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於明治時期的劇場、橫跨兩市的吊橋、迎接無數過客的洋館⋯⋯時間流逝,人來人往,空間始終靜默地觀看——看太鼓樓的鼓面震動、看年少時的激烈爭吵、看那些或風光或黯淡的歲月。本次我們精選出十一處與《 …
當月精選
-
-
吉田修一 生於日本長崎縣,一九九七年以《最後的兒子》一作出道,並榮獲文學界新人賞。二〇〇二年以《同棲生活》榮獲第十五屆山本周五郎獎,並以《公園生活》榮獲第一二七屆芥川賞,因同時奪得純文學獎與 …
-
「此處/既無疼痛,亦無恐懼/聲音、愛與記憶/也都逐漸模糊」片末,主題曲〈Luminance〉響起,愛上了人類的白鷺獨自立於台上,紙花四散,碎光斑斕。那之中的喜久雄是否快樂呢?未能知曉答案的我 …
-
《蒙馬特遺書》英譯本於二〇一四年出版時,收錄了譯者韓瑞寫下的後記,其中鉅細彌遺地介紹邱妙津的生平與創作,更爬梳台灣的歷史脈絡,讓英語讀者能更容易找到閱讀的座標。在十一年後,我們選擇摘錄後記中 …
-
許多台灣讀者也許都知道《蒙馬特遺書》和《鱷魚手記》早已有英文譯本,但不見得留意過美國的出版社與編輯,如何決定小說的翻譯、出版及市場定位。目前任職於紐約書評出版社的編輯楊君磊,正是小說英譯版的 …
-
十七年前,我將邱妙津的《鱷魚手記》翻譯為《ある鰐の手記》(作品社,2008),並於兩年後前往中興大學的研討會發表演講〈關於邱妙津作品裡日本文學的「引用」——以「鱷魚」意象之來源為中心〉,更在 …
-
九〇年代的集體爆破 在充斥各種末世預言的二〇二五年,重讀邱妙津,彷彿經歷一種黑洞般的穿越。回到一九九四年的時空情境,《鱷魚手記》的出版,是臺灣社會迎來深層結構大面積爆破的徵候,也是臺灣性別運 …
-
「我祝福您幸福健康/但我不再能完成您的旅程⋯⋯」一九九五年六月二十五日,邱妙津在完成《蒙馬特遺書》不久後離世。在短短的二十六年內,她留下的文字安慰了無數同樣為愛與藝術所困的年輕靈魂。適逢邱妙 …
-
「戰爭」一詞看似遙遠且陌生,但對於地處地緣政治樞紐的臺灣而言,其實戰爭從來不曾遠去。自一八七〇年代以降,臺灣每十年便被捲入一次國際衝突的風暴,這些戰事不僅改變了臺灣的政治歸屬,更衍生出至今仍 …
-
《零日攻擊》以多線敘事和寫實議題,描繪當代戰爭與人心的樣貌。本次特別邀請十位幕前幕後的團隊,談角色揣摩、文本設定、影像語言與聲音設計,讓觀眾一窺劇集背後的思考與挑戰。 EP02 〈蛇仔〉Q …
-
羅景壬一九七二年生,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研究所。高中立志成為導演,與文學沾上邊在一九九〇年入選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佳作。同年放棄理工組,術科考試靠這個作品考進戲劇系。廿餘年導演生涯,主要工作範圍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