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主題特輯 【紀念特輯】時震隨筆|當年的兩位老師|王文興

【紀念特輯】時震隨筆|當年的兩位老師|王文興

by 王文興

我常提到當年的老師黎烈文教授與夏濟安教授。其實我印象中難忘的還有張張心漪教授和殷蘭熙教授。

張心漪老師大按時交我們翻譯。我們上課時已知道她是當代的翻譯名家,我個人久已拜讀她譯的若干當時名作。張老師的譯筆流利自然,句句如同己出,不像譯自他文。這種譯法,雖和我推崇的黎教授譯筆不同(黎教授嚴守原文詞字的位置),黎教授堅持「信達雅中」的「信」,從而創造出可貴的中國白話文體,亦即遵循西方語體的白話文體,張教授則偏重信達雅中的達雅,黎張兩教授雙方的探覓都有成就。

張心漪老師待人極和藹可親。她曾邀我們到她家中小坐。她的家再師範大學對面,麗水街口一幢米黃色西式建築的小樓內,此樓獨門獨院,幽雅清淨,我們也見到同樣可親的張老師夫婿,費驊先生。費驊先生當時好像是經合會主委,後任交通部長。我們也見到她們幾位與我們年齡相當的子女,後來他們都有很高的成就。

因為張心漪老師的介紹,我們得以認識校外的殷蘭熙教授。殷蘭熙(或稱殷張蘭熙)適在台大對面的一所教會樓上義務任教英詩。而且她以英語直接講解英詩,讓我們幾個對詩別有興趣的同學受惠不少。我個人先從這教會的班上學到英詩的初步,後又從美籍客座教授Jacob Korg Korg的班上學到更多英詩,讓我普遍對中詩英詩都有興趣,且興趣至今不竭,雖然我個人幾未寫過嚴格算的上詩的文類。殷教授也曾請我們教堂樓上小班的同學到她家小坐。她的家亦在張心漪老師家的附近。地近淡江大學城區部,一座公寓小樓上。殷教授的夫君是建築界名人殷之浩先生。殷之浩先生與殷張蘭熙教授都極和藹可親,他們的子女都和我們年齡相近,後來也都有很高的成就。

回憶當年的黎烈文教授、夏濟安教授、張心漪教授、殷蘭熙教授,瞭解本都來自中國的文化薈萃之地,不是京城,就是大邑,因戰亂,避難入台,無形中使台灣蒙受到無計文化的霖澤。我記得我中學的老師,亦多佼佼才俊之士。世事實在難說,國難當頭,你說是幸是不幸,以人才薈萃於一地來看,似乎反而乃幸的一面。我中學的校歌中,有一句:「我們來自四方,融匯了各地的優點。」若說小不點的我們,就已經融匯了各地的優點,那是自不量力,言過其實。但如說我們的老師輩,融合了各地的優點,那倒是實話不虛。所以這句歌詞如改為「他們來自四方,融匯了各地的優點,」倒能貼切描寫當年來台人士的事實與後往的貢獻。

原文刊載於2016年7月號/第381期專輯

撰文|王文興

圖片提供|歐陽子

繕稿|林佑運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