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二四年第十屆楊牧詩獎的得獎作品,扈嘉仁的《從我體內分離的聲音》(後更名《食言犬》),李修慧的《身體演化我》;柏森的《原光》陸續於近期出版。三位年輕詩人的詩集,在命名與概念上皆緊扣身體/主 …
王柄富

王柄富
一九九九年生於台北,喜歡讀詩、寫詩,台師大噴泉詩社第五十三屆社長,臉書粉專「每天為你讀一首詩」成員。曾獲金車網路現代詩徵文首獎、紅樓文學獎新詩組首獎。畢業於台師大國文學系,現為清華大學台文所碩士生。於個人instagram @bingfuw上發表新詩作品。
-
-
從上一本書到這一本書,再到下一本書,寫作是漫漫長路,為了繼續寫下去,寫作者千手千眼,搜索著語言,在發話與沉默之間勞動著思想的肌肉。本期我們邀請到兩位詩人鄭聿與湖南蟲。都是寫詩老手,又是多年好 …
-
在一時一地出生,移動、維生,然後在另一時另一地死去─這是所有生命的尺度與歸途,也因此,「遠遊」與「鄉愁」,總是作家們筆下揮之不去的背景或主題。「家鄉」的概念究竟對生命產生了何種力學?本期巷口 …
-
看似戴上了面具,實則卸下了偽裝─什麼是真正的「理解」與「同情」呢?文學所不可迴避的這一題,總有回答存在於書與書之間,作者與讀者相互想像的投捕關係之中。本期巷口新書攤,邀請到近期出版新書的詩人 …
-
才華洋溢又充滿激情,彷彿沒有什麼事情是禁忌,沒有什麼話題不能談──詩人顏艾琳曾以詩集《骨皮肉》,那直面女性情慾的感官書寫,在二十年前的台灣詩壇掀起不小的瘋狂。現代詩之外的她,大學畢業曾經做過 …
-
超新星文學獎得主利文曄的第一本小說集《日行列車》,以多位小人物的不同視角,側寫了社會底層的畸零生活,注視死亡的傷與暗。「成為弱者才是人」,張亦絢如此稱讚利文曄的寫作,能讓弱者保有尊嚴,穿牆而 …
-
同為水瓶座,同時出版了第三本書,作品皆深深地觸擊異文化與語言議題,白樵與張詩勤,分別帶著散文集《莫斯科的情人》與詩集《森森》,現身本期巷口新書攤,暢聊語言議題與獵奇寫作。讓我們一起收聽這場散 …
-
表現出厭世代無所適從,與複雜認同的痛苦,林佑霖的第一本詩集《哀仔》以四輯面目殊異的詩作,描繪出一位斜槓青年的流離與追求。以成熟的詩藝,讀者被詩人攜帶在手眼之間,聽見了新世界的,美與疼痛的哀歌 …
-
從想像的金門,到形象的金門,詩人辛金順完成了他二○二○年的金門駐縣計畫,為我們帶來了一本屬於金門群島的長短歌行──《島‧行走之詩》。透過詩歌獨有的通感,結合了他對金門歷史的把握和詮釋,這本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