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新鮮推薦當月精選 【當月精選】淺論李昂的國際文學聲譽:透過翻譯走向世界

【當月精選】淺論李昂的國際文學聲譽:透過翻譯走向世界

by 陳榮彬

根據德國漢學家馬漢茂(Helmut Martin)所編《現代中國作家群像:自傳書寫》(Modern Chinese Writers: Self-portrayals,一九九二年出版)一書對於李昂的描寫,她深受現代主義影響,除了作品充滿鹿港的地方色彩,還擅長透過情慾的主題來展現現代西方與傳統儒家之間的價值衝突。此外,如同紐約州巴德學院(Bard College)中國文學教授嬴莉華所撰寫的《現代中國文學百科》(The A to Z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二〇一〇年出版)所述,李昂除了擅長描寫人物的內心世界,更關切的是:當個人與社會的既定規範發生衝突時,會有何命運?在她筆下,女性常是迷信與暴力(包括性暴力)的受害者。上述兩段描寫應該已經是外界對李昂的普遍印象,但在這篇短文裡面筆者想要呈現的是,李昂如何透過作品被屢屢翻譯而成為一位世界級作家?她在國際間的形象為何?

缺席早期的台灣文學外譯史

根據《2013台灣文學年鑑》,李昂《迷園》出現英譯本(The Lost Garden: A Novel)、捷克文譯本(Čarovná zahrada),《殺夫》有捷克文譯本(Řezníkova žena),因此她是該年被外譯數量最多的作家;如此看來,同一年十一月,台文館首次舉行「台灣文學外譯學術研討會」,邀請李昂以「台灣文學外譯面臨的問題」為主題進行專題演講,當非意外,畢竟她是過去幾十年來「被翻譯」經驗最豐富的台灣作家之一。不過,如果回顧一九七〇年代的台灣文學外譯史,儘管她十七歲(一九六八年)發表的小說〈花季〉曾入選爾雅出版社的《五十七年短篇小說選》,〈混聲合唱〉、〈有曲線的娃娃〉與「鹿城故事」系列小說也在一九七〇年代初期就陸續被刊登在《現代文學》與《文學季刊》等重要的文學雜誌,早早就建立起一定的文壇地位,但無論是劉紹銘所編選的《台灣的中國小說選:一九六〇~七〇》(Chinese Stories from Taiwan: 1960-1970,一九七二年出版)或齊邦媛編選的《當代中國文學選:小說卷》(An Antholog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Taiwan: 1949-1974,一九七五年出版),李昂都成為遺珠之憾。學者林姵吟曾表示,早期台灣文學外譯的選取焦點著重現代主義與鄉土文學的兼容並蓄,黃春明〈看海的日子〉和楊青矗〈冤家〉會入選《台灣的中國小說選:一九六〇~七〇》,都是很好的例子——這也是李昂許多作品的基調。若要追問李昂為何會在這段早期的台灣文學外譯史中缺席,劉紹銘給的理由或許是很好的解釋:作品會入選,很大程度上依賴編選者的偏好。而李昂的作品就是並未獲得劉紹銘與齊邦媛的青睞。

初版|1983

二版|1983

 英文版·美國出版|1986

1987 |德文版

 英文版·香港出版|1989

轉捩點:葛浩文翻譯《殺夫》

美國漢學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向來被視為莫言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重要推手之一。他在自傳中表示自己看了《殺夫》一書後就決定非將其翻譯成英文不可。《殺夫》雖在一九八三年獲得《聯合報》中篇小說首獎,不過葛浩文說他在翻譯時其實有許多台灣朋友對於他選擇翻譯《殺夫》深感不以為然,認為李昂的故事情節容易讓國際社會對台灣產生一種落後、不文明的印象(儘管《殺夫》是以一九三〇年代上海的一則社會新聞為故事靈感),但他不改其志,最後讓英譯本The Butcher’s Wife於一九八六年於舊金山出版,緊接著才是德文譯本於一九八七年問世,英國版在一九八九年於倫敦出版,甚至在紐約書市佔據主流地位的企鵝出版社也於一九九一年推出The Butcher’s Wife。一九九二年,法國漢學家貝羅貝(Alain Peyraube)翻譯的法文譯本La femme du boucher(這個書名跟英文書名的意思一樣)由巴黎Flammarion出版社推出,收錄於他主編的「東亞文學叢書」。二〇〇七年,《殺夫》的義大利文譯本La moglie del macellaio問世,由學者Anna Maria Paoluzzi操刀,且李昂特別為這譯本寫了一篇作者序,除了介紹小說的核心概念與出版時在台灣獲得的評價,也闡述了台灣的社會背景與男女關係。此外,《殺夫》還有西班牙文、波蘭文與塞爾維亞文等各種譯本。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紐約時報》刊出The Butcher’s Wife的書評,除了駁斥台灣部分衛道人士與官員不該將《殺夫》貶低為情色作品,還表示女主角林市的遭遇不但獨特且足以代表所有被壓迫的女性,其命運甚至可說是近年來世界文學作品中遭遇最悲慘的人物。這篇書評肯定李昂的故事雖簡單,但讀來非常流暢且充滿震撼力。誠如白先勇所言,《殺夫》堪稱李昂文學事業的顛峰之作,而這在國內外皆然。

