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社會的寄生蟲。」 有次居家訪視時,病患突然脫口說出這句話。聽到時,空間靜了下來,我和護理師對看。 他是七十來歲的退休數學老師,離婚後便一人獨居。當年家庭決裂,也使得兒女轉向背他離去。永(閱讀更多)
喜歡讀書
-
-
洪愛珠的第一本散文集《老派少女購物路線》令人驚豔,誠如書序作者舒國治、馬世芳、蔡珠兒所述,確實如此。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的書名很有意思,「老派少女」四字可見作者洪愛珠天生擁有一副洞察飲食與(閱讀更多)
-
冰凍的河川,雪原上奔馳的狗雪橇,和曾經枝繁葉茂的蓊鬱森林,那裡是比北海道更遠的北端島嶼——樺太島,又稱薩哈林島。一個曾被不同國家佔領,又被多國語言及近代知識衝擊的紛擾之地;一段被留聲機記錄下(閱讀更多)
-
臺南全美戲院傳承台灣電影院近七十年的歷史,接繫日治後期建築物、幾代人深耕的電影精神,值得出書記錄。慶幸拜讀《大井頭放電影:臺南全美戲院》一書,勾起記憶中經營電影院的一路心酸。麻豆戲院身處在全(閱讀更多)
-
上一次讀到這樣的語氣,好像都是十幾年前的事了。還是少年時代對文學的印象,是那些對文學文本中的地深、壁薄、回音與步伐等細節還找不到解讀方式的迷茫。那時讀到許多小說家談詩論藝的著作(無論是講稿或(閱讀更多)
-
《忐忑》就是栩栩內心的踟躕與迴響,正如她在〈懷人〉一詩中所示:「像一面鈴鼓/一顛簸/就發出聲響」。 栩栩的詩作無疑是抒情且典雅。抒情意味著擷取生命中某一特定的經驗片段,在藝術創作過程中,捨去(閱讀更多)
-
或許到頭來,都是那一個老問題:我們為何寫作?為什麼而寫? 朱嘉漢這本 essai 集專注於思索「書寫」多面內容。空缺、邊界、書寫之不可能、必要性、惡的形構倫理、無法完成、他者……這些因長期為(閱讀更多)
-
十四萬字合為一條泱泱湯湯的意識之流,有夢囈,有記錄,有反省,有詮釋,鍾耀華搭建起一條下沉往內心深處的階梯,並描繪黑暗中所感知到的恐懼、憤怒、傷痛、困惑。有些深層的糾葛,甚至明顯不是作者個人的(閱讀更多)
-
不知怎的,讀翁禎翊散文集《行星燦爛的時候》,竟讓我想到兩年前北海道的那個夏天。 請容我多用幾句話來描述這個經驗和感覺。那是北海道自駕旅行的第三天,我們走在小樽的玻璃街上,沿路聽著燈柱上玻璃風(閱讀更多)
-
讀《我媽媽做小姐的時陣是文藝少女》,兒子觀點的陳柏煜評:「我一面替寫出『會被媽媽讀懂的散文』的凱特擔心,一面為『了解後重新黏合關係』的凱特開心。」媽媽觀點的夏夏評:「有好幾次,我甚至覺得其母(閱讀更多)
-
這不是一篇標準的書評,但標準的書評又是什麼呢?一如楊双子的創作屢屢打破文學典律「標準」的想像,而她的最新散文集《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其實也並不是一本標準的散文。 因為於我而言,楊双子的這部(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