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Home 藝文行事 2023綠島人權藝術季—登島書寫計劃︱楊翠

2023綠島人權藝術季—登島書寫計劃︱楊翠

by 編輯部

▍2023 綠島人權藝術季

▍登島書寫計畫 feat. 聯合文學雜誌

作家直擊藝術現場

文字書寫也能讓藝術作品 #故事神展開

聯合文學雜誌與綠島人權藝術季合作,3位作家與3組藝術家面對面,以文學之眼觀看藝術作品,展開登島書寫計畫。引入文學書寫×藝術×場域,帶出更多方向交錯的不同反響,時空環境交錯出的歷史×事件×記憶×脈絡,終將安放於何處,或者都還在未知的路途上,仍未能窺見。

⌖登島書寫計畫⌖

聯合文學雜誌官網

𝟲 – 𝟴月獨家上線.ᐟ.ᐟ

文學 vs 藝術

跨世代、跨領域

⇩文藝陣容⇩

  1. 楊 翠 ╳ 吳瑪悧
  2. 黃崇凱 ╳ 澎科萌+蔡宛璇
  3. 李桐豪 ╳ 羅懿君

第三波 對談影片╳專文:

8/18 楊翠 ╳ 吳瑪悧

8/18 專文上線:楊翠〈我們都是後來的人〉

〈我們都是後來的人〉楊 翠

這一次,我以一名聆聽者的身姿,走進綠島。

所有的歷史裂縫都在發出聲音,苦痛的,不甘的,堅定的,強韌的,在島嶼的這裡那裡,在新生訓導處,在綠洲山莊,在燕子洞,在海邊石灘,在十三中隊。似微音,如雷鳴。

這一座島嶼銘刻著一段暗黑歷史。大約有超過三十年的時間,這裡住著大批男女,來來去去,最多時候超過兩千人,他們被從台灣大島的各處帶到這個小島,被迫以「流麻溝15號」為共同戶籍,穿上一式灰暗衣褲,隔離生活、身體監禁、勞動教育、思想教育……。

他們每日面看海洋,數著日出日落,一次兩次,一天兩天。幸運的話,數到了,刑期滿了,就可以如期歸返。如果運氣不好,期滿延押,不知歸期,這次沒有判決書上的年月,無法準確畜養期待。

或者,刑期無限擱延,肉身永遠擱淺在這座燠熱的小島上,成為綠島新生訓導處十二個中隊之外的另一個中隊,十三中隊,被草草埋葬在面海的山腳下。

2023年,大多數人來到這座島嶼,都是為了穿上浮潛裝備,盡情享受海水與陽光。海水與陽光當然美好,然而,一群灰衣男女曾被迫在這座島嶼生活過,他們的家人,曾被迫在遠方大島的每一處家園,守候,等待,哭泣,這些暗黑歷史都曾真實發生過,只是被眼前的美麗景致覆蓋。

就如這些裂縫中的聲音,無論是微音,或者是雷鳴,都難以被聽見。女詩人杜潘芳格有一首詩,〈聲音〉,寫的是跨語世代作家語言轉換之苦,也是戒嚴時期言論禁制之苦,同時可以理解為所有被幽閉者的心音:

不知何時,唯有自己能諦聽的細微聲音,
那聲音牢固地,鎖上了。

從那時起
語言失去了出口。

現在,只能等待新的聲音。
一天又一天,

嚴肅地忍耐地等待。

很多人以為,所有被覆蓋的歷史都已經被揭露了,所有的故事都已經說過了,說完了。然而,歷史從來不曾、也無法「說完」,歷史充滿漏洞、裂縫,裂縫中,那些不曾被聆聽的聲音,仍然伏踞其間,「嚴肅地忍耐地等待」。

走進島嶼,你可以去浮潛,然後,你再走進人權園區,打開耳朵,用心聆聽,你可以聽見,所有的歷史裂縫都在發出聲音。微音如縷,雷鳴轟然。

2023年綠島人權藝術季,以「傾聽裂縫的迴聲」為題,藝術創作者努力聆聽歷史中被牢固上鎖的聲音,尋找藝術與傷痛歷史之間最接近的距離,思索當藝術承載、演繹、轉譯、詮釋、再造、傳遞傷痛歷史時,如何讓幽閉的聲音與當代的我們跨時空相遇,讓過去成為此刻。

