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普通生活 巷口文學院

巷口文學院

  • 二〇二四年第十屆楊牧詩獎的得獎作品,扈嘉仁的《從我體內分離的聲音》(後更名《食言犬》),李修慧的《身體演化我》;柏森的《原光》陸續於近期出版。三位年輕詩人的詩集,在命名與概念上皆緊扣身體/主 …

  • 當生活帶你直視人際的黑暗,要怎麼長大但不長歪?在長大的路上,或溫柔或尖銳的少年漸漸長出冷靜(但不冷酷)的質地,學習為他人的灰色地帶留餘地。本期巷口新書攤,邀請到近期出版新書的散文作家陳夏民與 …

  • 從上一本書到這一本書,再到下一本書,寫作是漫漫長路,為了繼續寫下去,寫作者千手千眼,搜索著語言,在發話與沉默之間勞動著思想的肌肉。本期我們邀請到兩位詩人鄭聿與湖南蟲。都是寫詩老手,又是多年好 …

  • 在一時一地出生,移動、維生,然後在另一時另一地死去─這是所有生命的尺度與歸途,也因此,「遠遊」與「鄉愁」,總是作家們筆下揮之不去的背景或主題。「家鄉」的概念究竟對生命產生了何種力學?本期巷口 …

  • 看似戴上了面具,實則卸下了偽裝─什麼是真正的「理解」與「同情」呢?文學所不可迴避的這一題,總有回答存在於書與書之間,作者與讀者相互想像的投捕關係之中。本期巷口新書攤,邀請到近期出版新書的詩人 …

  • 教書,若直觀地去想,便可知是一種需要保持輸出的作業,而在長期從事教學工作下,凌性傑與陳允元兩位散文作家,卻依舊各自從自己的視窗裡,編織出了兩幅不同的風景:那些有你的風景,以及明亮的谷地。前者 …

  • 廣告文案與文學創作,兩者看來既悖反又曖昧模糊。各自從廣告出走、斜槓至文學,洪茲盈與謝子凡激盪出意外的共鳴與分歧。兩本新作《沐沐泅吧沒關係》、《致白目者》文類不同,字句卻皆輕巧,又每每從罅隙彈 …

  • 「移動」的意義是什麼?或許不只為了前往某處,也是為了能夠在每段曾經呼嘯而過的風景中回望過去。本期巷口新書攤,邀請吳億偉與李達達二人,聊聊這幾年來一次次移動中,各自所經歷的空間與時間的變化,而 …

  • 我們知道,但我們「記得」解嚴前夕和三一八運動嗎?當集體記憶日漸僵固,如何將「我」從中贖還?本期巷口新書攤,邀請房慧真和許恩恩,聊聊在寫作散文《夜遊:解嚴前夕一個國中女生的身體時代記》和長篇小 …

  • 同為水瓶座,同時出版了第三本書,作品皆深深地觸擊異文化與語言議題,白樵與張詩勤,分別帶著散文集《莫斯科的情人》與詩集《森森》,現身本期巷口新書攤,暢聊語言議題與獵奇寫作。讓我們一起收聽這場散 …

  • 在漫長光陰裡,個體的存在顯得渺小,難以被特殊記憶。但其中總有寫作者依著自主意向,嘗試捕捉與還原諸物、諸事的模樣。本期巷口新書攤,林妏霜與吳緯婷二人,以細膩而清澈的觀看,拓印下生活與生命的樣貌 …

Newe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