 英文版· 英國出版|1991

 韓文版|1991

法文版|1992

瑞典文版|1992

日文版|1993

《殺夫》之外

其實,《殺夫》並非李昂第一個被翻譯成外語的作品。更早之前,葛浩文已將〈花季〉翻譯成“Flower Season”,刊登在中華民國筆會刊物The Chinese PEN的一九八〇年夏季號上面。英譯《殺夫》時,葛浩文不但也把〈花季〉收入書中,還另外英譯了〈婚禮〉(“Wedding Ritual”)、〈愛情試驗〉(“Test of Love”)、〈有曲線的娃娃〉(“Curvaceous Dolls”),以及〈一封未寄的情書〉(“A Love Letter Never Sent”)。一九八七年,香港中文大學知名華語文學外譯刊物《譯叢》(Renditions)推出「當代女性作家」專題,李昂是三位入選的台灣作家之一(另兩位是林海音與袁瓊瓊),而且唯獨她有兩篇入選:〈有曲線的娃娃〉再度入選(用的是葛浩文譯本),范文美與閔福德(John Minford,《紅樓夢》後四十回的英譯者)還重譯了部分的《殺夫》,但決定把標題改為“Butcher”(屠夫)。一九九〇年,美國學者安.卡佛(Ann C. Carver)與旅美台灣學者張誦聖合編英譯選集《雨後春筍:當代台灣女性作家的故事》(Bamboo Shoots After the Rain: Contemporary Stories by Women Writers of Taiwan),選用了葛浩文的〈花季〉英譯本,並將李昂定位為「挑戰邊界與展現意志」的五位中生代台灣女作家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另兩位入選者於梨華、歐陽子都是曾獲劉紹銘或齊邦媛選入上述兩本選集的,因此〈花季〉一文的入選可說是讓李昂獲得了遲來的肯定。在法國,李昂另一長篇小說代表作《迷園》的法文譯本Le Jardin des égarements於二〇〇三年出版,比英譯本早十年問世,譯者是漢學家雷威安(André Lévy):他非常擅長處理情慾文學的翻譯,不但曾翻譯過《金瓶梅》,也先後翻譯了白先勇的《孽子》與《台北人》。接著,另一位學者羅蕾雅(Marie Laureillard)的《暗夜》法文譯本Nuit obscure隨即於二〇〇四年出版。因此,旅法台灣學者卓立(Esther Lin-Rosolato)曾主張,李昂在法國是除白先勇之外最具知名度的台灣作家,當非虛言。

法文版|1994

法文版|1994

英文再版|2002

英文再版|2002

義文版|2007

從比較的觀點看李昂

在為《殺夫》英譯本寫的作者序裡面,她表示自己並非只是想要處理女性主義的主題,而是要關切更廣泛的人性議題,諸如飢餓、死亡、性——我想這種帶有普遍人性關懷的寫作動機應是讓李昂的文學聲譽得以在全球範圍裡建立起來的主因。過去數十年來,屢屢有人從比較性的觀點來觀察李昂的作品,例如英國作家保羅.法蘭奇(Paul French)認為《殺夫》是一流的犯罪小說,讀來令人聯想到魯迅與法國小說家左拉(Emile Zola);在港任教的台灣學者張崇旂認為,李昂作品主題在精神上與愛爾蘭作家艾德娜.歐伯蓮(Edna O’Brien)有許多相似之處,她們都設法描繪女性如何走出傳統社會價值對她們的壓抑;奈及利亞學者Abiọdun Adeniji則是曾比較過《殺夫》與奈及利亞裔英語小說家奇瑪曼達.恩格茲.阿迪契(Chimamanda Ngozi Adichie)的處女作《紫芙蓉》(Purple Hibiscus),因為兩本小說都述說著暴力如何毀滅人性,而家庭暴力更是最具殺傷力的。在首爾成均館大學任教的艾斯托克教授(Simon C. Estok)則是從人類世(Anthropocene)的哲學觀點去比較《殺夫》與韓國小說家韓江的《素食者》。

西文版|2012

捷克文版|2013

加泰隆尼亞文版|2021

波蘭文版|2022

塞爾維亞文版|2022

結語:透過翻譯重新詮釋李昂

李昂作品的外譯仍持續不斷進行,而且往往也會因為翻譯而出現新的詮釋契機。台文館與美國紐約州的Cambria出版社近年合作推出一系列台灣文學選集,其中葛浩文編選的《台灣之子:關於政府暴行的故事集》(A Son of Taiwan: Stories of Government Atrocities)收錄了李昂的〈虎姑婆〉(“Auntie Tiger”,故事述及二二八事件中率眾抗暴的女革命家謝雪紅),旅美台灣學者姜學豪編選的《台灣酷兒文學讀本》(Queer Taiwanese Literature: A Reader)收錄了她的〈莫春〉(“Late Spring”),兩者都為我們拓展了更多能夠用來深入了解李昂的切入點,尤其是〈莫春〉——過去從未有人從同志或酷兒文學的角度來討論這篇作品,紀大偉的《同志文學史:台灣的發明》一書應是例外。非常期待這樣的外譯工作能持續進行,讓我們能從各種不同視角重新詮釋李昂的大量作品,塑造她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定位。

撰文|陳榮彬

台大翻譯碩士學位學程副教授,譯作《昆蟲誌》(2018)與《血色大地》(2022)獲選Openbook年度好書(翻譯類)。近年代表譯作包括梅爾維爾《白鯨記》、海明威《戰地鐘聲》與《戰地春夢》等經典小說,《戰地春夢》獲得二〇二三年第三十五屆梁實秋文學翻譯大師獎優選獎。研究領域為現代華語文學英譯史、英美小說中譯史、台灣原住民文學外譯等。

喜歡我們的 文章嗎?

歡迎 訂閱 雜誌!支持我們!

You may also like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