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得欽第一本詩集《有些影子怕黑》稍微展露的宗教意識,在這一本又更加篤定,甚至已形成系統性的「神學」。當然他的「神學」常常是援引聖經並提出反駁,但聖經只是他的「經典工具」,他的「神」更不是你我(閱讀更多)
聯文選書
-
-
張郅忻的第二部長篇小說《海市》,其虛構之蕊更加突顯各種「缺席意義」。這份「缺席」不僅以即將停業的消費地景啟幕,透過敘事鏡頭追攝流行物件敲鑿出時間的縫隙;也在於家庭結構下關係的晾在一旁,人事物(閱讀更多)
-
《國寶》總處在一種「將要消逝」的時間狀態之中,用張愛玲的話,就是「時代是倉促的,已經在破壞中,還有更大的破壞要來」,而在這即將到來的敗亡前,用自身的肉體昇華為藝術並抵住毀滅,便成為這本小說角(閱讀更多)
-
延續一貫對「時尚」、「時間」、「性別」的議題關注,張小虹新作《張愛玲的假髮》不僅再次深化、補遺過往研究的未盡之處,還試圖建構「張(小虹)看‧看張(愛玲)」論述。 關鎖之一在於這個暗藏玄機的書(閱讀更多)
-
《尖叫連線》在緊湊的劇情裡看似混亂的意識流敘事,實際上則是在劇情與角色定位一次又一次的翻轉過程中,一步步解開謎團──那些關於角色、關於計畫、關於國家、關於世界,關於一切的最終解答,答案也許不(閱讀更多)
-
《紅髮女子》表露的憂傷,是個人如黑字,被層層夾疊於名為「歷史」的厚重書頁中,被遺忘或記憶之前的不確定性──基於未來的不可知,與小說中不停回溯古老文本據以暗示「歷史衝突的重複結構」這個對立結構(閱讀更多)
-
《誰是葛里歐》的前五分之四,可說是這些台灣女性的群像劇,出身花東地區的女性、年輕的女性、探索情慾的已婚女子、掙扎於不知道死去丈夫是否性侵女兒的老婦,她們各自在漫長的生活中茫然若失,尋覓答案又(閱讀更多)
-
三十歲出頭便開始成為各文學獎項的提名常客,妮可.克勞斯的第四本小說《烏有》以兩名背景迥異,內心世界卻仿佛殊途同歸的角色,細細鋪陳出他/她們在面臨已知/未知的失去及轉變時,如何應對或不應對,如(閱讀更多)
-
大江健三郎最厚重的一本小說《空翻》繁體中譯版,除經過英日版的編修外,也將原先簡體中譯的漏文補上(或許小說中攻擊核電廠的段落過於敏感之故),為本來就難讀的大江清除閱讀障礙(即使仍然有困難)。 (閱讀更多)
-
作為第一本,亦是最後一本遺產之書,作者劉宸君透過文字所彰顯的,除了易於辨識的地域旅行、攀緣手札、隨行筆記等範疇之外,更可細膩看出,一位創作者/創造者豐沛的情感衝突、書寫意圖,以及傾向內在的激(閱讀更多)
-
「如果你不想起我們,我們就無法和你在一起。」——東山彰良《我殺的人與殺我的人》 這部小說,是寒冬中的盛夏烈陽。 小說開頭,身為律師的敘事者,頂著底特律的寒風,前往探視他的當事人。對方是他的兒(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