當我們通過藝術「傾聽裂縫的迴聲」時,藝術不只是橋梁,不只是傳聲器,不只是展示場,不只是單向度媒介,而是更繁複的動態體,含藏著無限可能。我覺得如果硬要形容,藝術比較像是一個啟動器,不同的人在不同時空情境下的藝術體驗,都會不同的地方被打開,被啟動,有時是一條新廊道, 有時是內心某個柔軟區塊,有時人生理想的新方向。

有時,好像就只是一次遭逢。從不同時間,不同來處,在這裡匯聚遭逢,展開一場對話,然後,世界從此變得不一樣。被聆聽的歷史,色澤與溫度不一樣了,聆聽者的時空,色澤與溫度也不一樣了。

像〈後來的人寄出的風景〉這件作品,就展現了廣延的跨時性。最早,穿著暗灰衣褲的政治犯陳孟和前輩,被新生訓導處調用,參與綠島鄉志的撰寫工程,負責照片拍攝工作,因而留下一批1950、60年代的綠島風景照;陳前輩辭世後,一個 「後來的人」來到這裡,在同一個地點,想重拍一次陳孟和前輩拍過的照片;再然後,年輕的藝術家劉紀彤,成為「再後來的人」,選擇以書寫對話於兩個時代的綠島圖景,由此交織出三幅心象風景。

於是,這件作品的作者,就成了「陳孟和+後來的人+劉紀彤」。跨時空,跨世代,作者可以無限遞延,「陳孟和+後來的人+劉紀彤 + ……」,彷彿歷史不斷地被重讀、再感與重釋。

或者像吳瑪俐的作品〈我是高草〉,以八卦樓参區廊道及左後側兩間監禁室為藝術創作空間,白牆絹印三句標語:誰是自由的,誰擁有人權,誰是無辜的,而最後兩間監禁室,則以燈箱投影高草的血書。沿著監獄的廊道行走,腳步聲在廊間迴響,關於自由、人權、無辜的無數扣問,絹印入心,最終,走進被威權統治者判決死刑、剝奪生之權利的高草的最後遺言,問號發酵。

高草幾乎已被遺忘,她的血書成為國家檔案,埋入歷史的荒煙漫草。而吳瑪俐以監獄廊道與禁閉室所啟動的,既是歷史殘骸的出土,也是裂縫中高草遺言的迴聲,同時更是每一個走在這條廊道的藝術/歷史觀閱者的心音。

這是一條跨時空的廊道,曾在這條監獄廊道發生的歷史、當代時空與觀閱者的當下體驗、對於自由與人權的未來想像,相互交織。

我們都是陳孟和,都是劉紀彤,都是後來的人。

我們聆聽、轉譯、傳遞這些聲音,因為,我們都是高草。

〈聯合文學雜誌〉與〈綠島人權藝術季〉合作,3位作家與3組藝術家面對面,以文學之眼觀看藝術作品,展開登島書寫計畫。引入文學書寫×藝術×場域,帶出更多方向交錯的不同反響,時空環境交錯出的歷史×事件×記憶×脈絡,終將安放於何處,或者還在未知的路途上,仍未能窺見。

◠◡◠◡◠◡◠◡◠◡◠◡◠◡◠◡◠◡◠◡◠◡◠◡◠◡◠◡

#2023綠島人權藝術季 𝙂𝙧𝙚𝙚𝙣 𝙄𝙨𝙡𝙖𝙣𝙙 𝙃𝙪𝙢𝙖𝙣 𝙍𝙞𝙜𝙝𝙩𝙨 𝘼𝙧𝙩 𝙁𝙚𝙨𝙩𝙞𝙫𝙖𝙡

#傾聽裂隙的迴聲  𝘓𝘪𝘴𝘵𝘦𝘯𝘪𝘯𝘨 𝘵𝘰 𝘛𝘩𝘦 𝘖𝘷𝘦𝘳𝘵𝘰𝘯𝘦𝘴 𝘖𝘧 𝘍𝘪𝘴𝘴𝘶𝘳𝘦𝘴

5/17 WED. – 9/17 SUN.

◠◡◠◡◠◡◠◡◠◡◠◡◠◡◠◡◠◡◠◡◠◡◠◡◠◡◠◡

敬請鎖定 聯合文學雜誌 官網/FB

官網 ➲ https://www.unitas.me/

FB➲https://www.facebook.com/unitasmagazine/

​╲FOLLOW 綠島人權藝術季╱

➦ 官網:https://gihraf.nhrm.gov.tw/home/zh-tw

You may also like

發表意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