上往下看。日本跟台灣很大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們的社會跟政府都很鼓勵人民去爬山。他們在明治維新之後引進歐美登山制度,以直升機支援運補體系,很多山屋都能提供飲食跟過夜裝備,整體環境相對安全,讓你有餘韻去欣賞自然景觀。當你這樣接受山的洗禮之後就會成為比較尊重環境的人。有趣的是,正因為日本的登山活動相對安全,所以很多日本山客反而喜歡去國外爬山,比方說來台灣。我們的山比較狂野,給他們的生命衝擊也更大。台灣的地質還很年輕,雖然不像國外七、八千公尺高山那麼困難,但高低海拔劇烈的地形落差也是很戲劇性的挑戰,這是台灣山脈的魅力。歐美國家的冒險文化已經發展非常久了,也都開發出各自的領域。比方說去年的紀錄片《赤手登峰》(Free Solo),攀岩家追求的刺激感來自巨大的岩壁,和地心引力進行純粹的對抗。有些登山家著重在攀登冰雪岩混合地形,他們更需要當下的知性抉擇判斷,了解如何活用裝備。有的人則選擇高海拔無氧攀登,追求孤獨的長途爬升過程中自我身心的砥礪跟成長。每一種環境都有不同的風險,也有各自面對的方式。台灣的冒險文化還沒發展到這些階段,絕大多數人的身體都尚未開發。假如我們同意人生經驗很大部分要透過身體去認識那其實我們對世界的認知還在幼兒的狀態冒險可以讓我們快速成長就像面對各式各樣的人生難題在每次的抉擇跟結果之間得到歷練,並隨著年紀和能力變化而跟著調適,我們在台灣應該勇敢踏出這一步。

Q 目前最喜歡的山?能否為我們推薦一些跟山有關的書?
 現在最喜歡馬博橫斷的馬利加南山,那時從北稜下嘆息灣,前前後後看了它四次,椎狀的岩石山體讓我印象深刻。關於推薦書籍,知識性的話,羅伯特‧麥克法倫(Robert MacFarlane)的《心向群山》,講了西方社會對山如何從恐懼走向迷戀。身體性的話,娜恩‧雪柏德(Nan Shepherd)的《山之生》,作者寫她在蘇格蘭家鄉登山時身體所感受到的故事。

Q 用一句話描述你的攀登哲學?
 安靜地爬山,虛懷若谷地爬山,把身體打開地爬山。

好店資訊AMOUTER
店鋪地址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83巷7弄10
聯絡電話02 2366 1110
營業時間12:30-21:30
一間位於台大溫州公園旁的戶外用品店,販售各種野地裝備與登山服飾,有時也舉辦相關講座。

採訪撰文|黃彥霖
現職文字與翻譯工作,譯有《人類補完計畫》。山的初學者。
攝影|陳佩芸

You may also like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